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雪相法师的故事

恩师上雪下相法师,山东青州人,号安稳僧,又号四生道人,毕业于天台山佛学院、山东大学哲社学院。

都说修行人要远离恭敬贼,因为在褒赞之中人最容易迷失,而师父却是顺逆自在——逆境中更加勇猛,顺境中自我嘲讽。丝毫不受其干扰,洒脱自在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并为他人带来无限的阳光。…… 

“师父,我从来没有见过您这么接地气的法师”;

“师父,您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佛教的偏见”;

“师父,没想到您的经商之道让我脑洞大开”;

很多初次见师父的人,无论年龄身份,都会有类似的震撼,并渴望与师父更深入地交流。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师父与自己投缘,这在我看来,应该是对师父最高的评价了。这位慈悲亲切、睿智风趣、广受众人喜爱的法师,就是我的恩师上雪下相法师。

从问题少年到佛门新秀的三次华丽转身

缘起

作为弟子,大概都会对自己的师父充满各种的好奇,比如师父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师父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师父为什么会出家?……我也是如此,自从亲近师父以来,闲暇之际就喜欢听师父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其他师父和师兄的一些转述,所以对师父的往昔生活,有了一个略略的了解。而愈加了解,就愈让我对师父由衷地佩服,对佛法亦充满了信心。

还有就是因为,自师父弘法以来,请师父讲法的人也越来越多,故而发心,想稍费篇幅,给大家介绍一下恩师的“传奇人生”。

当执笔写此小文时,屡屡伏案大笑,转瞬又顿生钦佩。觉得在这个被“末法”的悲观阴影笼罩着的特殊时代,师父以三十而立的年纪,从昔日的问题少年到今日的佛门新秀,成功地三次“华丽转身”,是那么的振奋人心、感人至深!这段励志故事真的是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成功转型代表。所以就发心把师父的真实的成长经历——一个调皮孩子的成长小故事大略地记录下来,希望能利益到有缘的人,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章

第一次华丽转身——问题少年要出家

师父未出家前的照片:

师父的随笔《佛教启蒙钞》:

放下万缘 找回天真

天若眷恋垂垂老,终难将繁华落幕。

人若舍得寻寻真,疾可把万缘凋零。

一席梵籁般的寄风之语啊,惊醒了那已经沉沦的心灵。愿把那生生世世追寻的深情,随风飘扬到空谷之中。只愿再回首,看看那已经逝去的童年,找回本来无邪的天真。

——《安稳文集之佛教启蒙钞一》

愿居幽静兰若

静静的幽兰,我在期盼你!喧嚣在尘世里批判不羁的放逸,孤独中扮演着一张一张不可告人的面具。你在哪啊,我在期盼你!你可否听到我在诉说的泪滴,你可否看到这天的哭泣。不愿在浑流中逐逆,我想回去,回到那最纯真的故里!

——《安稳文集之佛教启蒙钞一》

曾经的问题少年

师父本名刘壮,少年时放荡不羁,喜好聚会玩乐,无拘无束,又好追求时尚,时髦前卫。读书时,即个性鲜明,素以长发耳钉,着装新异而混迹学校,实在是校园里一道别样的风景,颇受女生青睐,颇让学校头疼。

师父贪玩,虽不爱读书,但却天资聪颖,迫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也在“努力学习”,故逢考必过,且成绩优异。作为学校首屈一指的调皮学生,师父还当过课代表、班长和全校体育委员(小学时,代替广播喇叭,领着大家做广播操)等“重要职位”。听师父说,读初中时,班里组织英语比赛,老师专门找了很多尖子生单独辅导,根本没把师父一类的调皮鬼放眼里,但是师父“很生气”,结果轻轻松松,考了比补习生还要好的成绩。

学生时代,师父虽然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但在朋友眼里师父却是率性耿直、重义气、敢拼敢闯的“侠客”。师父不畏强权,体恤弱小,非常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替人打抱不平,故而小小年纪即是当地是小有名气的 “大哥”,结交了一批社会上的风云人物,自己也是小弟云集,一呼百应。但也因好勇斗狠,在初中时,即被学校劝退,高中时半个学期就被留校察看,一年内就被劝退好几次,而且时常被保卫科找去“谈话”,甚至于在校读书时,即被派出所“请去”接受教育。但是师父说,基本上都不是因为自己找事,大都是为了帮同学打架。正是因为这个性格,所以到了社会上以后,自然也是经常被地方警局约谈。

