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宣公、惠公、懿公
【原文】
卫宣公夫人夷姜生太子伋。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公说而取之,生寿及朔。宣公自以夺太子妻,心恶太子,使之齐,与以白旄,令盗遮界上[1],见持白旄者杀之。寿知之,告太子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盗杀之。太子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乃以子朔为太子,是为惠公。左右公子,怨惠公谗杀太子伋而代立,乃攻惠公,立伋之弟黔牟为君。立八年,齐襄公伐卫,纳惠公[2]。黔牟奔周。惠公卒,子懿公立。好鹤,淫乐奢侈。翟伐卫[3],公欲发兵,兵畔曰[4]:“君好鹤。可令鹤击翟。”翟人遂杀懿公。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朔杀太子代立,至于懿公,常欲败之[5]。卒灭惠公之后[6],而立黔牟弟之子,是为戴公。(伋属右公子,寿属左公子,故左右公子,伋寿之党也。)(《左传》及《史记·卫世家》)。
【注释】
[1]遮:挡。界:边境。
[2]纳:使进入。
[3]翟:同“狄”,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之一。
[4]畔:违背,背离。通“叛”。
[5]败:破坏,废除。
[6]卒:终于。
【译文】
卫宣公的夫人夷姜,生下太子伋。卫宣公为太子伋迎娶齐侯的女儿,尚未入门,因为爱她貌美,便自己娶了她,并生下了寿和朔两个儿子。宣公自从抢夺了太子的妻子后,就十分厌恶太子伋。宣公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并给他一支装饰白旄的旗帜,一边让盗匪埋伏在边界上,见到持有白旄旗帜的人就杀掉。寿知道了这件事,告诉太子伋不要去。太子伋说:“违抗父亲的命令,而求得生存,不可以。”于是前往齐国。寿盗取了太子伋的白旄旗抢先到达边界,被盗匪杀害。太子伋赶到,对盗匪说:“你们应该杀的是我啊。”盗匪于是将太子伋一并杀害。宣公于是改立子朔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惠公。左右两公子都怨恨朔向宣公进馋言陷害太子伋,自己取太子位而代之,于是起兵攻打惠公,另立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八年后,齐襄公攻打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黔牟战败投奔成周,惠公死后,他的儿子懿公当上国君。懿公喜欢玩鹤,生活荒淫奢侈。翟国攻打卫国,懿公想出兵抵抗,士兵抗命说:“国君喜欢鹤,可以命令鹤攻击翟国军队。”翟人于是杀了懿公。懿公即位时,百姓大臣们都不服气,自从朔杀了太子伋取而代之后,直到懿公,百姓与大臣们一直都想推翻他们。惠公的后代最终被灭了,卫国人改立黔牟弟弟的儿子即位,这就是戴公。
【评语】
卫宣以好色而夺子妇,已自沦于禽兽,以夺子妇之故,羞面见子,即令盗杀子,更禽兽不如矣。禽兽不如之人,自不能有贤子嗣之福报[1],故伋、寿两贤同死,独留不肖之朔者,宣公之恶报也[2]。朔欲夺位,而构伋[3],致两兄同及于难,实罪不容于死,左右公子逐之,是人情,亦天理也。乃齐襄亦以禽兽之人,恶伤其类,违舆情而纳之[4],致令举国不服。狄入卫无抗者,而卫几亡。然齐襄不纳朔,则终为亡人,不能施惨报于其后;纳之,而懿嗣立,狄人杀之,尽食其肉。近因虽以好鹤[5],而远因实其父阶之祸也[6]。且齐人又使昭伯烝宣姜,岂非报宣公之淫业也(狄人杀懿公,尽食其肉,见《吕氏春秋》)。
