佛经不可能“非佛说”

本文转自潮音狮吼公众号


什么是“佛说”的经典?


很多人认为这是多余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非但不多余,恰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试想想:如果不能确定某部经典是“佛说”,佛弟子如何将其作为所归依的法呢?


我们当然很容易认定“阿含”类圣典是佛说,因为它们是释迦牟尼佛宣说、弟子诵出并结集的圣典。但是,如果从晚出的“非阿含”类圣典来看这个问题,情况就复杂了。依“非阿含”类圣典开示,从能说法者看,佛有法、报、化三身,三身都能演说佛法,宣说“阿含”类圣典的释迦牟尼佛只是千百亿化身之一,此其一;其二,除了佛以外,还有其他说法者,《大智度论》就(引佛毗尼)说有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和化人五种说法者。从所说法看,佛在不同世界有不同说法方式,或相视、或扬眉、或动睛、或笑欠、或謦咳、或动摇等,无非深妙法。


这样看来,我们能否仅仅站在趣识(基于分别识又归于分别识)立场,依据文献、历史、考古等材料,从某经典是否释迦牟尼说判断其是否佛陀宣说的圣典呢?不能。这必定把以“非阿含”类经典为主体的众多佛陀圣典拒诸佛门外了。“非阿含”类佛陀圣典有两种:一、由释迦牟尼宣说出来,或在教团中潜行密化,或藏诸名山大川,待众生机缘成熟方才传出世间的圣典;二、释迦牟尼或三世十方诸佛等说法者在异时异地宣说出来,由登地菩萨受持弘传世间的佛陀圣典。尽管这两种圣典都得不到人们所谓文献、考据、历史、考古等方法的证明,但无碍于它们是佛陀圣典,因为这些在趣识立场上运用的研究方法,根本上是在执著肉眼所见“客观实在”的虚妄前提下作出的“证明”,无论证伪或证明佛陀圣典的“实在性”,都丝毫不会削弱或增强佛陀圣典的正法性。


判断佛陀圣典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佛陀开示说:“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属于“法四依”之一,佛陀所以提出这个判别标准,只因他知道后世必有邪魔外道混进佛门淆乱佛法、破坏教团,佛弟子仅仅依人辨别法的邪正靠不住,必须以“法”为标准,才能保证皈依如法,并由此走向成佛之路。这条原则早已见于“阿含”类圣典,例如《正法念处经》就说:“诸佛如来以法为师,何况声闻缘觉?”在“非阿含”类圣典中,佛陀则在在处处提持“依法不依人”之理,各经对此“法”内容的解释虽然详略有别、角度互异,但根本点都一样:不应依某人而应以空性或法性为归依,因为法性是佛陀现证的诸法实相。可见,离开了法性是无法判别经典真伪的。


有一个问题:“阿含”类圣典以三法印为法印,而“非阿含”类圣典以诸法实相为法印,两者的实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岂不是有两个标准?果然如此,佛陀圣典还是一味的佛法吗?对此,龙树菩萨曾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佛陀说三法印、四圣谛或实相印,内涵虽有广略,实质没有差异,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印即四圣谛中的苦、集与道三谛,“诸法无我”印指四圣谛所说一切法的性质,“涅槃寂静”印即四圣谛中的灭谛;佛为根熟众生集中开显实相印,为根未熟众生广说三法印或四圣谛,教相有三乘,其实为一味。这就明确昭示,依三法印、四圣谛或实相印为标准判断,“阿含”类圣典与“非阿含”类圣典本质上无二无别,都是一味的佛陀圣典。


还有一个问题:是否只要契合三法印或实相印即是佛说呢?自然也不能这么说。佛临涅槃之际,阿难问佛:今后结集佛经,为令众生起信,经首当置何语?佛回答说:“如是我闻。”因此,只有既契合三法印或实相印,经首又有“如是我闻”等“六事成就”的经典,才是四众弟子应该信受奉行的佛陀圣典。


有人借助几个现存梵文经本,以为汉译佛经经题中的“佛说”一语为译师所加,这不但不能证成其说,还有诽谤译师之过,道理很简单 ——


无论经题是否省略“佛说”一语,都不能否定“如是我闻”的内容为佛亲说。


随喜转发,积累福慧,弘扬佛法,共证菩提。


请关注本讲堂公众号

佛经不可能“非佛说”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