师父满背的刺青,但却是心地柔软,因为在师父一开始选择刺青图案的时候,道上的朋友们都建议师父刺上“过江龙”“下山虎”一类的。但是师父在选择图案时,却对一尊观世音菩萨情有独钟,所以就纹了一背的菩萨,并上了颜色。因为师父比较瘦,那个纹身师又是个新手,所以针针都刺的很深,但师父的毅力也是超强,一口气纹玩,也不喊疼。最后在纹完以后,师父竟然突发奇想,让纹身师又给加了八个字,“佛光普度,普度众生”。

当时的朋友们都笑师父说,你又不出家,纹这个干啥呀!师父说,就是喜欢,觉着这个话非常酷,很有力量。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个纹身也成就了师父后来出家的因缘,因为师父见到剃度恩师本悟法师的时候,法师说,你这个样子,看来也只能出家了,否则满背的菩萨,夫妻之间怎么生活呀!(出家后,师父一直想把纹身给洗掉,也想了很多办法,因为彩色刺青一般很难清洗,需要整背的植皮。所以师父一直很懊恼,总觉着年少无知纹了菩萨,对菩萨很不恭敬。直到后来,师父做了一个神奇的梦,心中才释怀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的师父,就是一位不畏强权、敢想敢干,勇于承担的人。师父从不喜欢按套路出牌,更不喜欢因循守旧,思维非常开阔,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师父曾经告诉我们,没学佛的时候,他最崇拜关公的神勇仁义,最崇拜电视剧里包拯的铁面无私,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势利小人、忘恩负义之辈。而自己的小时候理想却很逗,就是当“国家主席”,最好是“宇宙之王”——直到后来师父接触佛法时才感慨地说,宇宙之王就是佛陀呀!

师父是狂放的理想主义者,性格非常的放任不羁。所以后来稍长大一点,就弃学经商去了,但也“从未得志”,反倒是到处惹事闯祸,到哪里都是“焦点人物”。虽然在外面师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哥,但在家里却是一位敦伦尽分、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师父的母亲知道师父脾气不好,爱打架,故而每次出门都嘱咐好多遍,告诉师父在外面赚不赚钱无所谓,能吃饱就行,钱不够就回家拿,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跟人打架。所以师父说每次回家看望父母,都感觉非常惭愧,在外面不论惹了多大的事,受了多少苦,为了防止父母担心,都不会表现出来。

师父生性至孝,有一次师父的哥哥买房子缺钱(当时师父尚未出家),师父就跟他说:“哥,我什么都不要,家里的所有的这些钱啊、房子啊,你可以全部拿去;但是你得答应我,你一定要把父母留给我,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

就这样,懵懂少年长到了快二十岁。

偶遇佛法,成就出家

虽然师父如此不羁,但好似风光的背后,是师父从小就有的无常感。这种时不时被触发的感觉,经常让师父觉得世事如梦,转瞬即逝,生死逼迫,无有可乐。

也许是宿世的善根一朝成熟,2007年9月偶然接触佛法后,师父顿觉心灵受到了启发,对佛陀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在完全不懂佛法、尚未入门之前,就写下了七八条大愿,其中有两条就是守护一切正法道场,建立正法道场、弘扬正法。师父笑着告诉我们,当时发下豪愿,可自己连什么是“正法”都不知道。

后来师父也遇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更激发了宿世善根。其中有一次,师父去一个专门供奉关圣帝君的村里,参加降神法会(扶乩)。当时是一个小兄弟带着师父去的,那里的人师父都不认识。因为那个小弟的母亲也是其中的一位神婆,所以托了关系,可以在法会散场后单独面见降神的“关圣帝君”,这让师父感觉很神奇,不可思议。

师父说当时很多人都在请问很多事情,然后关圣帝君一一给他们答复,貌似人们都觉得说得很准,但自己却是半信半疑。最后这位“关圣帝君”给信众们“开示”完以后,目光祥和地看向师父说:“小伙子,你乃我佛门中人也,幸会幸会!……大家若无事,关某人回宫去了……”在场的信徒们都向师父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师父却被深深震撼,因为师父根本不认识他们,属于临时赶场。

关于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些,在这里就不多提了。

后来,师父辗转接触到了一些佛教居士,粗浅地交流了几次佛法以后,就被佛教教理深深地吸引了,一心想去当地的龙兴寺做义工“赎罪”(龙兴寺的遗址为师父高中学校的操场,后来有人恢复重建),随即放弃了世间一切的事业及理想,发心去做义工。(但后来机缘成熟,却跑到了青州广福寺。)

