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邑
【原文】
朱邑,少为桐乡啬夫[1],廉平不苛[2],以爱利为行(仁爱而利之也)[3],未尝笞辱人[4],存问耆老孤寡[5],遇之有恩,吏民爱敬焉。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6]。禄赐共九族乡党[7],家无余财。病且死,属其子曰:“桐乡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子孙奉尝我[8],不如桐乡民。”其子葬之桐乡,民果为起冢立祠[9],岁时祠祭不绝。(《循吏传》)
【注释】
[1]啬夫:古代官吏名。乡官。
[2]廉平:清廉公平。
[3]爱利:爱护、加惠于他人。
[4]笞辱:拷打而使受辱。
[5]耆老:老年人。
[6]大司农: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
[7]禄赐:禄赏。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也指血缘相近的亲族。乡党:同乡,乡亲。
[8]奉尝:祭祀。
[9]起冢:营造坟墓。
【译文】
朱邑年轻的时候担任桐乡的乡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待人仁爱,且经常帮助别人,从未鞭笞侮辱人,常施恩慰问年老及孤寡的人,吏民对他十分敬爱。后来迁任北海太守,治理绩效第一,被擢升为大司农。所得的禄赏都分给了九族乡党,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后来病重,临死前嘱咐儿子说:“桐乡人民爱我,一定要将我葬在桐乡,后世子孙祭祀我,恐怕反倒不如桐乡人民。”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百姓果真为他营造坟墓建立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从不中断。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朱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