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曹参

曹参

【原文】

曹参以功为齐相[1]。闻胶西盖公治黄老言[2],厚币请之。盖公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以黄老术相齐[3]。九年,齐国安集[4],大称贤相。萧何卒,参告舍人:“趣治行[5],吾将入相。”无何,果召参。参为相,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6]、重厚长者[7],召除丞相史。日夜饮醇酒[8]。卿大夫来,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醉而后去,莫得开说。见人有细过[9],掩匿覆盖之。为相三年,卒,谥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10](顜音较,直也,言法整齐也)。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子窋[11],为静侯。窋子奇,为简侯。奇子时,为夷侯。时子襄,为共侯。时、襄并尚公主[12]

太史公曰:“百姓离秦之酷后[13],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曹相国世家》)

【注释】

[1]功:功劳。

[2]治:从事研究。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是西汉前期流行的道家学派。

[3]相:辅佐。

[4]安集:安定和睦。

[5]治行:整理行装。

[6]诎():嘴笨。

[7]重厚:持重而敦厚。

[8]醇酒:香郁的纯正的美酒。

[9]细过:轻微的过失。

[10]顜(jiǎng):直。

[11]窋(zhú):曹参的儿子曹窋。

[12]尚:娶帝王之女为妻。

[13]离:通“罹”,遭受。

【译文】

曹参因为有功劳,当上了齐国的相国。他听说胶西的盖公专门研究黄老之学,于是花重金聘请他。盖公对曹参说:“天下太平的道理贵在清净无为,然后人民自然就能安定下来。”于是曹参用黄老之术来治理齐国。九年过去了,齐国十分安定繁荣,人们都称赞曹参为贤相。后来萧何死了,曹参告诉他的随从说:“快收拾行装,我将要去当宰相。”过了没多久,朝廷果然召见曹参,拜他为相。曹参当上宰相后,完全遵照萧何的规章约束,从郡国的官吏中挑选质朴不善言辞且敦厚稳重的长者,请这些人来当丞相的助手。他日夜畅饮美酒,如果有卿大夫前来参见,要向他谏言,他总是请这些人喝美酒,喝到大醉,然后回去,这些人甚至都没有机会开口说话。见到别人有了小的过失,总会帮人掩饰,并不揭发。他当了三年宰相后去世,谥号懿侯。百姓们歌颂他的功德道:“萧何的法令是前后一贯的,曹参虽继承了他的职位,却仍旧保留法的一贯性,没有加以改动,因为有这样的清净治法,所以人民就能够安宁不乱。”曹参的儿子曹窋被封为静侯,曹窋的儿子曹奇被封为简侯,曹奇的儿子曹时被封夷侯,曹时的儿子曹襄被封为共侯。曹时和曹襄都娶公主为妻。

太史公说:“百姓遭受了秦朝时候的酷政之后,曹参能够让百姓休养生息,不加新的政令劳役百姓,因此天下人都称赞他的美德。”

【评语】

按:唐太宗尝指屋,谓侍臣曰:“治天下如建此屋,营构既成[1],勿数改移,苟易一榱[2],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若慕奇变法,不恒其德[3],劳忧必多。”此与懿侯所见正同,故懿侯定汉称贤相,太宗与唐号明主也。盖天下初定,元气未复,如人大病初愈,元气已伤,治者此时急务,以修养恢复元气为最要。如病后不得修养,劳其神,瘁其力[4],寒暑不能避,纷扰不能绝,则其人必死。治天下者,于初定之时,不能与民休息,革旧习,行新政,朝一令,暮一法,胥吏以挠之[5],刑法以督之,则其朝必亡。王安石假周礼行新法[6],神宗信之,而宋祚以促[7]。贾谊欲改服色[8],易正朔[9],文帝辞以未遑[10],而汉祚以延。贾生、安石之学,本超出寻常,而一见用,一不用,福祸立见。况其才其学,远不及二人者乎。

