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原文】
平王使费无极如秦[1],为太子建娶妇。妇好[2],来,未至,无忌(《左传》作无极)先归,说平王曰[3]:“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4]。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5],无忌为少傅[6]。无忌无宠于太子,日夜谗之于王[7],曰:“自无忌入秦女,太子亦不能无望于王[8]。王少自备焉。太子居城父,擅兵[9],欲入矣。”平王召其傅伍奢责之。奢知无忌谗,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左传》,奢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遂囚伍奢,召太子建欲诛之。太子奔宋。无忌曰:“伍奢之子材,不杀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10]。”王使人召之,曰:“来,吾免而父[11]。”伍尚谓其弟胥(《左传》作员)曰:“闻父免而莫奔[12],不孝也。父戮莫报,无谋也。度能任事[13],智也。子其行矣,我其归死。”尚遂归,胥奔吴,王杀伍奢及尚。平王卒,昭王立。楚众不说费无忌[14],以其谗亡太子建,杀伍奢及尚,与卻宛,令尹子常乃诛无忌以说众,众乃喜。十年冬,伍子胥率吴师伐楚,遂入郢,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楚世家》)
附《吴越春秋》
楚遣使捕子胥,及诸野,胥张弓布矢,使者俯而走。胥曰:“报汝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使返报平王,王杀奢及尚。子胥行至大江,仰天行哭林泽之中,言:“楚王无道,杀吾父兄,愿吾因于诸侯以报仇矣[15]。”奔宋,遇申包胥,谓曰:“楚王杀我父兄,为之奈何。”申包胥曰:“吾欲教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则为无亲。子其行矣,吾不容言[16]。”子胥曰:“父母之仇,不与戴天,兄弟之仇,不与同域。今吾将复楚辜[17],以雪父兄之耻。”申包胥曰:“子能亡之,吾能存之。”胥奔宋,复奔吴。追者在后,几不能脱。至江,江中有渔父。胥呼:“渡我。”渔父欲渡之,适有旁人窥之,因歌曰:“日月昭昭浸已驰[18],与子期乎芦之漪[19]。”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渡之。视胥有饥色,谓曰:“俟我树下[20],为子取饷[21]。”渔父去,子胥疑之,潜身深苇中。有顷,父来,持麦饭,求之树下,不见,因歌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子胥乃出。食毕,胥解百金之剑与之。渔父曰:“楚之法令,得伍胥者粟五万石,爵执圭[22],岂图百金之剑乎。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胥诫曰:“掩子盎浆,无令露。”父曰:“诺!”胥行数步,顾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矣。子胥至吴,乞食溧阳[23],适女子击绵于濑水上,筥中有饭[24]。子胥曰:“可得一餐乎?”女曰:“妾独与母居,三十未嫁,饭不可得。”胥曰:“夫人赈穷途[25],少饭何嫌哉?”女知非恒人,长跪与之。胥餐而去,又谓:“掩壶浆,无令露。”女叹曰:“妾自守贞明[26],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27],越礼亏义[28],妾不忍也。”子胥行,反顾,女子已自投濑水矣。
