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信:请问法师,现在有很多翻译的白话版的经论,可以看吗?
答:这个要因机而定。古来大德从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乃至汉地大德造的许多论藏,言简义丰,蕴义深刻。秦、汉、唐、宋等文言文字多有转变,又今文辞组织更异于前,故若非通达透彻古文的文人秀才,不能读懂,况再理会。而古文经典,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文辞晦涩,佶屈聱牙,但一字多解,文约义广,随人悟入深浅,广略所解,也是有所不同。若不谙古语,不深达法源之人,必有错解,轻则丢失文意,重则谬悟佛心。其历代祖师大德注释经典,皆是随文入观,称心而解,对其文字、文义无不通达,但仍是只做注解。这样可以让后来玄悟之人,另有所演。若一味翻译,则意义定型,而且极易失去玄旨,其罪过亦是无量无边,十分惨烈。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民国之时的白话文运动,在全国上下掀起一番文学革命,使得现代的很多年轻人读不懂古文,或是很多人看到经文论藏就望而生畏,失其大益。故近代很多高僧大德、佛教团体等,悲心深切,发大菩提心翻为白话。然其中不免玉、石相掺,毒、蜜难分。
故为令其初学者少走弯路,我还是劝诸位,多看多读原文经典为好,久玩必熟,渐渐就习惯了。再加上善知识引导讲解,慢慢就会读懂文意,有所领悟。
然古文翻白一事,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像西汉史官司马迁就把商周先秦的文字翻为当时的语言。近代亦是如此,图书馆内基本上所有的古典文献,全部皆有译白。然古代的译经场,非同现在一般。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多则两千多人,例译《法华经》时,“于长安大寺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更出新经。”玄奘大师的译场亦乃五百八百。而且参与此些译场的人,皆乃教内大德,智慧渊博之大德法师,如僧肇、僧睿、道融、昙影、慧远等等。用今时之话,此皆乃博士教授一类;故今时即使倾其整个大学之师资亦难以企及。可见古人对翻译事业之谨慎。
然为了顺应世间的方轨,度化众生的方便,则非一味不得译白。我也见到过许多翻译得很好的白话文,但仅限于因果、感应和训诫类;亦读过已经变了味的白话翻译。所以说,虽然是汉汉相译,也要应该具足十项必要的条件,方可为之。
然山僧亦不建议直接翻译经藏,何以然?此三藏教者,皆乃如来金口所说所制,或由法王子等,借佛威神所说,如上妙醍醐,纯乳无杂。后传此方翻之,由梵汉之明僧大德而译。虽符佛义,然由于梵字其义多含,又与汉文语势有别,传入此方之时,文字或有残缺,翻者或有删补等等,故与原典,文必稍略,如浇水乳。又历代解经者,于一词、一字尚解有异,故今若再翻为白话,必使后来好简懒惰之人,烦于参阅原文,从而直接领会所翻白话之狭义。使得难于领会经文之奥义,甚至乖张大义,使得读者难以受益,委屈经典。若再辗转教他,则使翻者、流通者更是罪过无边,后患无穷也。
佛教古典经论翻译白话文的要求:
1.是一个虔诚的出家僧众或者皈依弟子;
2.要有一定的佛学资质和深透的见解;
3.最好学大小乘戒,各宗派法五年以上;
4.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
5.要直译,不能像某些现代翻文一样,添加许多修饰词等;
6.古人用笔,言词简略,或多省去主语,或一语多意,或旁引博证,故若有补译等文,应加括号或标记;
7.不能发挥自己的理解,要尊重原文,字字句句直接译白;
8.白文表达不准确的,要保留原文,只添加适当的注解;
9.原文应与译文交叉:一句原文,一句译文;或一段原文,一段译文;或全白附原文(短篇)。不得单独流通整本白话翻译,要使看的人能有所对照。
10.要注明翻白的人物和团体名字,最好注以短小的简介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
有此十条则可尝试翻译,即便这样,也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前四条是对翻者的要求,后五条是对译文的要求,最后一条就是对学习的人的要求,让大家对译文有所抉择。但还是应该十分谨慎,十分仔细。正所谓一时教人以口,一世乃至世世教人以文,切不可草率而为,害人害己,否则苦报定是无量无边。
若稍有信仰或者欲深入佛法的人,还是应该尊重原典为妙,多读多诵,不懂的词语可以查查词典。至于一些经论的白话翻译,若是已有正知正见的佛弟子,用作词意的参考也未尝不可。
学习佛法时,可以先看像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弘一法师、谛闲法师等近代比较容易读懂的高僧大德的论述;然后再去学习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传灯大师、延寿大师等明宋高僧的论述;最后再慢慢往前推看知礼大师、湛然大师、智者大师等历代祖师的论述。总之,历来公认的高僧大德的著述,已经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今生的可研习有余,而且不会走弯路,获益甚大。所以初入法海之人,最好不要图一时之快,大量地阅读现代学者,缁素四众的读物。自己又无法眼,真假难辨,稍有不慎,则适得其反,故诸学人不得不谨慎啊!
2013癸巳年六月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