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诗的一点认识

关于对诗的一点认识


诗的产生,是为了更容易传诵、记忆和抒发情感而来的,是与散文、小说截然不同的,散文、小说则是有更多的逻辑语言、叙述性和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

诗形式的确立是按照当时文字语言的整体协调性而产生的一种合适的规律,如周、汉时期之四言,隋唐之五言(西汉末年出现)、七言诗等,都是适合当时文化语言的变动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势。

而现今白话文为载体的时代,现代诗的字数则会以九言、十言、十一言乃至更多,成为新时代诗歌之形式。

只要有深度、有内涵,则不在于是不是文言形式,而应该有更适合现今社会,人人都能读懂的诗歌面世。就像五、七言诗的形式更适合隋唐时代的文言一样,而同时代的四言与六言诗,却只是独树一枝,昙花一现了。但五七言诗,因有其超高的资历和人气,又有其上千年的传持,还有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固然不会全军覆没,只是并不会再有以前之辉煌,而逐渐会被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现代诗取代其主流地位。

五七言的特殊性,三字尾、平仄律(律诗独有,然身为律诗代表之杜甫,有的合辙,有的诗则不合辙(《望岳》),这是适合五七言之特殊规律)、韵脚、对仗。

诗是具有整体协调性,规矩式,有节奏,跳跃性很强的文字表现形式,他是一种形象语言,是人类内心思想淋漓尽致,不拘一格的体现,是附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体艺术。是比一般逻辑性语言,更富有生命力和神奇色彩的。

诗的分行就是为了满足情感的跳跃,想象的跳跃。韵脚则是为了让语句更有脉动性、让诗读起来更生动。古体诗平仄的产生,即是为了让语句本身富有生命力,让朗诵者自然而然的产生语言和情感上有规律、有节奏的变化。可以让阅读和思维,清晰明澈,更利于记忆,使人乐于持诵,不致于失去文字本身具有的活力与动态。其韵脚则是起着如同音乐音调一样的作用,抑扬顿挫,形成一种规律性的波动,是脉动的延续与回旋,是赋予诗歌生命节奏的东西。诗的产生,其实是语言的一种自然魅力,是文字的艺术,是非常有力量的,他与歌舞是孪生的,诗就是语言文字世界里的“歌舞”。

西洋诗多采用音步(顿数)的手法来进行创作,与其本身拼音语言的规律相符合,若生搬硬套给汉语诗,那就有点削足适履的味道,例如“春眠 不觉晓,处处 闻 啼鸟。”其音步是不尽相同的。

诗歌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情感抒发类、社会写实类、人物山水写生类比较多。

中国诗的创作手法,正如林庚教授所讲的半逗律,我感觉是非常适合的,这正是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在其独有的汉语体系中特殊的规律。例如,四言诗是“二二”、 五言是“二三 ”七言是“四三” 八言是“四四” 九言是“五四” 十言“五五” 十一言“六五”,这是比较容易创作和读诵的,但是也不排除特殊的例子,但那是极少数的。例如楚辞虽有半逗,但是没有普遍典型的句型,因没有普遍性,缺少“几言”所以继诗经后就成为昙花一现的五七言诗的过渡了,正如其中“兮”字多为半逗,断句之用,是五七言的雏形。

现代诗词的创作,应先采用半逗律取得节奏,几言比较自由,就用几言,作为现代诗成型的过渡。当这种“节奏自由诗”的体裁流行起来,大家慢慢喜欢了以后,再用叶韵,用整齐的语句来规范,那样现代诗就会更加受人欢迎,而且语言优美,行云流水,更利于传诵。

古希腊就有了史诗、戏剧,中国到了元朝曲调才流行起来,包括宋代的词牌,其实并不是中国人一开始不能创作出戏剧,而是因为中国人好简,本身非常具有艺术天分,故而多以几言诗的形式,便把一个故事、一份情感、一场美景,就深入而简出的概括了。故中国人爱诗,甚至将诗作为科考的体裁内容,这也是与其文化渊源有关的,正如中国人好谈大道,大道至简。

诗是抒情与想象,寄托和赞美的结合,是意味深长的,是具有形象的感染力,具有美妙的胜景和骚情丹心的,是精湛的文字艺术。

予认为要想成为一位诗人的话,那就必须应该具备四个或者五个条件,但是若想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话,那至少应该具备七条。

诗人具备的条件

1、灵动的思想

2、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敏锐的捕捉力   

4、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超脱出来的质朴,平淡。

5、人格的真性情

6、艺术的修养 (一种是先天的艺术家或者是后天的自我升华)

7、诗词创作的规矩 

2013癸巳年五月  安稳僧 雪相 天台山万年寺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