也许是昔日花天酒地的历史过于“辉煌”,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壮哥”能拿着每个月四百元钱的超低补贴,在寺院过清苦的生活。当时正值广福寺恢复重建,师父身心力行、任劳任怨,虔心护持寺庙,并近侍寺院的住持上本下悟法师参学天台宗。

想当年师父刚去广福寺的时候,有些人了解到师父以前的情况,就去告知本悟法师千万不要留下这个孩子,不然会给寺里带来很多麻烦,最好是赶他走。本悟法师却说:“要赶他走的话,连我一起赶走吧。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呀”。所以师父非常感激本悟法师的护念,在寺里做事都是做最苦最累的活,当司机、挖地沟、修水管、给视频加字幕等,一天到晚都不闲着,这都是师父以前没做过的。

但是在学习方面,依师父一贯的脾气,根本懒于听法,然而在本悟法师的循循善诱下,又不得不去听课。其实师父宿根深厚,一听到台宗教理时,就顿感欣喜,犹如旧识,字字句句如数家珍。虽然没怎么认真读过书,但却是执笔不辍,有如神助。初学佛时随心所写感悟文,直到后来佛学院毕业时再读,也觉颇合法义,无复更改,因而深得法师们的爱护提携。

刚学佛做居士时,师父随手写的偈颂:

“不觉”本觉

如来法身成就,缘是不离草木。

众生从来不觉,无明是自老父。

佛性自古未动,实相怎分真妄。

自心具足万法,何管净秽之相。

一念不觉众生,为何不认祖上。

空有二边停顿,凡夫罗汉较真。

菩萨但识中道,成佛尚差一分。

若不单住三谛,三谛原是一理。

法界即此三性,融通无边无际。

随喜生佛一体,实无有法可立。

佛性离妄难觅,觉后真妄本一。

涅槃生死不住,雪仁原是壮壮。

欲求功德福报,留给后代儿娘。

清明上坟不知,还给自己上香。

背觉执妄发疯,愚痴是你亲娘。

四土极乐老家,弥陀慈尊在上。

愿儿勿再流浪,在外苦赚食粮。

盼子早日归堂,自家宝贝无量。

不须三番劳作,真信切愿念佛。

早日回家一趟,继承家业最强。

师父除了颖悟教理,自我修持也非常精进,一接触佛法后便严格戒除荤腥、烟酒。虽然没人劝导,但却坚决戒肉吃素,谁人劝说也不行;而且也不再给家人买肉食。亲戚请他吃肉,他宁愿饿着也不吃,即使得罪人也不怕。师父说:若是真朋友、真亲戚,那他必定会心疼你;但若是因为你改变信仰、吃素念佛,就跟你反目成仇的,这样的亲人朋友不认也罢。

有意思的是,刚接触佛法的师父,对弘扬佛法的热情也是超级高涨。甚至在其哥哥婚礼的现场,大张旗鼓地播放佛教音乐和地狱动画的影片,一时间搞得婚礼现场佛号连天、鬼哭狼嚎,让亲朋好友哭笑不得。师父还从寺院请了很多书,很多观世音菩萨的画像,与参加婚礼的人结缘。虽然家里人对师父的行为很不满意,但是师父的父母兄长忠厚仁慈,也没怎么跟师父计较。师父说,当时教理啥的根本都不懂,就觉得佛法这么好,大家都应该来学学,来看看,所以怪招频出,但当时确实也度化了很多人学佛……

本悟法师对师父出家也是一直充满期待,希望师父出家修道。但师父说,一开始想弘扬佛法,是自认为世间的和尚都是酒肉和尚,佛法才会衰败,但在见到本悟法师以后,就觉得出家人还是很有修为的,所以就退了心。自己还跟本悟法师讲,早把孙子的事都安排好了,让法师死了这条心。但是本悟法师慧眼识珠,知道师父出家必定大有前途,故屡屡善巧劝导,直言师父上一辈子就是个“高僧”,他来山东建寺的目的就是要把师父给剃了。最终,师父在本悟法师的“褒赞”启发下,在第二次朝拜阿育王寺佛舍利的时候,善根成熟,立志出家修道。

出家即是重生。有意思的是,为了表达痛改前非的决心,师父实施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为自己布置灵堂,并在网上公布自己的“死讯”。一时间师父的空间里,白花挽联,哀乐连连,让人真的以为“壮哥”已经逝去。师父以前的朋友更是一片愕然,措手不及:有人发愿要赡养师父的父母,并追办隆重的追悼会;不久后又有七八位小弟痛哭着来寺庙讨人;还有一个外地的兄弟,整晚长跪在师父的“遗像”前悼念,并发愿戒网三年,学佛修道。师父一看他们要去照顾他父母了,吓得赶快澄清事实,说死了就是重生,他要出家修道去了……