善乎李文靖对真宗治道所宜先之问[11],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12],此为最先。”此言不但于安石乱国,烛照无遗,实得古帝王治国之真传,为千秋金鉴,所以称圣相也。盖新进喜事之人,每凭一己之理想,谓治天下易如反掌,而不知民之情伪万变,品类亦至为不齐,决非一人理想所能推行而致效。古圣王[13],殷因夏礼[14],周因殷礼,皆以千百年之经验,而为之施行。若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又安能奠国家于磐石,登人民于衽席耶[15]。惟新进喜事之人,行僻而坚[16],言伪而辨,与之议论,反致非难而惑众(如赵括与其父奢,恣谈兵法,奢不能难)[17]懿侯饮以醇酒,使不得开口,诚无上妙法。噫,古今多有以酒亡国败家者,侯独能以酒开国启家,真善乎用酒者矣。奠汉家数百年之治安于樽俎之间[18],子孙继世为侯,不亦宜乎。

【注释】

[1]营构:建造。

[2]榱(cuī):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

[3]恒:持之以恒。

[4]瘁:劳累。

[5]胥吏:官府中的小吏。

[6]假:借。周礼:周代的礼制。

[7]祚:福运。

[8]服色:车马和祭牲的颜色,每个朝代所崇尚的都不一样,这里代指礼制。

[9]正朔:帝王新颁的历法。

[10]遑:急促,仓促。

[11]李文靖:即李沆(9471004),字太初,谥文靖,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有《河东先生集》。

[12]浮薄:轻薄。

[13]新进:指初入仕途或新被任用。

[14]圣王: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

[15]因:沿袭。

[16]衽席:借指太平安居的生活。

[17]僻:性情古怪。坚:固执。

[18]非难:批评和指责。

[19]樽俎():指宴席。

【译文】

编者按,唐太宗曾指着一间屋子,对侍候他的臣仆说:“管理国家如同建造这间屋子,框架结构定形后,不要频繁更改,如果随便换掉一只屋椽,重新摆放一块屋瓦,导致地基动摇,必然会对房屋造成损害。如果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断改变法度,不能有持之以恒的美德,必然对天下劳损多多。”这话与懿侯的观点完全一致,所以懿侯安定汉朝基业被称为贤相能臣,而李世民开启唐朝盛世被称为明君圣主。天下刚刚安定下来的时候,元气尚未恢复,如同一个人大病初愈而元气已伤,管理国家的人在此时的当务之急,首推修养生息、恢复元气。如果病好后没有得到修息调养,反而劳顿精神,消耗体力,在寒暑都不能远离纷繁的事务,那么这人必定会死掉。同理,作为治理天下的人,在国家刚刚安定下来的时候,如果不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随意废除旧律令,推行新政策,而且朝令夕改,被基层办事人员胡乱理解,并用严刑峻法强制推行,那么这个王朝必定会灭亡。王安石假借周礼名义推行新法,宋神宗对他言听计从,结果造成北宋王朝加速覆亡。贾谊想更改礼制,颁行新的历法,汉文帝认为要从长计议,不能仓促改革,汉朝国运也因此得以长久。贾谊、王安石的学问,都远远超过常人。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被采纳执行,贾谊的变法理念被否决摒弃,其各自结局立竿见影且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才华学问远逊他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李文靖回答宋真宗所提出的管理国家应该优先思考什么问题时,说:“不能重用浮躁浅薄、初入仕途而急功近利的新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说法,不仅让王安石祸乱国家的斑斑劣迹,一览无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确实继承了古代君王治国理念的精髓,值得长久借鉴,世人也因此称颂李文靖是贤相能臣。该观点的要旨,是认为急功近利、喜欢标新立异者,总喜好从个人的思想理念出发,认为治理国家十分容易,却不知道人情世事本来变化无常,执行者的人品与层次也千差万别,绝对无法依靠改革设计者个人的美好愿望而推行成功。古代圣王,如商朝沿袭夏朝礼制,周朝继承商朝律法,都是借鉴继承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而予以实行的。如果一味强调、相信个人智慧,而不懂得师从学习古人,又怎能维持国家稳定、人民安定呢?初入仕途而急功近利的新人,行为通常怪癖而固执,又喜欢夸夸其谈,和他们争辩,反而会遭致责难并给他们提供迷惑众人的机会(比如赵括在他父亲赵奢面前夸谈兵法,赵奢一时也不能驳倒他)。懿侯给这类人大灌美酒,让他们晕晕乎乎而没机会开口,这法子实在是高。唉,古往今来,很多国破家亡的事件都缘于美酒,唯独懿侯能借着美酒安邦定国,真是善于发挥酒的作用啊。懿侯在酒宴之间就奠定了汉朝几百年的长治久安,他的子孙因此代代封侯,也是应该的。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