阖闾立,举子胥为行人[29],与谋国政。乃荐孙武于王曰:“大王欲兴兵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非孙武之将,谁能涉淮踰泗[30],越千里而战乎。”吴王大说[31],以孙子为将,会军攻楚。遂入郢,子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32],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哉!”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之。申包胥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亦甚乎!”子胥曰:“日暮途远,倒行而逆施之道也。”
【注释】
[1]费无极: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又作费无忌。官拜太子少傅。如:前往,到。
[2]好:指女子貌美。
[3]说(shuì):劝说别人。
[4]卒;最终,结果。
[5]太子太傅:官名,辅导太子的官员。
[6]少傅:官名,辅导太子的官员。
[7]馋: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坏话。
[8]望:怨。
[9]擅兵:掌握兵权。
[10]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11]而:古同“尔”,代词,你的
[12]免:赦免,释放。
[13]度:考虑,打算。
[14]说(yuè):古同“悦”。
[15]因:依靠,凭借。
[16]容:应当。
[17]复:报复。辜:罪行。
[18]昭昭:明亮,光明的样子。浸:逐渐。
[19]期:相会,会合。
[20]俟:等待。
[21]饷:食物。
[22]执圭:亦作“执珪”。先秦楚国爵位名。圭以区分爵位等级,使执圭而朝,故名。
[23]溧阳:位于今江苏省苏南。
[24]筥:盛物的圆形竹筐。
[25]穷途:绝路,比喻处于极为困苦的境地。
[26]贞明:坚贞清白的节操。
[27]馈:泛指赠送。
[28]越礼:不遵循礼仪法度。
[29]行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相当于现在外交部礼宾司一职。
[30]淮:指淮水,出今河南南阳桐柏县桐柏山,经安徽至江苏清河县合于河,经安东县至云梯关入海。泗:指泗水,位于中国山东省境内,又名淇水,发源于山东省蒙山南麓,经泗水县、曲阜市及兖州市注入南阳湖。泗水在古代是淮河的一大支流。
[31]说:同“悦”。
[32]抉(jué):挖出。
【译文】
楚平王派遣费无忌前往秦国,为太子建迎娶媳妇。那个女人长得姣美,前来楚国,还没到达,费无忌先返回,劝说平王道:“秦国女子长得美,可以自己娶,给太子另外找一位。”平王听从他的话,结果自己娶了秦国女子。当时伍奢任太子太傅,费无忌任少傅。费无忌不受太子宠幸,日夜向平王说太子建的坏话,道:“自从费无忌送入秦国女子,太子怨恨我,也不能不怨恨大王,大王对此要自己稍加防范。况且太子居住在城父,独揽兵权,将打算入宫为王了。”平王召见太子的太傅伍奢责备他。伍奢知道是费无忌在进说谗言,于是说:“大王怎么能因为小人的话而疏远自己的骨肉?”于是平王就将伍奢囚禁。接着召见太子建,准备诛杀他。太子闻讯,逃亡投奔宋国。费无忌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是人才,不杀死会成为楚国的祸患。何不用赦免他们父亲作为条件召见他们,他们必定到达。”于是平王派人召见他们,说:“来的话,我赦免你们的父亲。”伍尚对伍胥说:“听说父亲能获赦免而没人奔赴,是不孝;父亲被杀戮而没人报仇,是无谋;估量才能委任事务,是智。你就走吧,我将回去赴死。”伍尚于是回来,伍胥出奔吴国,楚王杀了伍奢和伍尚。楚平王过世后,楚昭王继位,楚国民众都不喜欢费无忌,因为他用谗言害死了太子建,又杀死伍奢和伍尚以及卻宛等人,令尹子常于是将费无忌处死,以抚慰众人,大家于是十分满意。十年冬季,伍子胥率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地,大败楚军,进入郢地后,找到平王的坟墓,将他的尸体从坟中挖出鞭打,以报杀父之仇。
附《吴越春秋》:
