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邓禹

邓禹

【原文】

邓禹受业长安[1],见光武帝,知非常人,遂相亲附[2]。及光武安集河北[3],禹杖策北渡[4],及于邺[5],遂拜前将军[6]。持节入关,时赤眉入长安[7],所过残贼[8],百姓不知所归,禹乘胜独尅[9],师行有纪,民望风携负迎军。禹辄停车劳来之[10],父老童穉[11],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寻击破赤眉[12]。天下平定,封高密侯,拜太傅[13]。禹叹曰:“吾将百万之众[14],未尝妄杀一人,后世必有兴者。”有子十三人,封侯者三人,孙女为和帝后[15]。(《邓禹传并通鉴》)

【注释】

[1]邓禹:字仲华(258),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东汉开国名将。受业:接受教育,此指求学。

[2]亲附:亲近攀附。

[3]集:集结军队。

[4]杖策:扶着拐棍。策,棍。

[5]邺:古地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河岸畔。

[6]前将军:武官官名。战国已有,秦朝沿用,汉代并不经常设置。

[7]赤眉:指赤眉军。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

[8]残贼:残忍、暴虐。

[9]尅:同“克”,攻克,战胜。

[10]劳:慰劳。

[11]童穉:穉,同“稚”,孩童。

[12]寻:不久。

[13]太傅:官名。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14]将:率领。

[15]和帝:东汉孝和皇帝刘肇(79105),88年—105年在位。

【译文】

邓禹在长安求学的时候,见到光武帝,知道他不是寻常之人,于是设法亲近。光武帝起兵集结河北的时候,邓禹北渡前往辅助,在鄴县遇见光武帝,光武帝任命他作前将军。邓禹受命进入关中时,赤眉军正好入侵长安,所到之处,残害百姓,老百姓不知道要逃向何方。邓禹乘胜追击,军队很有纪律,人民见此势头纷纷投靠欢迎,邓禹时常停下车来慰劳百姓,所以父老儿童没有不感动喜悦的。邓禹于是在关西声名大震。不久击败赤眉军。天下平定,邓禹受封为高密侯,官至太傅。邓禹感叹道:我率领百万军师,不曾枉杀过一人,后世子孙必然会有兴旺发达的吧。邓禹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封侯的有三名,孙女为和帝的皇后。

 

【评语】

顾九畴曰:古云慈不掌兵,为将固死法乎?曰,非也,将以救民止暴,戡乱定国[1],则生机在焉,故能以生用杀,则功无在将上者,何也?抛一死救万生,视寻常行善,固有不同也。若以杀用杀,则罪亦无在将上者,何也?败则多杀己,胜则多杀敌,军律不严,则多杀无辜,而死于奔走流离,死于军需粮饷者[2],又不可计数,皆主将罪也。故古来卫、霍名将[3],皆莫善其后,他可知矣。惟高密子孙,累世贵宠[4],封公侯者三十人[5],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6],州牧郡守不可胜数,孙女、曾孙女,俱帝后,获报之优隆[7],不诚惊人哉?

【注释】

[1]戡乱:平定叛乱。

[2]饷:薪资。

[3]卫、霍名将:指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

[4]累世:连续很多代。

[5]公侯:指公爵与侯爵。也泛指有爵位的人或官高位显的人。

[6]列校:各级校尉。

[7]优隆:优厚。

【译文】

顾九畴说:古人说仁慈的人不肯带兵打仗,难道带兵打仗就是自寻死路吗?答案当然不是这样。统兵之人,能解救生民,制止暴力,镇压叛乱,维护国家安定,那么保命图存的机会自然是有的,所以若能靠消灭坏人来解救众生,那么没有人的功德能比得上带兵之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为了解救众生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与普通人做一般的好事,实在有很大的不同。而如果以暴易暴,那么也没有人的罪过能比带兵之人更大,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打了败仗,己方就会遭受惨重伤亡;而打了胜仗,则会大量残杀敌方人员。如果军纪不严,还会杀死更多无辜的人。由于逃亡溃散,从而得不到军需补充而冻饿致死的,更是不计其数。这一切,自然都是主将的罪过。所以古代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都不得善终,其余类似的人和事,以此类推就知道了。只有高密侯邓禹的子孙,代代荣华富贵,得到皇帝恩宠,有三十人被封为公爵、侯爵,十三人当上大将军或取得近似军衔,十四人的俸禄达到二千石,当上各级校尉的有二十二人,当上州、郡地方官员的,更是不可胜数,孙女、曾孙女,都当上皇后,高密侯所获得的报答竟如此丰厚,真让人叹为观止啊!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邓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