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三十八)

儿童时,梦梵僧劝令入道。

  儿童时,大约也就六、七岁的时候,就梦到西域的僧人劝他舍世法而入佛道,即劝他出家。所谓梦,是指在睡眠时,心与心所法于所缘境而转,并在睡醒之后能够凭着记忆为他人进行转述的,称之为梦。

据《弥兰王问经》记载,梦的原因有风病、縻汁病、痰病、神鬼之诱引、习惯、前兆等六种,其中仅前兆所梦为真,其它皆是虚妄。慧思大师所梦即是属于前兆。

《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将梦分为四类:1、四大不调之梦,梦见山崩、飞腾于虚空中,或为群贼、恶兽所追逐,系由身体不调和所引起的;2、先见之梦,梦见先前经验之事;3、天人梦,若有善知识天人,令人行善,则人得善梦。恶知识天人,令人行恶,则人得恶梦;4、想梦,人若前身有福德,则见善梦。若有罪恶,则见恶梦。于四者之中,前二是虚妄不实的,后二则为真实。在这里慧思大师所梦是属于天人梦和想梦中的善梦。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谓五缘见所梦事,1、由他引,谓由天仙、药草及诸圣贤所引,故梦;2、由当有,谓将来会有吉或不吉的事情发生,先在梦中预见其相;3、由曾更,谓先见闻觉知是事,或曾串习种种事业,今便梦见; 4、由分别,谓若思惟、疑虑,即便梦见;5、由诸病,谓四大不调时所梦。在此,慧思大师所梦是属于前二种,和我们一般平常打妄想时做梦是不一样的。 

因为在以后的传记中,还会讲到种种的梦境,在这里先大致介绍一下,以后临文就能了然。在三界之中,梦仅发生于欲界,不见于色界、无色界。而于欲界中,凡夫、预流果等之圣者皆有梦,唯有佛无梦。于佛典中,有关记载梦的经典极多,如佛陀托胎前,摩耶夫人梦菩萨骑白象入胎;佛陀入灭之前,摩耶夫人梦须弥山崩、四海水竭等。然而在一般的佛典当中,常以梦来比喻一切法本性是空,有而非有。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此外,藏传佛教有一种依梦修持的法门,此即“梦观成就法”,收在《明行道六成就法》之中。然而我们一般人还是在清醒的时候先好好修吧,然后再谈其余。元朝的雪岩祖钦禅师问高峰原妙禅师:“日间浩浩做得主么?”次问:“夜梦时做得主么?”三问:“正睡着无梦时,主人公在什么处?”试想:你在日间头脑清醒的时候,尚且把定不住自己的心性,又如何谈得上第二、第三部的功夫。所以,与其好高骛远错了路头,不如脚踏实地地从第一问入手。然后一步步深入理会,为时未晚。当然,如果有人对于第三问能够直下承当,了悟无疑,那么他对于白日间和夜梦中自然便更有把握了。因此对大根大智的过量人来说,是不必拘于格列的。因此大家也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属于哪种根性,然后依之而行。如果一下子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根性,那么就从基本做起吧。

 

或见朋类读《法华经》,乐法情深。得借本,于空冢独观。无人教授,日夜悲泣。

  朋类,即同类,这里是指朋友。他看见有人读《法华经》,非常欢喜,好乐佛法的那种心情十分深切。于是向别人借了《法华经》的本子,在空冢独自观看。空冢,就是荒废凄凉的坟场。没有人给他讲解传授,他就整日整夜地悲痛哭泣。

联系上下文,从这几句话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信息:1、时局不靖,处于兵慌马乱之际,因此在“儿童时”可能他的父母亲就已经去世了,所以慧思大师才会独自寄居于空冢、古城之间;2、慧思大师一开始是不认识字的,后来通过虔诚顶礼《法华经》等,才认识文字并解其义理。后来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638~713)也是不识字的,但同样也彻悟了佛法,这正好说明了“诸佛解脱,非关文字”的道理。然而慧思大师要比慧能大师早出生120多年,而且两者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慧思大师开悟以后就能认识文字,并运用文字来弘扬佛法。因此以后的天台宗一直是遵循“无离文字而说解脱”的,行于中道,并没有走向极端。而慧能大师开悟以后还是不认识字(至少其示现是如此),并且直接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等,弄得以后的出家人也不认识字,“南无阿弥陀佛”被解释为“南方没有阿弥陀佛”,这就走向极端了,两宗的区别由此也可见一般;3、慧思大师的善根非常深厚,所以他一看到别人读《法华经》就“乐法情深”,看不懂就“日夜悲泣”。由此可见,天台宗的祖师实在不是普通人,都是灵山会上之人,是为如来所使,来行如来之事啊!