每每听到师父这些稀奇古怪的经历,我们都会大笑不止。但师父也是很有意志力的人,他的励志故事也同样“惊人”。

为了改变年少时在社会上沾染的不良习气,师父对自己真的是毫不手软。除了常常深加自责外,还经常在佛前痛哭流涕,求哀忏悔。出家后屡屡烧臂香,以忏前愆。甚至在悟道修法方面,咒怨自己:“若是未悟言悟,误导众生,害人慧命的话,出门便撞死,打雷被劈死。”又常将“喜闻己过”挂在心头,心甘情愿地忍受大和尚的呵骂钳锤。据说当时一同跟着本悟法师学法的一些人,都被骂跑了,只有包括师父在内的少数人留了下来。

师父后于福建太姥山平兴寺依上界下诠律师受三坛大戒。

昔日呼风唤雨的“壮哥”,一夜之间变成了笑容可掬的“师父”。这第一次的华丽转身,让无数昔日追随的小弟们,吃惊得哑口无言,甚至有人说自己的人生观就此改变,更有许多旧时同闯天涯的兄弟、大哥们就此皈依佛教,成为了虔诚的居士。

第二章

第二次华丽转身——佛学院高才生要隐修

《志道偈》

无始灵知藏混沌  幸蒙法王大慈尊

尔今宁碎此身骨  泥梨不撼烁迦魂

——《安稳文集之佛教启蒙钞一》

《三患五能》

吾不患鞠躬劳累,唯患无具德之善知识。

吾不患恶言骂詈,唯患无直心之谏友。

吾不患所学无用,唯患无真心之求道者。

若能韬光潜耀,不浮于言表,而安道于内者,一切名利障道之缘安可奈何?

若能谨记佛祖教训于起心动念间,一切妄念安可而动?

若能广闻博学,亲近承侍求学于明师,安可不能辩才无碍,自利利人?

若能时时忏悔六根,精勤持诵法华,安可不能即生顿开佛知佛见,超入圣流?

若能死尽偷心,真为生死而求生西方,安可不能形托莲品,一生成佛?

其不然者,一切无有是处;其已然者,佛果尅证有期。

——《安稳文集》

佛学院的高才生

在天台山万年寺佛学院研学四年期间,师父谨遵古德之训:“好乐寂居,清净办道,常怀真诚慈悲,随缘利人。”所以立志不计劳顿,委弃生命,用功办道。刚去的时候,因为师父不爱吃生姜,但是大寮做饭,确是顿顿放生姜,而且切得都很细。为了不给大寮带来麻烦,所以师父也没有特意向常住反映过,只是自己买了一大堆的咸菜放到抽屉里,顿顿馒头咸菜,吃了好长一段时间。

刚去读书时,师父就直接找到班主任、教务长等说明来意,告知自己是来一心学法的,请不要为自己多操心,除了病得爬不动,不要担心旷课的事。而且师父还希望法师们不吝教诲,发现有不对的地方,要积极指出,并如法呵斥。那时师父行事刚毅冷峻,不通人情,但也赢得很多法师的敬佩。

后来师父真的生了好几次重病,都没法坐在课堂里,师父就请同学把老师上课的内容都录下来,一有精神就听课,所以在佛学院期间,没有落下一节课。即使是病得很严重,精神非常疲惫的时候,师父也是硬拽着头皮,坚持上早晚课,诵经拜佛,求哀忏悔。师父常说:“就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据了解,有一段时间,师父每天要上十几节课,而且还要诵一部《法华经》、上万声佛号,点一百盏灯……,这个真是要非常有毅力才能行持的日课。

后来下一届的某一位学生,在师父住过的房间,发现了这一段文字,十分感动,十分敬佩,拍照发给一位居士。那位居士看到落款后,发现这正是师父的所写。

若为玩乐放逸 莫出此屋

若为闲谈戏论 莫开此口

若非思维正法 莫动此念

时时忖己道业 当勤精进

常常思食来处 当报四恩

日日忏悔罪障 甚勿放逸

——安稳僧 雪相

这就是师父在佛学院就读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在我们看来这需要多么超人的毅力啊!至今,还有他的学弟仰慕师父,将此偈诵要来贴在自己的寮房里。

