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季桓子

季桓子

【原文】

舍中军[1],卑公室也。初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皆尽征之,而贡于公。昭公伐季氏,二子救之。公奔齐。书曰:“公薨于乾侯[2]。”言失所也。阳虎囚季桓子,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3],以叔孙辄更叔孙氏,己更孟氏。公敛处父帅成人[4],与阳氏战于棘下[5]。阳氏败,阳虎取宝玉大弓以出。(《左氏传》)

【注释】

[1]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乾侯:地名,春秋晋邑,在今河北磁县境。

[3]更:取替。

[4]成:古邑名,也作“郕”。

[5]棘下:春秋鲁城内地名。

【译文】

废除中军,这是为了削弱公室的力量。开始编定中军的时候,把公室的军队一分为三,而各家掌握一军。(对于所分得的公室军队),季氏采用征兵和征税的方式;叔孙氏让壮丁作为奴隶,老弱的作为自由民;孟氏则把一半作为奴隶,一半作为自由民。等到这次废除中军,把公室的军队一分为四,季氏择取四分之二,其他两人各有四分之一,全都改为征兵和征税,而向昭公交纳贡赋。昭公讨伐季氏,叔孙氏和孟氏共同去救季氏,后来昭公逃到齐国。《春秋》记载说:“昭公死于乾侯。”这是说他死得不是地方。阳虎囚禁了季桓子,齐人归还郓地、阳关,阳虎住在那里发布政令。阳虎想要去掉三桓,用季寤取替季氏,用叔孙辄取代叔孙氏,自己取代孟氏。公敛处父率领成地的人,与阳虎在棘下打了一仗。阳虎打败了,去到公宫,拿了宝玉、大弓出来。

【评语】

高士奇曰:“‘所恶于上者,无以使下;所恶于下者,无以事上。’故顺事恕施者[1],非独以称物情,亦所以杜祸乱之原,而慎反尔之几也[2]。三桓朘削公室[3],使其君民食于他,自谓得计,而不虞家臣之议其后者,相随属也[4]。其父好兵,其子必且行劫。主欲背公[5],而欲其臣不效尤,得乎?鲁自昭公后,陪臣据邑以叛者四[6],季氏二,孟叔各一,与四分公室相应。天道好还[7]可为人臣以所恶于下以事上者戒也。”

【注释】

[1]顺事:顺从地侍奉。

[2]反尔: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几:苗头,预兆。

[3]juān)削缩减;剥削。

[4]随属:接连,连续。

[5]公:国家。

[6]陪臣:此处指大夫的家臣。

[7]好还:易得到报应。

【译文】

高士奇说:“‘凡是上面的人待我的态度为我所厌恶的,我就不用这种态度差使下面的人;凡是下面的人对我的态度为我所厌恶的,我就不用这种态度事奉上面的人。’因此顺从地侍奉、宽恕地施行的人,(其所作所为)并不只符合事理人情和讨好舆论,同时也是杜绝祸乱的根源,和谨慎遏制被(不好的行为)反施己身的苗头。三桓消减公室,使得国君的臣民不在国君那里讨生活,自以为计谋得逞,却没意料到家臣在背后非议(和算计)他们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父亲好战,儿子必会进行劫掠。做主子的想要背弃国家,而指望家臣不仿效自己的错误行为,可能吗?鲁国自昭公以后,家臣占据城邑发动叛乱的,就有四次:季氏家两次,孟氏和叔孙氏家各一次,与四分公室正相对应。天道好还,可以作为人臣用自己所厌恶的态度来侍奉上面的人的警戒。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季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