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邓训

邓训

【原文】

邓训[1],邓禹第六子也。乐施下士[2],士大夫多归之[3]。时护羌校尉张纡诛烧当种[4],迷吾诸羌谋报怨[5],公卿举训代为校尉[6]。羌众四万余,期冰合度河攻训[7]。先是小月氏胡每与羌战[8],诸羌未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9],训乃令开城,及所居园门,纳胡妻子[10],严兵守备,羌掠无所得。诸胡言:汉家常欲斗我,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纳我。咸欢喜叩头[11],曰:唯使君所命。胡俗耻病死,每病困,辄自刺,训使医疗之,愈者非一[12],小大莫不感悦。因发秦胡羌兵,掩击迷唐(迷吾子)[13]。唐远徙千余里,烧当豪帅,款塞纳质[14],威信大行。年五十三,卒于官。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死,我曹亦俱死耳[15]前乌桓吏士[16],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邓禹传》)

【注释】

[1]邓训:字平叔(4092),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之子。

[2]下士:礼贤下士,对士人很恭敬。

[3]归:投奔依附。

[4]护羌校尉:汉代官职名。烧当:羌族部落名。

[5]迷吾、迷唐,皆羌族首领名。报怨:报仇。

[6]校尉:官名。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在汉代,地位仅次于各级将军。

[7]期:相约。

[8]先是:在此以前。月氏胡:古代游牧部族。

[9]县官:朝廷,当局。

[10]纳:接纳,收容。

[11]咸:都。

[12]非一:不止一个,很多。

[13]掩击:趁人不备而偷袭。

[14]款塞: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纳质:输送人质。

[15]我曹:我辈,我等,我们。

[16]乌桓: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

【译文】

邓训是邓禹的第六个儿子,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投奔他。当时护羌校尉张纡诛杀烧当种羌,迷吾等羌族人谋划报仇,公卿推举邓训代替张纡为校尉。羌族有四万多人,相约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在此之前是小月氏胡人常常和羌族人作战,所以羌族人在攻打邓训之前,想要先胁迫小月氏胡人投降,以免除后顾之忧。有人认为羌族和胡人相互攻打,当局可坐收渔翁之利,但邓训却不以为然,下令打开城门以及所居住的园门,接纳胡人的妻子儿女,并派兵将严加守卫,使得羌族人无法劫掠他们。胡人们都说:汉人常常要让我们胡人自杀残杀,现在邓使君以恩德信义待我们,打开城门接纳我们。大家都高兴地叩头,说:我们都听使君的差遣。胡人的风俗是羞于病死,每当为病所困,往往自杀而死。邓训看到胡人患病,就派人治疗,被治愈的人很多,胡人不分老幼都十分感动。因此发动秦胡羌兵,袭击追捕迷唐。迷唐远走千余里。烧当部落头领叩塞门前来缴纳人质,(于是邓训安抚接纳前来归附的人)威信极大地建立起来。邓训五十三岁的时候,死在任上。胡人习俗,在父母临终的时候,以悲泣为耻辱,都骑着马歌唱欢呼。邓训死的时候,他们无不大声哀号,有人竟然用刀割伤自己的身体说道:邓使君既然死了,我们都一起死吧。前乌桓的官吏士卒,都跑到外面来,奔走于道路,致使城郭空寂无人。胡人家家户户都为邓训立祠堂祭祀,每当遇到疾病,便在邓训祠前祈祷求福。

 

【评语】

呜呼!如训者,可谓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矣。为将而能如邓氏父子,何患人之不爱戴,又何患天之福佑?是知邓之克昌其后者[1],亦赖训之能承先志[2],象贤惟肖也[3]。夫人生天地间,虽国界歧分,种族各别,而自佛眼观之,实同具佛性,同一法身[4],纵有智愚文野之分,不出梦幻泡影之境,若以般若智照,则本无我人,何分种国?纵不为此高论,而以儒教圣人之理言之,曰:如天地之无不持载[5],无不覆帱[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7]。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8],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9],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曰:“嘉善而矜不能[10],所以柔远人也[11]”。曰:“言忠信行笃敬[12],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尝教人分国界、分种界,歧视夷狄,以致我诈尔虞乎?爱不能博[13],适所以自害也。观邓训开门纳胡,遂得其死报,其卒也,哀慕过于父母。岂非远人之感化,反易于子孙耶?士君子立言训世者,当提倡平等博爱,勿存人我小见,则庶乎百世师矣[14]

【注释】

[1]克:能够。

[2]先志:先辈的遗志。

[3]象贤:效法先人的贤德。象,取法,效法。惟肖:相似,逼真。

[4]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

[5]持载:包容承载。

[6]覆帱:亦作覆焘。犹覆被。谓施恩,加惠。

[7]并育:共同生长。

[8]蛮貊:亦作“蛮貉”。亦作“蛮貃”。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

[9]队:通“坠”,坠落。

[10]嘉善:表彰嘉奖贤良之人。矜不能: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11]柔远人:仁慈对待蛮族蕃邦的贤主明君。

[12]笃敬:忠厚虔诚。

[13]博:博大。

[14]庶乎:差不多,基本上。

【译文】

啊!像邓训这样的人,真说得上是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死了以后也极尽哀荣。带兵的人如果都能像邓家父子,实在不用担心没有人爱戴,更不用担心没有上天保佑。由此可知,邓家后代人丁兴旺,靠的是邓训能铭记先辈教导,忠实地效法先人的贤德。人生活在世上,虽然国籍不同,种族各异,但在佛祖看来,都具备成佛的秉性,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就算存在智慧与愚笨、斯文与粗鲁的区别,也都是虚无缥缈的表象。如果用佛家的慧眼观察这一切,那么连自我与他人的区别都是不存在的,何况种族国界呢?姑且撇开这些常人一时无法接受的观点,而用儒家圣人的理论阐释这一切,那么孔子也同样说过:天地之大,没有不能承载容纳的。上天布施恩泽,不会遗漏每个角落,他让万物和谐共存而互不妨害。上天的德行美名充满中州大地,还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船只车辆所能到达,人迹所能涉及的地方,总之,只要上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日月所照耀的,霜露所坠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被关怀尊重的。”孔子还说:“能够嘉奖敬爱贤人,也同情能力欠缺的人,这就是怀柔远方之人。孔子还说:说话讲诚信,做事很扎实,即使到了蛮族蕃邦,也可以站得住、行得通。孔子又何尝教育世人区分国家、种族,歧视外族人,彼此猜疑欺骗呢?不懂得博爱,最终的受害人还是自己。邓训打开城门,放胡人进来避难,感动得胡人甘愿以死相报。他死后,胡人比死了亲生父母还要悲痛。他对外邦人的感化,岂不是容易得胜似感化自己的子孙啊!所以君子著书立说训导世人,应该提倡平等博爱,而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分。做到这一点,差不多就能成为垂范后代的楷模和导师了。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邓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