四年后,师父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其毕业论文精彩流畅,一气合成,其求学精神,深得当时研究班班主任、副教务长隆行法师认可,故而一字未改给予通过,以资鼓励。师父说隆行法师教学严谨,学识深厚,能得到法师的认可,师父很欢喜。随后师父即被下届研究班主任允承法师直接指定为班长。后来由于一些特殊因缘,隆行法师接替了新一届研究班的班主任,与同学一同商量并表决,还是由师父来当班长,辅师伴学。

为了更好的了解佛教文化在当代社会及大学里的发展情况,后来师父又考取了山东大学哲社学院。虽然以前不爱学习,但是师父却努力克服习气,在大学求学期间,从不旷课。虽然有些佛学知识以前学习过,但师父仍然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认真听讲,故而深得老师们的赞赏。师父曾说过:“干一行就得爱一行,既然出家了,以弘法利生为事业,那就应该以经典为尊,以古德为师,以博学为用,不可一味沉寂,混沌无知。”

师父不但学习优异、慧解超群,而且还保持着超然的品格,真诚而正直。师父常言:“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修行的根本。我们应该积极弘扬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同得安乐,保持佛教根本的正见和道心,坚决抵制五欲名利。”“只要是符合佛陀教诲的事,宁可身败名裂,得罪别人也在所不辞;若是卖人情、讲名利的事情,即使是‘后福无量’,也绝不涉足其中。”

师父亦曾写下以下的文字,联想起在师父佛学院读书的画面,每每读来都让我深受感动:

有些长辈感觉我很傲气,有些同学感觉我很慈悲。我从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轻毁低微。我能善分别其曲正,而不畏惧强软权卑。我虽然年轻,但我的心似沧桑;我虽然初担尺牍,但我从不懈怠思维。我会把一片赤胆诚心,学三宝般无私遍照,绝不苟一点颜面为自之美。即使无人体会甚至讥嫌,但我心却安稳无悔。

2012 壬辰年腊月

师父悲心殷切,不忍圣教渐衰,经常随缘开示有缘之人,令识权实曲正。一旦遇到大家不太清楚的,或者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师父都会应缘为大家写一段精彩的开示。(后由护法弟子结集网络求法之问答及法师随笔等,钞录《安稳文集》一书,用作内部修学资料。)

师父所说所写,皆是随心流出,言辞真诚恳切、感人至深,在谈及法理时,亦是信手捏来,权实相收。即使是所写之护教文章,亦是真诚剀切,有礼有节,读起来非常令人振奋,见闻之者,无不深受法益,欢喜感叹,实在是难得的佳作。更有受其文感染者,千里寻师,屡屡要求依止。

师父毕业留校担任讲师似乎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众望所归,然而师父却又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天台山翠屏寺隐修。

师父曾表示,自己在求学期间,“深感汉传佛学院和大学宗教哲学,与佛教实修之间的种种弊端,解行偏攻;不忍缁素外道等,妄称法臣,惑乱众生;又自愧学识浅薄,道业轻浮,深感自身道业无成,障重慧浅,无德服众。”故于大学毕业后,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又辞去天台山佛学院研究班班长一职,秉诸善知识的勉励,隐修翠屏寺。

翠屏寺的隐修人

师父在山东大学社哲学院毕业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发表演讲,积极呼吁佛弟子“应以实际行动去做,不能只搞学术研究;应该先老实做好人,爱国爱教,不要为社会、为国家添麻烦;进而树立虔诚的宗教信仰,精进修持,利乐有情。要严持戒律,慈悲大度,用心修为,自利自他,为国家做贡献,为众生谋福利,为佛教添光彩。”所以师父即是如说去做,老老实实去修行了。

住山隐修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曾经有出家人被介绍到翠屏寺,到了半途就折回了:这里深山老林山路难走,连天台本地人都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这个寺院,哪里来香火钱呢?而师父却说:“我与翠屏寺有缘,这里地处偏远,非常寂静,对于以后来这里修行的人,有着很好的安定作用。这里路也不好走,这样就不会有大量的游客,以后住到寺里的小师父或者一些性情浮躁的修行人就不会总往城里跑。恢复寺庙的目的就是安僧护法,所以苦点累点也就无所谓了。””苦都是虚妄的,要看破它,一切为了正法久住和寺庙的长远做打算。不能只贪一时之利养丰厚,就随便接个寺庙瞎搞胡来,这样不但浪费信施,而且玷污佛门。”

其实当地还有另外三所寺庙,当地村委和发起人,非常敬重师父,都追着师父,答应免费赠送土地一百多亩,还有的愿意给师父出资几百万作为启动资金,而且有的大殿都已经盖好,厢房也有,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都非常好,但师父却对这个早已破败、屋不遮雨的翠屏寺情有独钟。

