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确面对死亡
一般人是很怕死的。“贪生怕死”是人性的自然,所谓“蝼蚁尚且贪生”。娑婆世界再苦,但仍可忍受。因为人们多认为,无论如何穷苦沦落,但总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执着于我和我所有,绝不轻易放弃,因此认为“活着就是最美好的”。死亡降临,势必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处所,属于我自己的一切,比如姓名、名誉、地位、财产、家属、儿孙、亲友等等,将不复存在,不再拥有。这种对于即将单独处于一个无所知境地的惶惑恐惧、焦躁不安,就会强烈困扰临终人的心境。
中国民间流传,人死后有的会变牛变马,会受到十殿阎罗的审判,会下油锅,上刀山、下火海,过血河,被磨子磨,锯子锯,苦不堪言;有的会成为孤魂野鬼,流落荒山旷野,苦无依傍。总之将死亡说成是十分可怕万分恐怖的。虽然还可能投生作人,也不知下世将受何等痛苦。天主教、基督教也认为人生后必须受上帝的审判。有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拨无因果的断见。有的人说为“人死后仍会变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常见,认为因果无牵制,这些对死亡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是最圆满科学而客观的。首先人的死亡是因缘分散的必然,是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科学规律。十法界都是人生的归宿,人的善恶业力是人生趣向的原动力。出世的善,就是依佛的教导的修行功德,求得解脱的康庄大道。老实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究意成佛的无上妙法,是最完美的人生归宿。佛教修行人对死亡的认识是十分坦然的,毫无恐惧惶惑的。佛经中对待死亡的态度有:
(一)、死即解脱,如出牢狱:佛教追求无生无灭,色身是聚集一切苦难的根源,娑婆如系缚人们的牢狱。死亡正如服刑期满,可获释出狱,因此值得庆幸。
(二)、死如再生,实现理想:在娑婆受到太多的苦难,修行人发愿,或乘愿再来普度众生,或求往生之后如留学归国,再回娑婆行菩萨道,这些本愿都在此期生命完结后,在下一期生命中方可实现。因此修行人视死亡为再生,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里程碑。因此心存欣喜快慰之情。
(三)、死如毕业,创业开始:人死亡后并不是阎罗王操纵审判权,也不是由佛菩萨来决定死亡的去向的,主要是依个人的业力和修行的水准来决定的。生的时期如像求学,死亡如通过考试领取毕业证,走向社会开始创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业力大于阻留在六道轮回中的业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正是证明我们在婆婆念佛修行已经毕业,到极乐世界,以不退转菩萨身份再创净业的高级果位。求生极乐的宏愿,终得实现,无比兴奋,见佛接引,欢喜踊跃,快乐无比。
(四)、死亡如乔迁,如弃茅屋入宫殿:人的色身有如房屋,时日一久,经岁月摧折,已破坏不堪,死亡有如从归宅迁至新居,从破败的茅屋,迁入金碧辉煌的宫殿。念佛求西方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进入黄金铺地的无比华丽的宫殿,欣喜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五)、死亡如更新衣:脱去脏臭粗俗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衣,自然是快乐的事。
(六)、死亡如新陈代谢:身体出于母腹秽脏的胎包,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花化生,永别生老病死。如分秒时时变化的细胞的新陈代谢,是必然的事,只有欣喜,不必苦痛恐惧。神识离体时,如生龟脱壳,一般人是很痛苦的,而且由于历劫恶业因缘,常有地狱等恶境现前,宿世的冤家债主前来索债,所以常显恐惧。但是念佛行人由于念佛的功德因缘,不但没有恶境现象,冤家债主早已因念佛而得到超度。所以只有妙境现前,佛菩萨持金莲台前来接引,所以多有不可思议的瑞相。念佛人是不怕死的,也是以欢欣踊跃的心情,急盼早蒙佛菩萨前来接引的。(待续)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