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签 (唐) 清观 字在浙江天台山赤城山)
唐大中年间,国清寺得以重建。时任国清寺住持的清观禅师,亲自来到京城,请回了一只大钟和一部藏经,令他高兴的是他还带回了集贤院学士柳公权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匾额。清观禅师不但博通诸子百家之说,还善文工诗,写得一手好字。在停留京城的那几天,他与书法家柳公权有过几次闲聊,交谈中,他不但介绍了国清寺重建一事,他们谈到了诗文,也谈到了书法。临别时,柳公权有诗相赠。
回到国清寺后的清观禅师望着柳公权所写的那方匾额,想着天台宗兴衰的历程,心中若有所思。次日清晨,他吩咐小和尚带上笔墨和凿刀,朝着赤城山走去,他要拜谒山中的二个洞穴。来到山腰的一个山洞,他闭目静思,眼前似乎出现了灌顶大师的身影,灌顶大师在山洞中认真地整理着智者大师讲经内容。然后,清观禅师在洞内的岩壁上镌刻了“结集”二字,礼拜而去。
之后,他来到了另一个山洞,洞并不大,湛然大师当年曾在此演绎天台宗教义。离开前,他在洞内岩壁上刻下了“释签”二字。在回国清寺的路上,小和尚对于清观禅师的所为,迷惑不解,于是,问禅师这二方字的意思。智者大师开创了天台宗,他的弟子灌顶将他的讲解记录成册,后来又有湛然大师对其著作作详细的释义。有了灌顶与湛然,天台宗教义得以传播与光大。清观禅师的回答让小和尚似懂非懂,但是他记住了“结集”与“释签”这几个字。后来,赤城山上的这二个山洞就被称为了“结集岩”和“释签岩”。
灌顶大师(561——632)在金陵就跟随智者大师,当智者大师来到天台山时,他就随智者大师来到了天台山。智者大师在佛陇上的每一次讲法,他都认真聆听,与其他听法者不同的是,灌顶总是细心地用笔记下智者大师所说的每句话。
智者大师圆寂之后,他奉智者大师遗书至扬州见晋王杨广,之后,杨广开始建造国清寺。寺宇初成,灌顶为国清寺住持。为了将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教义传播开来,灌顶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整理平日所记下的智者大师说法内容。赤城山上的山洞极为清静,洞中的灌顶认真地抄写着笔记,这一过程让灌顶重温了跟随智者大师的日日夜夜,似乎又一次在聆听大师的说法。
灌顶整理出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他同时整理出了“天台五小部”,那就是《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义疏》、《金光明经文句》和《观经疏》,它们成为天台宗主要典籍。弘法时不蓄章疏的智者大师要是没有弟子灌顶的随听随记,恐怕后人就没法读到天台宗教义了,在宋僧人志磬所撰写的《佛祖统纪》一书中,他认为无灌顶“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灌顶在奠定天台宗典籍基础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佛陀在世时,由他直接为弟子们说法,在他入灭后,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经过大家集体回忆,将大师的教法汇编成书,这一活动被称为结集。没想到灌顶一人就完成了结集的工作,所以清观禅师刻下的“结集”二字是对灌顶工作最大的崇敬。
天台宗教义博大精深,这就需要有人来注释典籍。湛然大师(711——782)为智者大师的三大部作注,并加以阐发。赤城山上的释签岩就是湛然大师当年解演天台宗教义之处,在这里,他完成了《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和《摩诃止观辅行》三书。因为有了这三部著作,天台宗的教义,让更多的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天台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释签”二字让人们记住湛然大师所付出的努力。
“结集”、“释签”二方摩崖均为小篆,颇有古韵。明王思任的《游天台山记》中称:“下探释签岩,良苦。又访结集岩,无有知者。”可见结集岩在明朝就已堙没。“结集”二字现已不可寻觅,“释签”二字依然在山洞中,字直列,字径二十厘米,旁无款识。只不过现在人们称此洞为悟空洞,亦称华阳洞。在这二方摩崖的背后,人们读到了天台宗教义在传播中,历代高僧所付出的努力。
稿源:
编辑: 奚珍珍
责任编辑: 奚珍珍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