据明代传灯大师的《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也就是公元239年至253年,距今已有1760多年前,有一位称“周禅师”(天台高僧周祥)的僧人在此禅居。

唐开元年间,翠屏寺梵域庄严,殿宇楼阁数以千计,为世所重,成为江南第一大道场,千僧云集,五百罗汉亲临,历代帝王多有钦赐。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改名“净安院”。清初,净安院改名“翠屏寺”。清乾隆皇帝曾御题“翠峰皇法轮之塔”。宋代的“净安院”(也就是翠屏寺)是一座富庶一方的大寺院,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当时拥有田706亩,地182亩,山1024亩。

翠屏寺何年消失,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民国陈甲林编撰《天台山游览志》记“翠屏寺,已久成墟墓也”,推算最迟的毁亡时间也在清代中期。翠屏寺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也没见过当年的寺僧。据传昔日辉煌的翠屏寺毁于三次大火,在老人们的印象中,翠屏寺的大殿仅存一些残墙,方方的殿基上还留有石砌的台座。殿基的一角有一口水井,从翠屏坑向北有一宽宽的台阶,上去不远,就是当年翠屏寺的山门。与许多天台的古刹遗址变迁的命运一样。以前的翠屏寺,却成了今天的“翠屏村”。村子就建在寺址上,有130多户,为杨姓、陈姓,砖木结构的房屋、院落。

翠屏寺也只能租用当地民房来求得生存,但当时房子已是破烂不堪,下雨的时候还会漏雨。2013年经原翠屏寺法人代表翁敬周先生真诚邀请,师父前来住持恢复翠屏寺日常事务。下面是当时的寺庙。

师父来时,寺庙寄用的地方已经破败不堪

师父初到翠屏寺,满眼只见破落的房屋和堆积的各种杂物。突然有一个身材消瘦,满脸黝黑,布满皱纹的老者,悄无声息地来到师父面前,老泪纵横地握着师父的手,说:“师父,我终于等到您了!”他就是翠屏寺的守护人——念祥居士。他来守护寺院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他年轻时,曾屡屡听到一个声音一直叫他去守护翠屏寺,于是几经辗转居然真的找到了寺院的原址,又独自一人苦苦坚守了十多年。所以与师父见面的那一刻,各种心酸和无限喜悦一齐涌上心头,怎能让他不满怀激动呢?

就这样2014年5月11日翠屏寺老屋重建开工,师父和参与建设的护法居士,按最节约成本的原则,自己买料,身心立行,悉心规划老屋的重建工作。三个月后,师父正式入住翠屏寺。但那时,寺院家徒四壁,仅有的一个临时宗教活动场所证,也已经过期了,当时新的寺庙又很难批,所以很多人都替师父着急,劝师父要赶快找找关系,把证件给补齐了。虽然师父有一些弟子也很愿意为师父找找熟人,但师父却总是说:我不认识什么达官贵人,我只认识韦陀菩萨,还有诸佛菩萨,我要求也是去求他们。筹建寺庙虽然是好事,但出家人不能轻易地失去威仪,向世俗低头。寺院能批下来就批,批不下来,也不耽误修行。

记得有一次师父正好开车送天台山佛学院的副院长观初法师去办事,观初法师都很关心师父的寺院,让师父多去找他师公沟通一下。但师父跟我们说,观初法师德高望重,天台学识造诣颇深,性喜清净,少问杂事,但法师都如此地为我们着想,我们应该备受鼓舞。但最终师父还是谁也没去找。(师父的师公是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台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天台山佛学院院长。)

后来,到了2015年春节,大概是机缘成熟了,可能大家也确实被师父的这种坚毅精神所打动——在天台县宗教局局长陈局长的带领下,佛教协会会长、秘书长等一行领导,亲自来到寺里,正式给翠屏寺颁发了宗教场所登记证,并勉励师父在此安心修行。自此,翠屏寺真正开始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

寺院简单修复以后(下图)

也就在此时,也许是守护人的使命结束了,念祥居士几天后即去世了……

第三章

第三次华丽转身——为法发声的佛门新秀

八风不撼之威势,震慑四魔八难,生大无畏之心,同趣菩提道场!

鲤化龙门,鸟逾樊笼。山僧雪相,孤注而搏,执智慧剑,披忍辱铠,驭大白牛,做大悲勇士。以荷担如来家业为使命,以济度无量众生为愿力,以历代祖师菩萨为伍,乘风破浪,稳矗激流。以八风不撼之威势,震慑四魔八难,生大无畏之心,同趣菩提道场!

