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
【原文】
魏其侯窦婴,孝文后兄子也。武安侯田蚡,孝景后弟也。蚡未贵时[1],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姪[2]。及贵幸[3],趋势利者,皆去魏其[4],归武安。武安为丞相,使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怒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势夺乎?”灌夫将军,时去官,居长安,与魏其如父子,相得甚欢,闻之,怒骂籍福。武安大怨灌夫、魏其。元光四年,武安取燕王女为夫人,诏列侯往贺,酒酣,武安为寿,坐皆避席[5],魏其为寿,独故人避席耳。灌夫使酒怒骂。武安劾夫骂座不敬[6],案其前事[7],捕诸灌氏,皆弃市[8]。魏其锐身为救[9],曰:“终不令灌仲孺独死。”上无意杀魏其,乃有蜚语闻上[10],以十二月晦,弃市。及春,武安病,专呼谢罪,使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竟死。(《窦婴、田蚡、灌夫列传》,参《汉书》)
【注释】
[1]贵:显贵,社会地位高。
[2]跪起:跪下和起立。古代卑幼对尊长表示敬意的一种礼仪。姪:同“侄”。
[3]贵幸:亦作“贵倖”,位尊且受君王宠信。
[4]去:离开。
[5]避席:离席起立,以示敬意。
[6]劾:检举揭发。
[7]案:查办。
[8]弃市:在闹市斩首示众。
[9]锐身:挺身,谓勇于承担风险。
[10]蜚语:无根据的话,诽谤。闻:传布到。
【译文】
魏其侯窦婴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武安侯田蚡,是孝景帝皇后的弟弟。田蚡显贵之前,曾服侍魏其侯窦婴,跪起有礼,就如同子侄晚辈一样。待到田蚡得到宠信变得显贵了,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一个个就都离开魏其侯,而投靠武安侯。武安侯当上丞相后,派手下籍福去向魏其侯索要城南的田地,魏其侯生气地说:“老夫我虽然被朝廷废弃了,而将军虽然正值显贵,难道就能仗势欺人,强夺我的田地吗?”灌夫将军当时已经辞去官位,居住在长安,和魏其侯的感情如同亲生父子一般,十分融洽,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怒斥籍福一顿。武安侯因此对灌夫和魏其侯心怀怨恨。元光四年,武安侯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太后下诏让所有的王侯前去道贺,酒喝到正酣的时候,武安侯起身向大家敬酒,所有的人都离座以表敬意,当魏其侯向大家敬酒的时候,独独只有一些旧相识离座表示,其他人依然坐在座位上。灌夫借着酒意,破口大骂。武安侯于是弹劾灌夫将军在宴席上待客不敬的行为,皇上又根据武安侯的检举,查出灌夫以前所做的一些违法的事情,于是依法逮捕灌夫家的人,全都判处斩首示众。魏其侯想要挺身而出救灌夫,说:“我绝不会让灌仲孺一个人受死。”皇上并不想杀魏其侯,但不久之后,就有很多不利于魏其侯的谣言出现,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终于在这年的十二月三十日将他斩首示众。第二年春天,武安侯病了,经常在梦中大喊自己有罪,叫了可以看见鬼神的人来查看,都说魏其侯和灌夫共同守在武安侯身边,要杀他,没过多久,武安侯就病死了。
【评语】
世态炎凉,古今同辙[1],达者观之,本无足怪。灌夫瞋心太重[2],以使酒骂座,身遭族诛[3],致魏其亦不保首领,爱人反以祸人,酒之当禁。忍之可贵,不信然乎?故佛经,手过酒器与人饮者,五百世无手,其严禁如此。又经言,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4],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5],失功德利,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呜呼,死后为厉[6],何如生前少忍耶[7]?故人能少知佛法,受福无量也。
【注释】
[1]同辙:一致。
[2]瞋心:忿怒怨恨的意念。
[3]族诛:灭族。
[4]摄心:收敛心神。
[5]恚(huì)心:忿恨之心。
[6]厉:恶鬼。
[7]少:稍稍。
【译文】
人情世故的炎凉变化,古今都一样,通达的人面对这一切,不会大惊小怪。灌夫脾气太大,在酒席上耍泼骂人,遭到灭门之祸,连累窦婴也一同丧命。灌夫的动机本是关爱友人,结果反而害惨了他。看来禁酒的必要性,忍耐克制的可贵,真是显而易见啊。所以佛经上说,手上沾过酒器向别人劝酒的人,五百世都没有手,佛家对酒的禁忌就是这样严厉。佛经上还说,假设来了这样一个恶人,一块块地切割你的身体,你的内心也应当保持淡定,不能产生嗔恨的念头。还应当言语谨慎,不要攻击咒骂别人。如果放任怒气,便会失去以往积累下来的功德。所以一定要看清楚,嗔怒的念头比大火危害还要大,必须时时克制,谨防它乘虚而入。破坏功德的祸患,没有比嗔怒更可怕的。呜呼,早知死后会成为恶鬼,为什么不在生前稍微隐忍克制一下呢?所以如果稍微学习一点佛法,便能享受无量洪福。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田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