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有净土念佛同修以一篇莲池大师的开示为依据,否定读经阅藏的意义,感到有些话想说。
先让我们看看莲池大师这篇文章吧:
《示阅藏要语》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然阅藏者。二种过失。一者执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识理致而不会心。徒废光阴。只成缘种耳。若能体达戒定慧熏修。则一大藏经教。所谓念念常住。即念百千万亿卷经者此也。亦复识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甚勿以予言为非而弗听也。
如果我们大略的通读下来,似乎觉得,莲池大师认为“阅藏有病”,一句佛号就能代替阅藏了。然而,在莲池大师的文集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说法:“师于三藏十二部,无不再三披阅,悉诣其微。”如此看来,他应该不会反对阅读经典的。
事实上,莲池大师另外有一篇开示,和这一篇可谓互相发明,文中说:“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律,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从这段话可见,大师对于读经的高度重视。他本人年少时受到辟佛的错误影响,幸亏读了佛经才不至于虚度一生。他惋惜有人一生都没有读过佛经,算是面对宝山而不入;有的人虽然读佛经,但是不去探讨佛理,只是采撷文辞,算是入宝山而不取珍宝;有的人探讨佛理,但是不去真修实证,算是把玩了珍宝之后,又丢弃了。以上这些做法都很可惜,但是他仍然强调:即使不够深入,读了佛经仍然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一旦熏染到阿赖耶识中,迟早会成为成道证果的种子。
说到莲池大师对出家众的要求,就更加严苛了——凡愿于云栖寺出家者,在读诵经典方面应已粗知晨昏功课之经,如《心经》、《弥陀经》之类;进寺之道友,须于剃头前依号顺序学毕规定经典,否则不能剃头。学经之号次分
法字号:晨昏课经全堂,《佛祖遗教三经》、《沙弥要略》、《四分戒本》、《梵网戒经》、《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起信论》。
报字号:晨昏课经,《沙弥要略》、《遗教经》、《四分戒本》、《梵网戒本》、《十六观经》、《大弥陀经》、《金刚经》、《圆觉经》、《普门品》、《行愿品》。
化字号:晨昏课经,《弥陀经》、《梵网经》、《观经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号,俱依经次学完一经,再进一经,跳越学者罚银一钱。课经不完不得剃头,《要略》不知不得进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萨戒,年满六十量处,晨昏课经未熟剃头者,缺一事罚银一钱。
从以上的规定中可以看出莲池大师对于经典学习是高度重视的。因此,说莲池大师不让大家读经,显然是误传!
那么,对于大师《示阅藏要语》的说法又该如何理解呢?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过,舍利弗目犍连不善于因材施教,应机说法,所以不能算善知识。可见,随着不同听法者的根机,选择不同的教法,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对于莲池大师不同的说法,我们也应本着这个原则来看待。
首先从文题来看,“示阅藏要语”,显然针对的是阅藏的人士,而不是其他的修学者。对于阅藏的人来说,当然有必要提前告诉他们阅藏的要领,和可能出现的弊端。这叫做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正是祖师智慧的体现,不能作为祖师排斥阅藏的证据。
再来看内容。大师被后人推为净宗祖师,其修行归宿最终指向净土法门,提倡持名念佛,一点都不奇怪。但不能因此说,祖师对其他法门一概排斥。否则,就无法解释他说的“佛经不可不读”,以及对比丘弟子读经任务的苛刻要求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莲池大师一贯主张,往生净土,不是泛泛悠悠散念佛号就可以的,他要求,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在这篇文章里,大师提到的一心念佛就是戒定慧,其实也和他对一心不乱境界的提倡一脉相承。基本上,念佛止恶即是入手方便,事一心不乱即为定,理一心不乱则为慧。
试问,末法之中,有几人能到一心不乱?这一点,印光大师就说过:“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另外,近年来,也常见到念佛人一边念佛,一边杀盗淫妄,恣意胡为,完全丧失佛子的基本素养。如果我们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不能因念佛而防恶止非,又怎么说具足戒定慧呢?这类人,以及根本没打算读经阅藏的人,不能算是《示阅藏要语》的应机众。
再说大师所提到的阅藏的两种病,无非是执事废理和执理废事两种。而对治这两种病,恰恰可以利用一心念佛这个法门。一心念佛既能治病纠偏,又能让行者归宿有寄,实在是阅藏人士应当关注的殊胜妙法。哪里有说不许读经阅藏呢?这就好像说,我们告诉一个要去海滨浴场晒日光浴的人,要做好防护,防止灼伤皮肤。怎么能因此就说,我们不许他去晒日光浴呢?
对于以念佛排斥阅藏的人来说,应该看看莲池大师对部分禅净行人的这段批评:“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如此斩钉截铁的态度,不容含糊。因此援引莲池大师来反对读经阅藏,真是找错人了。当我们自己说不必读经阅藏的时候,可能要问问自己究竟是“有真得者”,已经精通教理不必再读了?还是只会玩口头禅的佛油子,“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
最后还想说说,对待佛言和祖语应该持何种态度的问题。按照《长阿含经》佛说四大教法的开示来看,对于我们见到的不同来源的各种说法——据称佛说、长老耆宿(祖师大德)说、僧团说、单个比丘说,我们都应该用经典去印证,符合佛说的精神,才能听信。否则,就该拒绝接受。这个原则其实就是对“依法不依人”原则的具体阐述,应该作为末法佛弟子的行为准则才对。
依照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推论:祖师的开示一定不会违背佛法。如果违背了,他就不堪为师。比如,佛让我们深入经藏,广学多闻,而我们却在祖师语录中读出了“以念佛排斥读经阅藏”的意思,那一定是我们理解错了祖师的意思,而不是祖师违背了佛说。是这样吧?
蕅益大师曾经说过,有的人听闻某个说法来自佛说,就视如寇仇,如果听说是祖师语录,则满心欢喜。而今天的我们呢,祖师语录都放在一边,不能认真善解,反而凭某某法师、某某老师,甚至自己的意思妄加戏论,实在是活埋祖师啊。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