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袁盎

袁盎

【原文】

袁盎素不好晁错[1],两人未尝同堂语。吴楚反[2],错谓盎受吴金钱,专为蔽匿[3],请治盎[4]。盎至上前对状[5],言吴反,以错故(错请削诸侯地),斩错谢吴,兵可罢。上竟杀错。盎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之[6]。先是有从史盗盎侍儿[7],盎遇之如故。人告从史言:“君知汝与侍儿通。”乃亡归[8]。盎追回,以侍儿赐之。适从史为司马守盎,乃以醇醪饮士卒[9],醉而卧,司马夜引盎起,曰:“可去矣。吴王期以旦日斩君[10]。”盎曰:“公何为者?”曰:“臣故盗君侍儿者”盎惊谢曰:“公有亲,吾不可累公。”司马曰:“君去,臣亦亡。避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张道出(张,音帐,军幕也)。后盎家多怪,问占还,梁王使刺客遮杀盎安陵门外[11]。(《袁盎传》)

【注释】

[1]素:向来。好(hào):喜欢。

[2]反:造反。

[3]蔽匿:隐藏,隐瞒。

[4]治:惩治。

[5]对状:指臣子向皇帝陈述事状。

[6]都尉:官名,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7]侍儿:侍妾。

[8]亡归:逃归。

[9]醇醪:味道醇厚的美酒。

[10]旦日:天亮时。

[11]遮:阻挡,遮拦。

【译文】

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两人从来没有在同一个堂内说过话。吴、楚造反,晁错说袁盎收受了吴人的金钱,专门替他们掩蔽藏匿罪行,请求治袁盎的罪。袁盎到皇上面前陈述事情的原委,说吴国造反,是因为晁错的缘故(晁错请求消减诸侯的封地),如果杀掉晁错向吴国谢罪,吴国就会退兵。皇上竟然因此而杀了晁错。后来袁盎出使吴国,吴王想让他做将军,他不肯,吴王便想杀了他,于是派一名都尉,带领五百个人将他包围看守。在此之前,有个属吏跟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对他却和以前一样。有人告诉属吏说:“主人已经知道了你和侍儿私通的事情了。”于是属吏便逃走。袁盎派人将他追回,并把侍妾赐给他。刚好属吏这次当司马,负责看守袁盎,便请士兵们喝美酒,一个个都喝醉卧倒睡着。司马趁着夜色将袁盎叫起来,说:“你可以离开了,吴王已决定天一亮就将你杀掉。”袁盎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帮我?”他回答说:“我就是从前和你的侍儿私通的那个人。”袁盎惊讶地拜谢到:“你是有亲人的,我不能连累你啊。”司马说:“等你离开了,我也是要逃亡的。让我的亲人藏起来,你有什么顾虑呢?”于是用刀将军幕斩断,逃了出来。后来袁盎家发生了很多怪事,袁盎在占卜问卦回家的途中,被梁王派遣来的刺客截杀在安陵门外。

【评语】

按:袁盎、晁错,均不失为正士[1],乃以结怨,相谗相杀,至数百年,而仇不解,怨之不可结也如是。盎遇从史[2],有楚庄之量[3],而侍儿相赠,尤为难能。故应得受报而免死。终竟不免一刺者,盖即谗错之报[4]。其家多怪,非错为祟而何[5]

附录《神僧传》[6]:唐悟达国师知玄[7],与一僧邂逅京师,时僧患恶疾,人皆厌恶之。知玄侍候无倦色,后别,僧谓玄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8],有二松为志[9]。”后玄居安国寺,懿宗亲临法席[10],赐沉香座,恩遇甚厚。忽膝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以食餧之[11],吞啖与人无异。求医莫效,因忆旧言,入山相寻,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所约不诬。即趋其处。佛寺焕俨,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12]。天晚止宿[13],知玄以所苦告之,曰:“山有泉,濯之即愈[14]。”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忽人语曰:“公袁盎,我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怨何如?累世求报公[15],而公十世为僧,戒律精严[16],报不得便,今汝受赐过奢,名利心起[17],故能害之。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18],自此不复为怨矣。”知玄痛入骨髓,绝而复苏,回顾寺宇,莽不复见。因述《忏法》三卷[19]。观此,一见戒律精严,鬼不得便,知佛法之可贵;二见受用一奢,名利心起,知俭德之宜崇;三见不遇圣人,怨仇莫解,知怨不可结;四见非善护病,圣人不遇,知看病诚为第一福田也。