高士奇曰:宣公烝于夷姜,又纳子伋之妇,淫昏无道,史册罕闻。昭伯复烝于宣姜,而其由则齐人使之,廉耻丧矣。上烝下淫,灭伦伤化者再世,何怪桑间濮上[7],相习成风耶。孔子序《诗》,备录《墙茨》《鹑奔》诸什[8]。于《春秋》,历纪夷姜宣姜中冓之事[9],以志卫为狄灭之由。福善祸淫,其应如响。而或以懿公亡于好鹤,亦未之察矣。卫当东渡,遗民男女,仅七百三十人,国祚不绝如线[10]。非文公躬行节俭,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安能靖邢、狄之难哉[11]。夫一卫也,曩以骄淫败[12],后以勤俭兴,斯亦古今得失之鉴,而有国者所宜懍也[13]。
【注释】
[1]子嗣:儿子,指传宗接代的人。福报:福德报应。
[2]恶报:原为佛教语,谓行恶事而自食恶果。后泛指坏的报应。
[3]构:诬陷,陷害。
[4]舆情:舆论,群众的意见。
[5]近因:直接原因。
[6]阶:由来。
[7]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这里指淫风。历代《诗经》阐释者认为“三卫之诗”(《邶风》《鄘风》《卫风》)内容多涉淫荡,斥之为“桑间濮上”之音。
[8]备录:详细记录,全部记载。墙茨:指《诗经·鄘风·墻有茨》篇,据《诗序》并毛传,卫宣公去世,惠公庶兄公子顽与宣公夫人宣姜私通,国人作此诗讥刺。后世以“墙茨”代指宫廷淫乱。鹑奔:指《诗经·鄘风·鹑之奔奔》篇,此诗也是讽刺宣姜与公子顽淫乱之事,故后世以“鹑奔”代指私奔之义。
[9]中冓(gòu):内室,指闺门以内。
[10]国祚(zuò):国运。
[11]靖:平定。邢:春秋时古国名。
[12]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
[13]有国者:指国君。懍:危惧,恐惧。
【译文】
卫宣公因为好色而抢了儿子的媳妇,已经将自己沦为禽兽一类,因为抢夺了儿子的媳妇,而羞于跟他见面,便指使盗匪杀害儿子,这种行径更是禽兽不如。禽兽不如的人,上天自然不能给他贤孝的后代作为福德报应,因此伋、寿两个贤孝的儿子都死了,唯独留下朔这个不肖之子,这是宣公的恶报啊!朔想要夺太子伋之位,而诬陷他,最后导致两个哥哥同时遇难,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是罪不容诛,左右公子驱逐他,既是人之常情,也合乎天理。至于齐襄公嘛,本是禽兽不如的人,见到惠公的遭遇顿生伤感之心,因此违背民意而接纳他,护送他回国,这一举动导致卫国举国上下不服。狄人入侵卫国,而没有兵将抵抗,卫国几近灭亡。然而齐襄公若不接纳朔,朔最终是一死,不能施惨报给后代;齐襄公接纳了朔,朔的儿子懿公后来当上了国君,最终被狄人所杀,连肉都被吃尽了。直接原因虽然是因为喜好玩鹤,而间接原因其实是他父亲早就埋下了祸根。而齐国人又让昭伯和宣姜私通,这难道不是对宣公荒淫行径的报应吗?
高士奇说:宣公和夷姜淫乱,又把儿媳妇抢走做老婆,实在是淫荡昏庸丧尽人伦,史书上都鲜有这类记载。而昭伯和宣姜淫乱,理由居然是齐人逼着他这样做的,真是廉耻丧尽啊。宫廷上下都荒淫无道,伤风败俗的人横行妄为,怪不得桑间濮上之地的人们竟相效仿淫乱之风了。孔子整理《诗经》并作序,完整地收集《墙有茨》《鹑之奔奔》之类反映当时上层社会荒淫无道的篇章;在《春秋》这部书里,又详细记录发生在夷姜、宣姜身上的不可告人的丑事,用以说明卫国被蛮狄灭亡的原由。人们行善或淫乱所带来的福气或晦气,兑现得有如回声传播那样快。有人认为卫懿公是因为喜爱仙鹤,玩物丧志从而国破身亡,也是未能深究事物本源。当初卫国东渡的时候,离乡背井的男女老幼,只剩下七百三十人,可即使这样,卫国微弱的国运却像绵延的绳线一样没有断绝。如果不靠卫文公以身作则、厉行节约,选拔人材劝导农桑,促进工商发展,重视教书育人,制定国策任用能人,卫国怎能逃过邢国和蛮狄入侵所带来的劫难呢?小小一个卫国,起先因为骄横荒淫而衰亡,其后又依靠勤俭励志而复兴,这足以成为古今成败得失的借鉴,从而让后世的君主居安思危。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卫宣公、惠公、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