——《安稳文集之佛教启蒙钞二》

宁一生孤苦穷饿,徒孙断绝,绝不以邪命养活,广开法筵。

或有法师,自任己见,妄凭胸臆,排议古今,慢幢高竖,实瞎人眼目也。

或有法师,专谈悬解,内怀腐朽,不务实行,矫饰己非,实以解亡教也。

吾等薄学,虽无高见,但怀惭愧,不忍法衰,故自拟诫言:

宁一生孤苦穷饿,徒孙断绝,绝不以邪命养活,广开法筵。

宁一生臭名昭著,尽废所学,绝不可自我矫饰,滥佛门庭。

又以偈记曰:

谨遵圣教,依戒修定,

躬身自惭,不滥僧伦。

勤修四念,志生极乐,

真诚慈悲,无我利人。

专心一宗,广参众门,

不强分歧,不妄揉和。

不超古宗,不立怪论,

不舍教证,不断参问。

不忘出离,不舍悲心,

不自尊大,不轻学人。

以古资义,以今资文,

学修并进,同入玄门。

2016丙申年二月初七日

破斥“大师”的谬论

本来师父在山里隐修,谦逊低调,不事张扬。没想到2016年佛教界“法华义辨”和“大乘是佛说”两大热点事件,让师父不得不“抛头露面”。

“法华义辨”缘起于全球盛名的索达吉堪布将鸠摩罗什版本的《妙法莲华经》进行了删添并调整了品序,导致汉传佛教的大德,尤其是传承自以《法华经》为根本所宗的天台宗大德们的不满,纷纷向堪布谏言。“大乘是佛说”的论辩则是缘起于2016年10月无锡惠山会议上,对佛门泰斗印顺法师“温和版大乘非佛说”的反思,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参与众之多,辩论水平之高,是近现代佛教历史上少见的大规模护法运动,甚至到目前,争议仍尚未止息。

这两大事件,师父毫不犹豫为法发声。在整个过程中,积极与各位汉传法师大德交流,出谋划策,并主要以“四生道人”的署名连续撰写了多篇文章。在辨邪显正的过程中,在与法师们的交流中,在与外道的辩论过程中,师父处处以法为亲,以理服人,不卑不亢,悲智双运,尽其力而为之。在对印顺法师的反思期间,师父直接遭到了某些激进分子的人身威胁、恶言辱骂,但是师父毫不为其所动,始终以大无畏的精神维护大乘佛法,毫不客气地积极破斥他们的卑劣言行,并为很多受辱的法师居士们仗义执言,敢于挑战,尽显大乘佛子勇于承担、勇猛护教的精神。而且师父奔走相告,不遗余力地在很多佛教群内呼吁,团结了几百位具有正见的四众弟子,誓将传统佛教正义坚持到底。

正像师父所说的那样:“若是教界太平,我们无德无能,完全没必要哆哆言之;而若见有人谤佛谤法还是置若罔闻,那我们真是罔受佛恩了……我们一定要有大菩萨一般敢于承担的精神,对于外道邪说和诽谤佛法的言论,要敢于面对,勇敢破斥……越是到了末法时代,越要奋起而为,为佛法、为众生,要像世间的士兵保卫祖国一样,抛头颅、洒热血……而对于那些诽谤佛法、诽谤大乘的人,最好的报复,那就是要越挫越勇,更发大愿,努力光显正法。”

但这一下,师父隐修的计划也被彻底打乱了,真正是把自己推到了聚光灯下。师父圆融的辩才,不卑不亢的涵养,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佛教界、学术界为之一振,屡获赞誉,成为公认的“佛门新秀”。

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在这个魔子魔孙横行肆孽的末法时代,大量的心灵鸡汤、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的理论,还有很多的邪知邪见都借助网络的这个大平台,无时无刻不在染污人们的知见。有的魔头更是以僧人的形象说法,言之凿凿,散播邪见。面对种种现象,师父心怀大悲的心,怎能只顾自己清修呢?师父常说自己“形不出世,影遍大千”,每当听到佛教中不如法的种种现象,乃至各种邪师歪论,师父总是不顾自己的安危,毫不留情地予以披露。“神文颖慧生未怀,才识案笔奚不如,唯有一腔贞愚在,不忍圣教从此衰。”师父的这个偈颂,真是其殷殷护教的真实写照。