【注释】

[1]正士:正直之士。

[2]遇:对待。从史:即从吏,属吏。

[3]楚庄:指楚庄王,楚庄王宴请群臣,其中一位臣子因醉酒而趁机非礼他的姬妾,楚庄王却念及君臣情谊,并没有追究此事。

[4]谗:诋毁,诽谤。

[5]祟:暗中作弄。

[6]《神僧传》:共九卷,明成祖撰,集录神异知名的名僧传记。

[7]国师: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

[8]彭州:今四川成都西北部。

[9]志:记号,标记。

[10]法席:讲解佛法的座席,这里泛指讲解佛法的场所。

[11]餧:同“喂”。

[12]顾:拜访,接待。

[13]止宿:停留住宿。

[14]濯(zhuó):清洗。

[15]累世:接连几代。

[16]精严:精细谨严。

[17]名利:名位与利禄。

[18]三昧:为梵语Samadhi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

[19]《忏法》: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的《慈悲道场忏法》。唐代知玄抄略《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而成《慈悲水忏》3卷,一直流行到今。

【译文】

按:袁盎、晁错,都算是正人君子,却结下怨仇,相互残杀,长达几百年之久,仇恨仍然无法化解,这真说明冤家宜解不宜结啊。袁盎对待从史,有楚庄王的大人雅量,特别是他将自己的侍妾送给后者,尤其难能可贵,所以应该获得善报而逃过一死。袁盎最终没能逃脱刺客之手,应该是他诬陷晁错的报应。他家里经常发生怪事,当然也是晁错的鬼魂作怪。

附录《神僧传》:唐代高僧悟达,原名知玄,他曾经与另外一位僧人在京城相遇,这个和尚身患怪病,别人都很讨厌他。只有知玄不知疲倦地照料他,后来两人分别,这个和尚对知玄说:“您日后遭灾,可以到西蜀彭州的茶陇山来找我,那里有两棵松树作为标志。”后来知玄主持安国寺,唐懿宗亲自来到寺庙,赐给他沉香座,对他的礼遇恩赐十分丰厚。有一天知玄的膝盖上突然长了一个疮,很像人脸,眉毛、眼睛、嘴巴、牙齿一应俱全,给这人脸疮疤喂食,它吞咽的样子就像真人一样。知玄到处求医问药也没治好这病,于是想起那位僧人临别时说过的话,便到茶陇山寻找他,看见烟霞云雾之中有两棵松树,相信和尚没有骗他。便上前来到那里,只见一座辉煌宏伟的寺庙,那个和尚站在寺门前,高兴地看着他,请他进入寺庙。晚上知玄留宿寺庙中,将困扰自己的顽症告诉和尚,和尚回答说:“这山上有一眼泉水,用它清洗疮疤就可以痊愈。”第二天天亮,寺庙中的小和尚将知玄带到泉水所在的位置,知玄正要捧起泉水清洗疮疤,疮疤忽然发出人的声音说道:“您前生是袁盎,我是晁错,当年我惨遭腰斩,这积怨你说有多深?我转世多次,一直想报复你,可你十次转世都做了和尚,而且谨守佛家清规戒律,一直无法找到报复的机会,这次你受到皇帝的赏赐过于丰厚,对物质与名誉都起了贪欲,所以能加害于你。多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法水洗除我的怨愤,从此不再怀有仇怨了。”知玄痛得死去活来,苏醒后,回头再看那座寺庙,只见一片苍茫,什么都没有了。于是颂读了三卷《忏法》。通过这件事,第一可以说明谨守戒律,鬼魅便无法乘隙而入,从而明白佛法的可贵;第二能说明得到的好处太多,容易对名利产生贪欲进而堕落下去,从而明白崇尚俭仆的品德;第三能说明如果不是碰到圣人贤者,仇怨很难解除,从而明白冤家宜解不宜结;第四则说明如果不靠积德行善稳住病情,便无法等到邂逅圣人的那一天,从而明白看病实在是佛家所谓的“第一福田”。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袁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