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吴季札

吴季札

【原文】

吴延陵季子之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1]。孔子曰:“延陵季子,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藏焉。敛以时服[2]。既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孔子曰,“季子之于礼,其合矣乎。”(《礼记》)

【注释】

[1]嬴:在今山东省莱芜县西北。博: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位于泰安城东南13公里处。

[2]敛:入殓。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

【译文】

吴国公子延陵季子的长子死了,埋葬在齐国的嬴邑和博邑之间。孔子说:“延陵季子是精习礼的人。”于是前往参观他主持的葬礼。入殓时给死者穿的就是平时穿的衣服。封棺后,大哭三声,说:“你的骨肉又重回大地中,这是上天注定的啊!你的灵魂将无所不往啊!”孔子说:“延陵季子在特殊情况下所实行的葬礼,是很合乎礼法的。”

【评语】

按:列子见百岁髑髅[1],顾谓弟子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又引黄帝言曰:“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合,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2]。精神入其门,骸骨反其根,我尚何存。”读此,知古之哲人,皆知形神不能浑而为一。形虽有终,神固不灭。但季子言魂无不之,似只知八识循业流转[3]。列子谓:“鬼,归也。归其真宅。”似渐知有一真法界[4],然必待精神离形,始各归真,则不知即色是空,其所谓真者,仍是对待之法,非一真法界也。至庄子引孔子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复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空也(上三句即佛家之入真义,不变义,下一句即佛家之出假义,随缘义。所谓自性能生万法,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也)。官天地(官,主宰也)[5],府万物(府,囊括也)[6],直寓六骸(应身入世,以六骸为寓)[7],象耳目(假耳目为象),一知之所知(证根本智,无分别心),而心未尝死(本自不生,故亦不灭),则真能证入自心,与佛同觉者也。

【注释】

[1]髑髅:头骨。多指死人的头骨。

[2]真宅:人死后的真正归宿。

[3]八识: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

[4]法界: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

[5]官:通“管”,这里主宰,掌控。

[6]府:储藏,囊括。

[7]六骸:指身首四肢。

【译文】

列子看到一百年前的髑髅,对弟子们说:“只有我和这髑髅知道,它不曾经历过生,也并不曾经历过死。”列子还引用黄帝的话说:“人的肉体,必然有终结灭亡的那一天。天地也会这样吗?是的,天地也会像我们一样归于终结。精神属于天,肉体属于地,属于天的那部分清轻涣散,属于地的那部分混浊实在,精神与肉体有分有合,当人们的精神各自回归本位,便称之为鬼。鬼,就是回归,就是回归本位,精神进入它的归属,肉体返回大地,我怎么还会存在呢?”读到这些,可知古代的哲人,都认识到肉体与精神不是一码事。肉体虽然会灭亡,精神却不会。但季子说灵魂没有不能去的地方。看来他只知道人的精神会根据生前的行为因果而迁移。列子说:“鬼,就是回归,就是回归本位。”好象已知道存在一真法界,但却认为只有等到精神离开肉体,才能各自回归本位。这说明他还不知道形体色相原本只是空无,他所谓的本位,仍然只是与色相形体对应的主观感应,并非一真法界。至于庄子引用孔子的话说:“死和生也是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前面三句所说的,就是佛家的所谓“入真”、“不变”,后面则是佛家所谓“出假”、“随缘”。所谓从人的本性,能衍生无穷世界,善可以通过各种表相来体现,但这并不影响不变的根本规律)。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不过把躯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自然赋予的智慧所诠释的道理,而心灵本无所谓生死,这样就能真正返本归真,达到与佛祖同知同觉的境界。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吴季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