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师父,您讲了这么多前行的咒语,是不是杂修啊?
答:我只能说这种人没有认真听课。什么叫杂修?难道你从学了佛法以后,除了《佛说阿弥陀佛经》,其他的佛经都不念了,咒语也不持了,从早到晚啥也不干,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专修了吗?我认为这不叫专修,这叫偏执。什么叫专修?依经论所示而言,对于修持净土法门的来讲,专修就是以执持佛号为主,以求生净土为主,平日要多修净业三福,断恶修善,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要多学多闻正法,万善导向极乐,这就是专修。杂修是我一会又念这个,一会又修那个,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心静不下来,对所修法门没有信心,这才是杂修。而前行的方便和咒语的加持,这是对修法如虎添翼的辅助,不属于杂修。前面的课程中,我也引了很多教证来证明,包括是善导大师的开示。《印光法师文钞》上也讲过:“当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印光法师算是净土宗祖师中极力弘扬专修专念的了吧?但是看看法师这段开示就明白,印光大师是一位智慧而理性的弘法者。大师开示,要以开本知见为先导。我以前讲课时也经常强调,专修专念非常好,但我们不能过分自轻,放弃追求觉悟,现世成就的意志。我们要在求往生的路上求开悟,在求开悟的闻思中,坚定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才好。而你一旦大彻大悟以后,保证十万个人也拉不住你,你一定要圆满愿力,求生极乐世界。尤其是今生没有证果的前提下,因为即使是开悟了(最起码是天台宗名字位),如果不求生净土,那么你的知见就保任不住,如果业习未伏未断的话,到时候一入胎就迷掉了,还是会辗转造业。所以印光法师就说了,要以开本知见为先导,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开佛知见,然后以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就像你用餐时,如果光吃馒头虽然也能饱,但还是不如一齐吃几口菜,会更加有滋味,也更会坚持长久,这顿饭也会吃得很舒服。所以念佛行人一定记住印光大师的教导,要以开本(佛)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经中所讲就是在念佛的同时,修持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欲生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由此可知,念佛人兼读诵大乘,乃至诵咒、弘化等,并不是杂修。我认为初心修行者,事相上的有为用功是非常重要的,而事相上的用功做好了,才能更快的证入法性。古人也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发心尽量去做好,尚且都不一定做到位,而如果对自己的要求放的很低的话,那就更是一事无成了。其实,大家听我讲的这些规矩貌似是很严格,实际上我已经是从简从略的讲了。就像前几节课讲的必诵真言,也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已,如果大家连这些都懒得去做的话,那就再没有什么方便可以让你更好的入道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啊,所以我们要取法乎上,我们要用最严格地规矩要求自己,但这个要求不是盲目强迫的意思,这是需要善知识给予专业的指导,经过专业的训练和智慧的引导,才能成就的。如果一开始没有智慧的引导,那就会半途而废。我也见过很多修行人,一开始的发心确实非常勇猛,但是由于功课定的过多,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苛,自己又没有智慧引导,最后反而直接退失了道心。所以,初发心修行的人,千万不要乱发愿,最好是通达教理以后,了解自己的根性和法门的深浅以后,或者依着善知识的教导去抉择适应自己的功课才好。否则盲目的信心和繁多的功课并不会让人成就,反而只会让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使心更加浮躁;或者盲修瞎练,浪费时间;甚至还会伤害自己的善根,净做一些拔苗助长的自害行为。如果有的人,法理上学得是挺好了,但是事相上做得很差,他自己呢,也很了解自己的现状,这是什么情况呢?这就是狂慧,有慧而无戒定,这种智慧如风中烛,完全无法保任自己的修行,这是很可惜的。还有一种人道理上讲得貌似很好,但他直接把事相给废掉了。虽然他嘴里常说“净秽圆融”“生死涅槃无二无别”“淫怒痴即戒定慧”“六十二见即如来种”,这些圆教道理,其实他还是误解佛法了,并没有真实明白圆教的真实义理,而是把不修行当做圆教的无修,把放任烦恼,当做是圆教的圆融无碍,那这种人呢,就叫狂人。我们说第一种人呢,他自己不修,但起码他还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的重要,教给别人的道理还都是对的,可能因此还会积累一些化他的功德,若临命终一念改悔,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可能还可以往生。但第二种人呢,他不但自己不修,而且还赞叹淫怒痴,混乱教法,自断断他法身慧命,那死了肯定就要堕入地狱了。大家要知道,一个人若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了,一定是像智者大师、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一样,不但口中说法,讲得非常圆融无碍,平常的行持也是十分严谨的。尤其是藕益大师,被称为千百年来持戒第一人。本来他已经受了比丘戒,但大师觉察自己的戒体不清净,后来就退作沙弥,退作沙弥以后就一直忏悔到清净,按地藏占察轮所示,等清净轮相现前了以后,他才去接受比丘戒,这个真是很难得的。所以作为后学之人,千万不要执理废事,只拿祖师圆融无碍的话来为自己的烦恼找借口,陷祖师于不仁不义之地。
——摘自《忏悔法门续讲》
雪相法师
2018年开示于天台山翠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