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导读,类似于白话翻译,但不仅是逐字消文,而是总体把握一段话的意思,不但每一句话都解释清楚,而且还要在原意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稍加申文,用现代的语势通俗的简单讲解一下。以下导读部分为惭愧少学弟子雪相所述,若有词不达意,委屈文义者,还请诸位通家指正,四生和南。
原文: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之义乖。
导读:偏执于虚无之法以为是道的人,用文字来传教的方式便废绝了,这样便没有办法将圣贤之道流传于后世,更无以矫正他人及后世的衰弊。而后来的佛教义学者,虽然留下了很多的著述,但有些却是违背佛心,混乱教法。
原文:古先梵皇,乘时利见。圣贤道契,德音莫违。尚假言诠,寄诸结集。
导读:古来清净之法王释迦如来降世,因缘和合,普利群机,圣贤大道与众相契,故而法音流布,顺畅而无有违逆。虽然如来智慧无碍,威神无穷,但却不能直接赐予众生智慧,不能用手拔除众生的痛苦,尚需借着言传身教来诠释真理,入灭以后还要靠弟子们结集经典,来弘传后世。
原文:况时淹像季,学鲜知几。领会之宾,十无一二。至有穷年默坐,甘节于惛懵;白首论心,迟回于半满。人之多僻,其若是乎?
导读:况且到了像法时代,深入学教的人更是鲜少(更不要说现在又是末法时代),一般人大都是少闻少慧,所知浅薄,领会佛意真理的人,更是十无一二。甚至有些人少学经教,不明本心,昏昏蒙蒙,只知道常年打坐;要么就是耽着文字,在大小顿渐的教法中反复迂回,以为这就是在参悟本心了。这就是很多修行人的所失之处啊!
原文:未阶扪象,各陈乳色。或谓即心是佛,悟入之门。色不异空,本末谁迹?将冥绝待,章句何施?
导读:盲人摸象,以为是绳子?是柱子?是水缸?不知道这都是得少分以为是全部,致使得少亡本;又盲人分辨乳的颜色,摸到白鹤以为是动,摸到雪花以为是冷,摸到面粉以为是软,这都是以触为色,从而亡失了根本。正如修学佛法的人,以为悟道就是明白“即心是佛”的道理,便不用再修持。以为明白“色不异空”的道理就是绝待圆融,更不用分辨修道的本末,不用再传讲经典文句。
原文:鸣呼!大教陵夷若是。盖由未辨文字之性离,孰喻总持之功深?
导读:哎呀,现在如来的圣教就像这样,随各人意见被随意裁割。这都是因为不明白文字性离的道理,正如天王般若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文字性离并非废掉文字,而是以文字总持如来一代教观,但却不耽着在语言文字上以为是道,这才是文字广大深远的功德啊。
原文:惟昔智者大师,降生示世,诞敷玄德,大拯横流。咨覆篑于大思,振绝维于龙猛。命家作古,以中观为师宗;立极建言,以上乘为归趣。爰付灌顶。
导读:昔日智者大师降生于世,道德玄深,遍布世间。讲演布教,大力拯济杂横异见。始学咨问于慧思大禅师,力挽振奋龙树菩萨以来即将灭绝的教纲法网。不依旧制的混滥,重判教观,自成一家;树立了极为深妙圆满的教法,悉皆导归于无上佛乘。并以此嘱咐传承给灌顶尊者。
原文:顶公引而伸之,钦若弘持,广有记述。教门户牖,自此重明。继之以法华威。威公宿植,不愆于素,复次天宫威。威公敬承,如水传器,授之于左溪玄朗。
导读:灌顶大师不但能敬顺受持,而且还更进一步的引申解释,广泛记述,并且大力弘扬。自此以后,天台大师所整肃的教法,门户清明,次第有序,更加光大了。进而又传承给法华智威尊者。智威大师,宿植德本,不违本誓,传承受持。复此之后,又传承给天宫(天宫寺)慧威尊者,慧威大师也是恭敬受持,并传授给左溪玄朗尊者,这样代代相承,就像器物之中的水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传承清净,一脉相承。
