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师父,我想依止您学习佛法,请您慈悲接受?
答:山僧年轻人微,未广学问,业障深重,修学无果,难为依止,请另寻他去。
居士:师父,我大概了解过您了,您是天台山的,您的一些论文我看过,您就慈悲一下吧。
答:你参阅多少经论,见我多少文字,就了解了,生死事大,善知识乃成佛之根本,不可如此随意也。吾亦不知现代哪位菩萨住世,哪位祖师接物,故难于为人推举,你还是去祈求佛菩萨吧。
居士:师父,我是真心求道,佛门不是讲缘分吗?我也祈求观世音菩萨了。
答:吾曾殷切劝导随山僧学法之有缘信徒,当仔细考察,寻找经论中所讲,善知识之标准要求,看看能否如法如律,符合其标准。或最好直接依止随学诸如印光法师文钞,虚云老和尚语录,谛闲法师文集等,通俗易懂,方方面面皆有阐述之古来大德之遗著最为稳靠。若久久熟玩文钞等文,老实一心求生净土,佛道定可速成也。然若有发广大心,求道心切,欲弘佛法者,亦可单独求得传承依止。正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故我今教汝如法依止之理,亦可防止三种弊端也,一为防后学之人,盲目效仿,不加抉择,而入偏邪。二防有人夜郎自大,好为人师,不通教理,蛊惑人心。三为法付有缘,传灯护教,不废行持,不滥宗教。
居士:阿弥陀佛,愿意遵照师父所教的修学。
答:欲寻依止者须知:众生根机千差万别,行人法缘各有不同。若有依止者,当依善知识用心学习,然切不可有唯有我师高,他师皆下品之心态,更不可抑他扬己,向人偏赞吹嘘自宗之高妙。须知善知识者,除根本依止外,非止一师,只要持戒清净,(不犯四根本,深明开遮持犯,谦卑有德,非邪命养活者)具正知见,(若未开悟,则不妄称得道开悟,依经论而善解,除精通本宗外,又学五宗八派,不自赞毁他者)发大悲心,(杜绝名利,不求自身安乐,以苦为师,愿利他人者)则皆可为吾等教授善知识,皆可参学也。假若无有依止者,切莫盲目寻求依止,或只听闻三两句之“高妙”见解,只见识几次举手投足之“威仪洒脱”,即发心依止。行人应当仔细抉择,谨慎而为,或求诸佛菩萨加持,至诚祈求也,何以然?正如佛所教导阿难所示,善知识乃化导见佛之全部因缘也。故若稍有不慎,必当去佛远矣,或因见解不真而谤正法轮,非但于己无益,后必因此堕落,害人害己矣。正如古德所云:宁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朝错路也。若深明此理,则佛法传承当不滥也,汝若详加深思,惟愿随学,后再议依止之事。若成依止,汝当行弟子礼,随师发愿、依教奉行、严于律己、敦伦尽分、老实修学、自利利人也。若不成依止,汝亦勿烦恼,当好好依止祖师经论修学,因人之法缘各别,虽未成一家师徒之名,汝亦可随心修学也。
居士:感恩法师!至诚顶礼!
——《佛教启蒙钞》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