慧思大师因为无人教授,看不懂经文,就对经“日夜悲泣”,这表示了对法的至诚恭敬之心,对法的坚定追求之心,也是一种深刻的忏悔之心!试问:我们为什么而苦闷?为没钱、为不能下山、为不能上网、为要上殿上课而苦闷,却从来没有为“法”而苦闷!再问:我们为什么而哭泣?小时候为得不到玩具而哭泣,为偶尔摔倒了而哭泣,大了为工作不顺心而哭泣,为考试考不好而哭泣,为天气的变化而哭泣,却从来没有为“法”而哭泣!而慧思大师恰好相反,他是为法而苦闷、而哭泣,那一念强大的忏悔、追求之心能够使你所有的妄想顿时消除!所以,慧思大师成功了,而我们还在沉沦当中。

学祖师传记就是要从这些地方著眼!学其所行,而不是仅仅了解其生平经过。那些生平是死的,今天祖师做了什么,明天祖师又做了什么,这些虽然不能说完全没用,但至少不是主要的。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祖师有血有肉的一面,以此来对比自己、反省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才是学习祖师传记的真正内涵精神。

 

复以冢非人居,乃移托古城,凿穴栖身。昼则乞食,夜不事寝。对经流泪,顶礼不休。

  又因为荒冢并不适合人居住,于是迁徙托身于古城。所谓古城实际上就是因战乱而荒废的旧城,他在那里挖了一个洞穴居住。白天就去讨饭,晚上也不睡觉,而是对着《法华经》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顶礼磕头。

要知道,对经文义理不了解,那一定是自己的业障!这是果,其因就是以前对法宝不恭敬,现在才会不懂。因此,信佛之人要深信因果。如果法师在讲经时,我在睡觉,或者漫不经心、嗤之以鼻,此类情况都会导致你以后有法不闻,有眼不见。这个时候就要至诚忏悔,重新对法生起恭敬之心。所以说经文看不懂,就去拜经,其意义在此。

经是从心性中所流露,而不是从注解中得来。如果现在的人不懂经文,就会去乱查一通大辞典之类,这是书越多而离法越远。《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那些相似的所谓理解,根本就是无明。而慧思大师却不是这样,他是“对经流泪,顶礼不休”,其结果就是业障的消除,心性开发,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厉行的。

 

久雨湿蒸,举身浮肿。忍心向经,忽而消灭。

  有一段时间长期下雨,雨气蒸腾,风湿入体,全身都浮肿了。但慧思大师没有休息,而是忍住疼痛,继续对着《法华经》顶礼不休,于是所得的疾病忽然之间就全部消灭了。这就是不惜生命,以命自归!而我们常常会因为身体上的一点点痛苦就停止修行,为自己找种种理由不去上课上殿,不再念佛诵经,这就是凡夫和祖师之间的差别所在!

莎士比亚曾说:“悲剧使人升华。”现在社会上也讲究“磨难教育”,想方设法让长在温室中的一代重新体验祖辈的艰辛,希望能够达到“懦夫立,顽夫廉”的目的。我们是否也来点这样的教育?不然我们又如何去体会祖师的那种艰辛呢?又如何能对祖师生起感恩之情呢?

 

又梦普贤乘白象王,摩顶而去。昔未识文,今自然解。所摩顶上,隐起肉髻。

  普贤,梵语邲输跋陀,又译作遍吉。所谓“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是具足无量行愿、普现于一切佛刹的大菩萨。在娑婆世界,他和文殊菩萨并为佛陀的两大胁侍,普贤象征理、行、定三德,文殊象征智、证、慧三德,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在修行上,文殊重在一切般若,而普贤则重在一切三昧。曾在过去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以十大愿王而成就众生。

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普贤菩萨曾发心守护后世持诵此经的人,如云:“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又云:“是人若坐,思维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由此可见,慧思大师通过顶礼《法华经》,感得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为之摩顶,并且以前不认识的经文自然而然就能明白通达,这是完全有经典可据的,毋庸置疑。

通过读诵《法华经》,并依之而修行,能够见到普贤菩萨现身,这在慧思大师的弟子僧照禅师处也有应验。根据《佛祖统纪》记载,僧照禅师“后以南岳命行法华三昧,用销宿障。妙行将圆,睹普贤大士乘白象王,放光证明。又感观音为其说法,于是顿悟玄旨,辩才无碍。”以前的祖师好象很容易开悟,就是因为他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之故。相当于我们的散心诵经听讲而言,不要说菩萨不会来摩顶,连魔王波旬也不会来找你!因为你对他没有危险,他来找你干啥!大家思之。

所谓六牙白象,如《摩诃止观》卷二云:“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

慧思大师被普贤菩萨摩顶之后,头顶上就隐隐隆起了一块肉髻。肉髻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优婆塞戒经》卷一云:“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慧思大师对《法华经》至诚恭敬,故感此相,可谓因果相符。

天台宗第十六祖宝云义通大师(927~988)亦有此相,如传记云:“生而异相,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乙一在家苦学期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