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
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
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
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钦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
7、夸己则喜 赞他则怨
以嫉妒心 样样争先
某些居士因宿生的习气,看不得善知识夸赞别人,否则会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总打小算盘,希望善知识认可自己是最好、最亲近的弟子。如果听说某位同修接善知识到家里住了两天,吃了五个包子,那此类居士一定要请善知识住三天,吃七个馅饼。如果善知识赞叹某某的修行好,说他们可以一坐两个小时,那此类居士一定拼着腿断也要坐三个钟头。
大善知识恒住法性,随缘示现差别相,对于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无有分别。正如佛陀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和对待处处捣乱的提婆达多,没有任何亲疏之别。而此类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见,恨不得把善知识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至亲,正是这种贪执和无知,令其在法上无法受益。供养承侍善知识,自然积累无量福慧资粮,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发起,则所做不仅毫无功德,而且种下堕入阿修罗道的因。
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
以凡俗见 揣测行持
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圆融的地方,甚至过失。
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由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9、既受法已 不精进修
妄加比对 贪求别法
某些居士虽听受了甚深法要,但却感觉师父所传不过如此,因而生不起精进心去修持。在此种心态下,一旦听说某某高僧、活佛有殊胜的灌顶或法要,就心生贪求,甚至瞒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去受法。
此类居士欺瞒善知识,既贪着又愚痴。试想,即使他们求得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听说另一个“无上”妙法,又会心痒难熬,对于当前所受法又会舍弃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赶场拜师”,到头来必定一事无成,解脱无望。此类居士,正如佛经中形容的,犹如春天下种,在庄稼未长成时,拔苗重新栽种。如此一次次反复,直至秋天,虽然付出极大辛劳,却落个颗粒无收的结果。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