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黡、栾盈
【原文】
秦伯问于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栾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1]?”对曰:“然。栾黡汰虐已甚[2],其犹可免,其在盈乎。”秦伯曰:“何故?”对曰:“武子之德在民[3],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4],况其子乎!栾黡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没矣,而黡之怨实章[5],将于是乎在。”秦伯以为知言,后栾黡死,栾盈为范宣子所逐,旋被杀[6],灭其族。(《左传》)
【注释】
[1]汰:骄奢过分。
[2]栾(luán)黡(yǎn):晋国大臣。汰:骄奢,过分。
[3]武子:即栾书,栾黡之父,晋国大夫,时人尊称其栾伯。
[4]甘棠:召公巡行乡邑,在甘棠树下决议政事,他死后,人们做《甘棠》一诗缅怀召公的德政。
[5]章:通“彰”,明显,显著。
[6]旋:不久。
【译文】
秦伯向士鞅询问说:“晋国的大夫,谁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恐怕是栾氏吧!”秦伯问:“是否因为他太骄纵呢?”士鞅回答说:“是的,栾黡骄横暴虐到极点了,不过他本人还可以逃过一死,祸难恐怕要落在他的儿子栾盈的身上了。”秦伯问道:“为什么呢?”士鞅说:“栾武子的恩德,如今还留在百姓中间,就好像周朝人思念召公一样,连他依靠过的甘棠树都不忍心破坏,何况是他的儿子呢!栾黡死了,栾盈的恩惠没有能到达百姓那儿,栾武子所施舍的恩泽又逐渐消失了,而对栾黡的怨恨又很明显,这大概是栾氏灭亡的时候了。”秦伯认为这番话很有见识,后来栾黡死了,儿子栾盈果然被范宣子驱逐,不就被杀害,全族都被灭掉。
【评语】
按:栾黡虐[1],仍执晋政;栾盈好施,反为晋杀。仅以一身论之,岂不疑因果不相应耶?讵知黡之幸免[2],因父武子余庆[3],盈之受屈,因父桓子余殃。故因果之律,或以己身善恶各业通三世而计之[4],或以祖父善恶各业通三世而计之。愚者昧焉,明眼人固瞭如指掌也[5]。
【注释】
[1]虐:凶恶,残暴。
[2]讵(jù):岂,难道。
[3]余庆:行善积德,造福子孙。
[4]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
[5]瞭:明白,知道。
【译文】
按:晋国大夫栾黡暴虐不羁,却能在晋国执政;栾盈乐善好施,反被范宣子杀害。如果孤立看待他们各自的结局,岂不让人怀疑因果报应并不灵验准确吗?但世人哪里知道,栾黡之所以能够善终,其实是蒙受他父亲栾武子留下的福泽,而栾盈之所以蒙冤而死,则是被他父亲栾黡种下的灾殃所累及。所以说因果规律,有时是将本人的善恶作为依据,在他的三世进行清算;有时则是将祖辈的善恶行为当作依据,在其三世进行清算。愚笨的人不明白这道理,聪明人却了如指掌。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栾黡、栾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