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
【原文】
宣王杀杜伯而无辜。后三年,宣王会诸侯田于圃。日中,杜伯起于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
又《国语》云,杜伯射王于鄗。(《周本纪注》)
【注释】
[1]田:特指春季打猎和习兵之礼。
[2]日中:正午。
[3]鄗:同“镐”,即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
【译文】
周宣王杀死了无辜的杜伯。三年之后,宣王与诸侯会面,相约在园圃中打猎。正午时分,杜伯在路边出现,身穿红衣,头戴红冠,拿着红色的弓箭,张弓向宣王射去,正中心脏,脊梁折断而死。
此事《国语》也记载说:杜伯在鄗这个地方射杀宣王。
【评语】
此怨鬼报仇,始见于历史者,亦见《墨子·明鬼》篇。略云:“为人君臣之不惠忠也[1],父子兄弟不慈孝弟长也[2],民为淫暴盗贼以自利也[3],此皆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3]。若信鬼神能赏贤罚暴,天下岂乱哉?执无鬼者,何不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及今,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者,则鬼神何谓无乎。周宣王杀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君杀我不辜,死者无知则止矣,若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君知。”至三年,宣王田于圃,日中,杜伯乘白马,朱衣冠,执朱弓矢,追宣王射入车上,中心折脊,殪于车中[4],当时从者莫不见之,著在周之春秋[5]。君以教其臣,父以教其子,凡杀不辜者,得鬼神之诛也[6]。又燕简公杀庄子仪而不辜,子仪曰:“君杀我不辜。死人无知则已,若有知,三年必使君知。”期年[7],简公驰祖涂[8],子仪荷朱杖击之[9],殪于车上。当时从者莫不见之,著在燕之春秋。诸侯传语曰[10]:“凡杀不辜者,得鬼神之诛也。”夏商周书,皆信有鬼神。能信鬼神赏贤而罚暴,故吏治不敢不廉洁[11],见善不敢不赏,见暴不敢不罪,富贵强武坚甲利兵不可恃,鬼神之罚必胜之。民之为淫暴盗贼以自利者由此止。故王公大人[12],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鬼神之有,不可不尊明也[13]。
【注释】
[1]惠忠:仁惠,忠诚。
[2]弟:通“悌”,即敬爱兄长。
[3]淫暴:暴虐无度。自利:自己得到好处,只图个人私利。
[3]赏贤:尊重贤良的人,
[4]殪:仆,倒下。
[5]著:记载。春秋:指编年体史书。
[6]诛:责罚。
[7]期年:亦作“朞年”,即一年。
[8]驰:疾行。
[9]荷:用肩扛或担,背负。
[10]传:推广,散布。
[11]吏治:官吏的作风和治绩。
[12]王公大人:国君重臣。
[13]尊明:尊敬地对待并且明示于人。
【译文】
这是怨鬼报仇,最早见于历史的,也见于《墨子·明鬼》篇。大致是这样说的:“作为君臣上下之间相互做不到仁惠、忠诚,父子兄弟之间不能慈爱、孝敬与悌长,人们通过暴虐无度、抢劫偷盗来谋取个人私利,大家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因为不明白鬼神能够尊重贤者惩罚暴徒。如果相信鬼神能尊重贤者惩罚暴徒,天下如何还会乱呢?坚信没有鬼神一说的人,为什么不深入乡里之间去询问呢,从古至今,有曾见到过鬼神的形貌,听到过鬼神声音的人,那么怎么能说没有鬼神呢?周宣王杀死了无辜的杜伯,杜伯说:“君上杀我,而我是无辜的,(假若)认为死者无知,那么就罢了,假若死而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必定让君上知道(后果)。”到了第三年,宣王在园圃打猎,正午时分,杜伯乘坐白马,穿红衣、戴红冠,手拿红色的弓,追赶宣王,将箭射入宣王所乘坐的车上,正中心脏,使得他脊梁折断,倒下死于车上,当时跟从的人没有不看见的,并记载在周朝的史书上。做君上的以此教导臣下,做父亲的以此警戒儿子,凡是杀害无罪的人,必定会得到鬼神的责罚。又有燕简公杀了他的臣下庄子仪,而庄子仪无罪,庄子仪说:“君上杀我而我并没有罪。如果死人无知,也就罢了,如果死者有知,不出三年,必定使君上知道后果。”过了一年,燕简公正在疾速去往沮泽途中,庄子仪肩扛红木杖击打他,把他杀死在车上。当时,燕人跟从的没人不看见的,这件事记载在燕国的史书上。诸侯间散布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凡是杀了无罪的人,必定会得到鬼神的责罚。”夏商周的史书,都信奉(这世上)有鬼神,能相信鬼神尊重贤者而惩罚暴徒,因此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不敢不廉洁,见到良善的举止不敢不加以褒赏,见到暴虐的行为不敢不加以惩罚,富贵强武坚甲利兵没有什么可仗恃的,鬼神的讨伐一定能胜过。人们想通过暴虐无度、抢劫偷盗来谋取个人私利从此被遏止。因此国君重臣们,想求得兴盛天下好的方面,而去除天下不好的方面,对于鬼神的存在,就不可以不尊敬对待且明示于人。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