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幽王

幽王

【原文】

昔夏后之衰也,有二龙止于帝庭[1],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帝卜杀之[2],与去之,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3],吉。夏亡,传此器于殷。殷亡,传周,莫敢发之[4]。至厉王发而视之,漦流于庭。使妇人裸而噪之[5]。漦化为鼋[6],入后宫,童女遭之而孕,生女,弃之。宣王时,童谣云:“檿弧箕服[7],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有夫妇卖此器,使戮之[8]。逃于道,见弃女,收之,奔于褒。褒人有罪,入弃女于王,是为褒姒,立为后。太史伯阳曰:“祸成矣。”褒姒不笑,幽王欲其笑,举燧火[9],诸侯悉至,至而无寇[10],褒姒乃大笑。其后不信于诸侯。犬戎攻幽王,王举燧征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周本纪》)

【注释】

[1]止:停留。帝庭:宫廷,朝廷。

[2]卜: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

[3]漦(chí):鱼、龙之类的涎沫。

[4]发:打开。

[5]噪:喧噪,即大喊大叫。

[6]鼋(yuán):大鳖。

[7]檿(yǎn)弧:山桑木制的弓。檿,山桑,木材坚韧,宜于做弓。箕服:箕木制的箭袋。

[8]戮:杀。

[9]燧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10]寇:侵略者,敌人。

【译文】

从前夏朝衰亡的时候,有两条龙在夏王的宫廷停了下来,并且宣称:“我们是褒国(先代的)的两位国君。”夏王用占卜以决定是杀掉它们,或赶走他们,或留下它们。结果都不吉利。占卜得到的结果是将龙的口水用盒子储藏起来,则大吉大利。夏朝灭亡后,将这个盒子传到殷朝。殷朝灭亡后,又传给周朝,始终没有人敢将盒子打开。一直到了周厉王,(他因为好奇)将盒子打开来看,龙的口水流到了庭中。(厉王)就命令妇人赤裸着身子,对着地上龙的口水大喊大叫。龙的口水(聚拢起来)变成了鼋,跑入后宫,有一个童女碰到它,就怀孕了,生了个女孩,(认为不吉利)便将女孩抛弃到宫外。到了宣王的时候,(民间)有童谣这样唱道:“山桑弓,箕箭袋,灭亡周朝的祸害。”于是宣王听说有一对夫妇卖山桑弓和箕草袋,便派人去杀他们。夫妇俩赶紧逃跑,在途中发现那个被抛弃的小女孩,便收养了她,一起逃到褒国。褒国国君得罪了周王,便将这位弃女进献给周王以赎罪,这位弃女就是后来被幽王立为皇后的褒姒。史官伯阳知道此事的缘由之后叹气道:“周朝的祸乱怕是已成定局了啊。”褒姒不喜欢笑,幽王想尽各种办法逗她笑(结果都失败了),一次突发奇想,派人上烽火台点烽火,各路诸侯看见求救的烽火,急忙派兵赶来救驾,到了之后却发现并没有敌兵来袭,褒姒(看见各路兵马匆忙赶来乱作一团的样子)终于哈哈大笑。后来幽王失信于诸侯。待到犬戎来攻打幽王的时候,幽王再点燃烽火想召集救兵,(各路诸侯以为幽王是开玩笑),都没有赶来救援。幽王因此兵败,被杀死在骊山下。

【评语】

  龙漦帝后,变幻离奇。所谓“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然孔子云:“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故妖孽不胜善政,至治之极[1],祸反为福。周宣果能发愤修政[2],自可挽回气运[3]。乃不知恐惧修省[4],而滥杀无辜,是无异抱薪救火,适自速其亡也。幽王燃燧取笑,诚极媚内之能事。彼媚内取笑时,何遂不计及兵莫至时耶。呜呼,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三代之亡[5],皆以女色。女色祸人之烈,一至于此,然不足为女子咎也[6]。成周之兴[7],岂不有赖于三太耶[8]。兴亡之枢纽[9],是在男子尚德不尚色而已。

【注释】

[1]至治:最好的治理。

[2]修政:治理,统治。

[3]气运:气数,命运。

[4]修省:修身反省。

[5]三代:指夏、商、周。

[6]咎:过失,罪过。

[7]成周:指周成王时期。

[8]三太: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9]枢纽:指主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比喻事物的关键或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译文】

龙的口水居然生出帝王后妃(褒姒),真是变化莫测,出人意料。所以说一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会有妖孽出现。于是孔子说:“所谓妖孽,其实是上天派来警告天子诸侯的。”因此妖孽对于善政无能为力,只要将国家治理得好到极致,便可将灾祸的局面扭转变为福祐。周宣王果真能够发愤治理国家,自然可以挽回气运。却不知道如果一味恐惧修身反省,而导致滥杀无辜,这种做法无异于抱薪救火,只能加速自身的灭亡。幽王点燃烽火博取美人一笑,实在将媚内做到极致了。但他媚内取笑的时候,为何不能想到后来召集救兵而不来的时候呢?啊,如此显赫兴旺的周朝,竟因褒姒而灭亡。夏、商、周三代的灭亡,都是因为女色的祸害导致。女色给人造成的危害,至于如此吗?恐怕不能将罪过全部归咎于女子。周成王时期的兴盛,岂不是有赖于太师、太傅、太保教育的功劳?而周朝兴亡的关键,则在于男子应当崇尚德政而不是耽溺于美色。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