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原文】
张良,韩人。秦灭韩,良以五世相韩[1],故求力士击始皇博浪沙中[2],不中,乃更姓名,亡匿下邳[3]。尝游下邳圮上(圮,桥也)[4],有一老父,衣褐[5],至,堕履圮下[6],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7],为其老,强下取履[8]。父曰:“履我。”良长跪履之[9],父以足受,笑而去。去复还,曰:“孺子可教。后五日平明[10],与我会此。”良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11],后何也!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怒曰:“后何也?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半往,有顷,父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12]。后十年兴,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也。”遂去,不复见。旦日,观其书,乃《太公兵法》,良习诵之。后以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为他人言,皆不省[13]。良曰:“沛公殆天授[14]。”遂从之。以功封留侯。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15],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祠之。(《留侯世家》)
【注释】
[1]五世:家族世系相传的五代。
[2]击:袭击。博浪沙:在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
[3]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下邳:古州名,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南。
[4]圮(pǐ):桥。
[5]褐:粗布衣服。
[6]履:鞋子。
[7]愕然:惊讶的样子。
[8]强:勉强。
[9]长跪:直身而跪,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10]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11]期:约定。
[12]王者:帝王。
[13]省:明白。
[14]殆:大概。
[15]从:跟随。
【译文】
张良是战国时代的韩国人。秦国灭了韩国,张良因为他的祖上五代都辅助韩国,所以他找了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没有成功,于是更名改姓逃亡,躲藏在下邳这个地方。有一天张良游逛到了下邳的桥上,刚好有一位老爷子,穿着粗布衣服也来到了桥上,故意将鞋子掉落到了桥下,然后跟张良说:“小伙子,你到下面去帮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听了十分吃惊,但是看在他一把年纪的份上,还是勉强下去替他把鞋子捡了上来。然而,老人家又说:“帮我穿上鞋。”张良双膝跪地,很尊敬地替老人家将鞋穿上,老人伸出脚来很受用地让他帮忙穿鞋,穿好后笑着离开了。走了没多远又折回来,跟张良说:“你这小子是个值得教育的人。五天之后,天亮之时和我在这里见面。”张良觉得很奇怪,于是跪着回答道:“好的。”五天之后天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老人家已经先他一步到了那里,看到张良很生气地说:“和长辈相约,怎么可以晚到呢!五天之后早一点和我在此见面。”又过了五天,鸡刚刚打鸣,张良便来到桥上,结果老人家又比他早到,很生气地对张良说:“怎么又迟到了?再过五天,要更早一点来见我。”又过了五日,张良半夜里便到了桥上等候,过了一会儿老人家来了,很高兴地说:“这样才对嘛!”老人家拿出一册书,对张良说:“读完这册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军师了。十年之后,你就会扬名,过十三年再来见我,在济北谷城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家说完便离开了,再也没有见到。天亮之后,张良看那册书,就是《太公兵法》,于是潜心学习诵读。后来张良给沛公说此兵法,沛公听了非常喜欢。但给别人说该兵法的时候,没有人能懂。张良说:“沛公恐怕是受到了上天赐予的灵慧吧!”于是就跟随了沛公。张良后来因为有功,被封为留侯。十三年后,张良跟随高祖刘邦经过济北,去看谷城山下的黄石,并将它取回来祭拜。
【评语】
苏东坡论曰,子房受书于老人[1],其事甚怪,然安知非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意,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怒其后至,三往始授书)。而世以为鬼物[2],过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子房以盖世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3],而出于荆轲、聂政之计[4],以侥幸于不死,此老人所深惜也,故以倨傲折之[5],使能有忍,然后可就大事。
观高祖所以胜,项羽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淮阴破齐欲自王[6],高祖怒见词色[7],非子房其谁全之[8]?此论以老人为隐君子[9],以祛后人之惑[10],固甚了当[11]。唯后十年兴,十三年至谷城之悬断[12],不爽毫厘,隐君子能若是之神乎?且子房非愚者,何至取黄石而祠之?则又似果有神助矣。总之,无论老人是人是神,其挫折子房,使能忍辱,以成大事,则决乎不悮[13]。子房纳履,与韩信忍胯下之辱,正同,故并称三杰。佛诲人以忍辱波罗蜜[14],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称为有力大人。若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智慧人也[15]。”乃胡致堂驳苏论[16],谓良志狙击,余非所计。袁子才谓子房非正士,可传唯一椎,是皆只尚搏击,而全不解忍辱之道者,不可训世[17]。
【注释】
[1]子房:西汉兴国贤臣张良,字子房。
[2]世:世人。鬼物:鬼怪。
[3]伊尹,生卒年不详。商初大臣,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太公:即姜太公,字子牙,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之一。
[4]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曾行刺秦始皇,未遂,被杀。聂政: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5]倨(jù)傲:傲慢不恭。折:挫辱。
[6]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7]见:同“现”,显现,显露。词色:言语和神态。
[8]全:保全。
[9]隐君子: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10]祛:消除。
[11]了当:妥当。
[12]悬断:凭空臆断。
[13]悮:同“误”。
[14]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15]名:称之为。
[16]胡致堂:字明仲,建宁崇安人,生于宋哲宗元符元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谥文忠。学者称致堂先生。著有《斐然集》三十卷。
[17]训世:教诲世人。
【译文】
苏东坡认为,张良从神秘老人手中得到兵书,这事情很是奇怪,但怎么知道这老人不是一位高人、隐士,出来试探、考验张良的呢?考察老人的意图,无不出于贤者、高人警示俗人的苦心(他对张良屡次迟到感到恨铁不成钢,第三次见面后才将兵书传授张良)。而世人大多认为这老人是鬼怪,未免太过分了。须知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轻易死在盗贼手上。张良具有超凡的才能,却不仿效伊尹、姜太公运筹帷屋,而去做荆轲、聂政这样的刺客,只不过侥幸逃过一死,这让老人十分为他惋惜,所以用傲慢的态度磨砺、驯服他,使他学会忍耐克制,最终成就大事。
分析汉高祖刘邦取得胜利,而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同样也是前者善于忍耐而后者不懂克制。韩信平定齐国后打算自己称王,刘邦的怒气溢于言表,如果不是张良出面劝说,谁能顾全大局呢?苏东坡认为老人是一位高人、隐士,出来排解后人的疑惑,这观点十分妥当。但老人能凭空预测十年后张良成就大业,并在十三年后到谷城山看见黄色石头,没有丝毫偏差,高人、隐士真有这样神奇的先见之明吗?何况张良又不是愚笨之人,怎么会去建立祠庙敬拜一块黄色的石头?这一切,真象有神明在暗中相助啊。总之,无论老人是人是神,他磨砺锻炼张良,使后者学会忍辱负重,从而成就大事业,这一事实是明白无误的。张良为老人提鞋,与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类似的事,所以他们能与萧何一道,并称三杰。佛祖诲人以忍辱波罗蜜,留下经文说:“懂得忍耐克制的人,才能称为有气场的高人。如果面对各种恶毒的诅咒谩骂,不能心平气和,像喝甘露一样,就不配称为有智慧的人。”至于胡致堂不同意苏东坡的观点,认为张良只是志在刺杀秦始皇,其余的事都没有放在心上。袁子才认为张良不是正人君子,可以传颂的事迹只有刺杀秦始皇这一件。这些观点,都是单纯崇尚暴力,而完全不懂忍耐克制的道理,不能教训世人。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