楚国派使者追捕伍子胥,一直追到荒无人烟的野地里,伍子胥拉满了弓,装上了箭,要杀使者,使者弯着腰低着头逃走了。伍子胥说:“回去告诉你们平王,要想国家不灭亡的话,就放了我的父亲兄长,如果不那样做的话,楚国总有一天会被夷为废墟的。”使者回去禀报楚平王,平王杀了伍奢和伍尚。伍子胥走到大江边,在树林沼泽中抬头望着天空边走边哭,说到:“楚王昏庸无道,杀了我的父亲兄长,但愿我能依靠诸侯的力量来报仇。”于是伍子胥投奔宋国而去,路上遇到申包胥,对他说:“楚王杀了我的父兄,我该怎么办?”申包胥说:“我要是教你报复楚国,那就是不忠;如果教你不要报复,那就是不孝。你还是走吧,我不好说什么。”伍子胥说:“对于父母的仇人,不能和他共同顶着同一片天空;对于兄弟的仇人,不能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现在我将要报复楚王犯下的罪行,用来洗刷父兄所受到的耻辱。”申包胥说:“你能灭掉楚国,我能保存楚国。”
伍子胥逃到宋国,后来又逃往吴国。追兵一直在身后,差点儿不能脱身。到了江边,江中有一个渔父。伍子胥喊道:“渔父渡我过江。”渔父正准备渡他过江,恰好碰上旁边有人窥测,于是唱道:“日月昭显啊渐渐奔向前,和你相约啊在芦苇岸边。”伍子胥就停留在芦苇岸边。渔父于是载他过江。他见伍子胥看上去很饿的样子,就对他说:“你在这棵树下等我,我去给你拿点吃的。”渔父走了以后,子胥起了疑心,于是在深深的芦苇中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渔父来了,拿来了麦子煮的饭,到树下找伍子胥,却不见人,于是用歌声呼唤他:“芦中人啊芦中人,你难道不是一个走投无路的贤士吗。”伍子胥才从芦苇中走出来。吃完了饭,伍子胥解下价值百金的宝剑送给渔父。渔父说:“我听说楚王下令,对于抓获伍子胥的人,赏赐粮食五万石,赏赐执圭这个爵位,我救你难道是图你这价值百金的宝剑吗?你还是赶快走吧,不要停留,否则就要被楚国人抓住了。”伍子胥走之前告诫道:“藏起你那壶水,不要让它暴露了踪迹。”渔父答应道:“好!”伍子胥走了几步,回过头顾望,只见渔父已经把船弄翻,自己投身于江中。伍子胥往吴国走去,在溧阳讨饭,正巧有一个女子在濑水边捣丝,圆篮子里有饭。子胥说:“可否给我一顿吃的?”女子说:“我独身和母亲住在一起,三十岁了还没嫁人,饭食恐怕弄不到。”子胥说:“救济走投无路的人,就是饭少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女子知道他不是一个寻常的人,于是跪着递给伍子胥饭食。伍子胥吃完后要走了,又对女子说:“藏起那壶水吧,不要让它暴露了踪迹。”女子叹息道:“我自己保持贞洁,不愿意嫁人,怎么适合送饭给男人吃呢,这不符合礼法,是我不能容忍的啊。”伍子胥走了,没走几步回过头看那位女子,已经自投于濑水之中。
吴王阖闾继位后,任命伍子胥当接待国宾的外交大臣,并和他一起商讨国家政务。伍子胥向吴王推荐孙武,说:“大王想发动战争去惩罚暴虐的楚国,从而称霸天下,而威服诸侯,如果不是孙武当将军,那还有谁能跨过淮河、跨过泗水、驰骋千里去作战呢?”吴王听了伍子胥这番话心中大喜,于是任命孙武为将军,召集军队攻打楚国。吴王进入郢城,伍子胥因为没有擒获楚昭王,就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平王的尸体,将尸骨鞭打了三百下,用左脚跺他的腹部,用右手挖出他的眼睛,谴责他说:“谁让你听从那些谗言,杀死我的父兄呢!”于是就叫阖闾奸淫昭王的夫人,伍子胥、孙武、白喜也奸淫子常、司马成的妻子,以此来侮辱楚国的君臣。申包胥派人对子胥说:“你报仇,也太过份了吧!”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说我因为年事已高,而报仇心切,就像眼看要日落西山,却仍路途遥遥,所以才做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事情来。”
【评语】
按:楚平王与子干、子皙同弑灵王,复用诡谋,杀子干、子皙。杀三兄而窃位,当受亡国之报无疑。况专听馋人无忌之言,杀子娶妇,忠孝之伍奢伍尚,直和之卻宛,均视之如草芥,芟夷唯恐不尽[1]。其得早死,不身婴诛戮[2],倖也[3]。伍奢、卻宛之遇馋,实国人所共愤,而况其嗣乎。论佛家高尚之理,则虽父母之仇,亦不得以杀报。盖以杀报杀,循环反复,终无已时。遇极恶人,当首先发愿度之,始能断造恶之根源,而完吾心之悲悯。但春秋时,佛教未入中国,故子胥大复仇之义,忍死冒险,而入于吴,一时江上丈人[4]、濑边女子,皆哀其志而怜其身,不惜杀身相救,此固足觇当时义侠之风尚[5],亦正见子胥之哀愤,深入人心也。鞭尸三百,包胥以君臣之义责之,自不值子胥一笑。然取其君臣之妻以辱之,则实为已甚。