三年来,师父慧眼如炬,将自己见闻的种种不如法现象、歪理邪说,陆陆续续整理编写了《善恶辨正录》系列,以警策大众,利益来学。

对于邪见,有人劝说师父“现在是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何必那么奋不顾身”,师父说“末法不是正法没有了,而是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正法,经典也都被过度消费,恶意解读,所以很多人根本只是误解佛教而已。所以,弘扬佛法,接引众生,首先就是要破斥邪见和相似佛法才可以,否则佛教就会被邪人所诠释,真正的内涵也就隐晦了。而众生舍弃邪见就在一念之间,所以一定要积极显正。这两点——破邪与显正是谁也不能互相替代的,要两手抓才可以。”

“天台宗‘教观双美’,教理观行都很完备,无有出其右者,对于真正想要体解佛法大纲、次第修行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师父说他这一生就是要立志做好两件事:一者,辨邪显正;二者,振兴天台。师父以“佛教兴亡,我的责任”的态度,立志振兴佛教;佛门亦有“天台兴,佛法兴”的说法。所以师父立志要把翠屏寺建成一个实修天台宗的“法华道场”,将培养吃苦耐苦、操持清净的僧侣,有修有证的人才,为人、为社会广济福利的居士大德为己任,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未来的法华道场

就像东林寺为念佛道场,平兴寺为弘律道场一样,师父修持依止《法华经》,誓愿一步一个脚印把所居道场建设成为未来的“法华道场”。将天台宗特色的“止观双运、教观总持”的理念落实到位,带领大家修持法华忏、诵读《法华经》、坐禅止观。并以此共修为常规,带领真正有心学道者一心精进,将智者大师推崇的四种三昧发扬光大,成为培养有修有证的修行人的基地。

为了让现代忙碌的人们都有机会可以礼拜法华三昧忏,师父专门录制了适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简约风格的法华三昧忏仪拜忏视频及录音,分享到了网上,让有信心的信众在家里、在寺里都能去行持。更由此详细讲解了忏悔法门的原理,加以推广,目前录音文字正在整理中。

师父强调修行要解行相应,汉传佛学院、大学宗教哲学与佛教实修之间应该巧妙地融合;显密各宗派之间,应该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在不失其本宗理论的情况下,应积极采撷各宗派之间的殊胜论典,共同修学,大力弘扬。

对于佛法,师父认为四众弟子应依佛陀的戒律、祖师的芳规和适应新时代特色的方式方法来弘扬,更应该增加佛教传播学的学习。既要恢复古道场之道风,又要培养具备高素质、适应新时代的僧团。师父深愿显密各宗派共同兴旺,广摄群机,化导有缘众生往生净土。

结语

愿兴如来正法道场

今我山僧谋一寒舍,愿兴如来正法道场。捐得多就广用,捐得少就省用。不求天地鬼神,不求官吏商贾,有心随施黄金砖瓦,无心愿君亦得吉祥。风雨有覆身之所,安眠有二尺板床,穿着有粗布纳衣,吃饭有腌菜干粮。依佛所教即得安乐,戒行定慧是我资粮。道者来此入大悲室,披着柔和忍辱衣裳,身做虚空战车,手握大智宝枪,誓入无量苦海,大畅我佛雄腔。缘聚愚诚法侣,护我法城之疆,树立正法宝幢,永保万世安详。

——《安稳文集之佛教启蒙钞二》

化缘

师父常说,在有些人的眼里自己或许是一位大德,那是因为他们仰慕的是他心中的高僧,但在自己眼里,修为实在太差,不堪为人师表。故若非急需用钱,尽量不去向人化缘。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学人还是真诚希望有缘之士,皆能随分随力护持上雪下相法师,使师父的道场能成为末法时代修学弘扬正法的清净道场,住持三宝事业,利益法界一切众生,同闻一乘,入佛智海。

祈愿世间正法久住,慧灯长明!

祈请三宝洪慈,祝法师大愿能成!

“心水畔,机缘相扣即彼岸,又何在阿僧祇劫间。观自在,众等一性往回旋,又何有圣凡两相看。一心圆明,大道即在眼前。真自在,佛魔只是一念。翠屏峰颠,山僧前世之缘,世牵缘变,只为慧日普耀大千。”

——《安稳文集》

若岸

完稿于2017年丁酉年七月廿四 龙树菩萨圣诞日

后记:师父常言修为不足,喜欢寂静办道,不喜欢抛头露面,目前也未建寺化缘,望大众了解,若有打着师父和寺院名号化缘的,都非本人意愿,本网站为官方网站,由法师指导,还有义工打理的公众号为:三学藏讲堂,教海悉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