为什么说智威大师传承智者大师教法是不违本誓?佛教人物传:智威(?~680),唐代高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为天台宗第六祖,世称法华尊者。家世业儒,十八岁任本郡堂长,父母令归纳妇,路逢梵僧诘问:“少年何意欲违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愿曰:“一愿临终正念,二愿不堕三途,三愿人中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为流俗之僧。”盖师前身名为徐陵,曾听智者大师讲经,深有诣入,乃于智者大师之前立此宏愿。师闻愿已,不复还家,遂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大师受具足戒,受具之后,咨受心要,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
原文:朗公卓绝,天机独断。相沿说释,遑恤我文。载扬于毘坛湛然。然公间生,总角颖悟。左溪深相器异,誓以传灯。尝言:“止观二门,乃统万行;圆顿之设,一以贯之。”
导读:左溪玄朗大师,道业卓绝,智慧炯露,而且自己就能够抉择智慧,断除烦恼。自玄朗大师传承以来,相继敷衍释迦遗文、天台教法,没有顾及梳理成文。而广泛著述弘扬天台教法的则是从毘陵的湛然大师才开始的。湛然大师,应世而生,在儿童时代就能够聪颖妙悟。左溪大师深为器重这位天生的异才,尝说止观二门,可以统理一切的修法,圆顿教理,以一实相道而贯摄,发愿誓要将这圆顿止观传给他。
原文:噫!缵承四世,年将二百,鱼鲁斯讹,不无同异。方将绎思,津导玄流,遂广斥邪疑,旁薄今古。质而不野,博而不繁,着辅行记凡十卷。
导读:噫!教法传承了四世之后,将近二百年左右过去了,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时久传误,是故重新校注教法的事业不得不作。于是湛然大师推究精思,解释疏导玄奥的法义,广斥邪见疑误之流,混同古今所传,重归于正。注辅行记十卷,博大精深而不繁杂,言辞质实,雅得其所,文彩也非常可观。
原文:备前圣广略之旨,允今人胜劣之机。岂唯错综所闻,将以隐括所治。所治即行三多之妙运遽阶,所闻唯解一真之玄览斯脗。
导读:大师完备修善了前贤或广或略的文辞意旨,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利钝根机。这些记注,岂止总摄所闻所说,而且还将其幽隐难懂的文词义理表达了出来。这样三谛圆融的妙理,一心三观的妙旨,三智实于一心而得的多种三法,一乘实相道理,就更加显而易见了。这些所注所解,都是玄达透彻一乘真实的妙理啊。
原文:夫行有岐路则始终天隔,解无方隅亦浅深随类。建言辅行,以举其全。
导读:但若是行持有偏颇的话,从始至终不论如何努力,要想与道相应,那也是天地之隔,相去甚远。而若是只把这些深奥的道理拿来做研究的话,那也只是各随世智,执浅执深,如说食数宝,不得佛法实益。故应以教为目,辅行之足,这样才是完备的修行之道。
原文:故自远方来,询疑请益。击蒙发覆,孜孜日夕。庶几幽赞,钦若传弘。道之将行,不孤运矣。
导读:所以对于或远或近来求学的人,大师为其决疑指示,开显教观双美之道。以此开启众人蒙昧之心,揭除蔽障,日夜不倦,身心赞叹,敬顺受持,积极弘扬,从此薪火相传,大道将行,不会再少于人研学修习了。
原文:咨予末学,轻议上乘。其犹爝火,增辉二曜。
导读:像我这样的末学(普门子),轻议最上乘法,就像是火炬欲要增益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一样。
原文:君山除馑男普门子敬序。时永泰首元(765)兴唐八叶之四载。
导读:江苏宜兴县君山的比丘弟子,普门元浩(普门为名,元浩为字)恭敬作序。时永泰首元765年,唐朝八世宝应元年后第四年。
抄录辅行辑注:除馑男,即比丘之称也,谓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