且令吴受夷狄之讥(《谷梁传》:书吴,狄之也。何狄之?君妻其君之妻,大夫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故斥其狄道也),楚怀奋臂之斗[6](《淮南子》,吴入郢,鞭平王之尸,舍昭王之宫,昭王奔随,百姓携幼扶老而随之,皆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军卒行列之,各致其死)。为吴谋而为不忠,为己谋亦不智,此不能不为子胥惜也。然子胥亦是豪杰之士耳,不惟佛理未梦见,即圣贤仁恕之道,亦且背道而驰。己欲报仇,是因父兄无罪受戮。试问王僚何罪[7],其子庆忌又何罪,而一进专诸[8],再进要离[9],成阖闾之篡弑[10],以遂一己之私[11],其不仁不恕甚矣。终受属镂之赐。殆亦有因果之理存也。
【注释】
[1]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
[2]婴:遭受。
[3]倖(xìng):同“幸”,幸运。
[4]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5]觇(chān):窥探。
[6]奋臂:振臂而起。常指举大事。
[7]王僚:即吴王僚(?—前515 ),号州于。吴王寿梦长庶子。春秋时期吴国第23任君主。后被公子光(即阖闾)的刺客专诸刺杀。
[8]专诸:(?~前515年),春秋时期吴国堂邑人,中国古代著名刺客,曾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
[9]要离:春秋吴国人,著名刺客,曾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
[10]篡: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弑:特指臣杀君。
[11]遂:实现。
【译文】
楚平王和子干、子皙二人一道杀掉楚灵王,又使用阴谋诡计,杀掉子干和子皙。平王杀掉三个兄弟,从而窃据王位,理应受到亡国的报应,这是毫无疑问的。何况他一味听信小人费无忌的馋言,杀儿子、娶儿媳妇,忠义孝悌的伍奢伍尚、正直温和的卻宛,在他眼里也都形同草芥,想要将他们统统杀掉。平王只不过因为他死得早,才没有遭受杀身之祸,也算幸运了。伍奢、卻宛遭遇馋言构陷,连国人都被激起公愤,更何况他们的儿子呢?说到佛家的高尚理念,就算杀父之仇亡母之恨,也不应用仇杀报复凶手。因为以仇杀冤冤相报,循环往复,永远没有休止。所以遇即使到非常坏的人,也应该首先心存感动度化他的善良愿望,这样,才能斩断产生恶的根源,从而完善我们内心的仁爱与关怀。但是春秋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所以伍子胥怀抱复仇信念,冒着生命危险和山川险阻,进入吴国,当时江上的老渔夫和濑水边的女子,都同情他的想法,可怜他的境遇,不惜舍命搭救他。这一切,固然足以窥知那个时代的侠义风尚,也说明伍子胥的悲愤,深深打动人心。申包胥用君臣标准指责伍子胥掘墓鞭尸,这种迂腐看法,原本不值得伍子胥付之一笑。然而伍子胥抓住楚平王君臣的妻子进行侮辱,则实在做得太过分了。这一报复行为,还让吴国被讥笑为蛮族(《谷梁传》写吴国,说吴国人是蛮族。为什么以野蛮人称谓他们,因为吴国国君强占楚国国君的妻子,吴国大夫强占楚国大夫的妻子,甚至有人还想强占楚王的母亲为妻,所以指斥这是野蛮人的行为),令楚国人奋起反抗。(《淮南子》说,吴军攻入楚国郢都,鞭打楚平王的尸身,占据楚昭王的宫室,楚昭王逃奔随国避难,楚国百姓携幼扶老跟随昭王,一起奋起反抗那时的情势,甚至来不及对军丁士卒进行整编,追随昭王的人民,却人人奋勇战斗,舍身忘死)。伍子胥这是替吴国谋划,而不忠于其事;为他自己考虑,也不周全明智。实在不能不让人替他惋惜。虽然伍子胥也是英雄豪杰,却不仅对佛经中的道理一无所知,其行为即使与一般圣人贤者所秉持的仁爱宽恕之道,也是背道而驰的。伍子胥要报仇,是因为他的父亲兄弟无辜被杀,可吴王僚又有什么罪,他儿子庆忌又有什么罪?伍子胥先向阖闾进荐杀手专诸,接下来又保举刺客要离,帮助阖闾实现杀君篡位,从而成就个人私利,这人没有仁德,不懂宽恕,实在到了极致。他最终被阖闾赐剑自杀,也说明因果报应是确实存在的。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