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六)

甲二、台宗源流

嗟夫!此法自鹤林晦迹,授之饮光。

讲  嗟夫,是感叹之辞。此法,指台宗所承佛之心印。鹤林,指释尊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时,其时娑罗树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故云鹤林,又称白林、鹄林。因世尊是在此林入灭,故“鹤林”一词转用为“佛涅槃”之意。如《摩诃止观》卷七上曰:“鹤林施化既足,于荣枯中间,而入涅槃。”又据《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一(隋净影慧远大师著)载,娑罗双树变白的原因有二:(一)白色是树的死相,表示圣者入灭;(二)白色为众色之本,即意谓佛之涅槃乃归返其本。晦迹,原义是隐匿踪迹,此处即是指涅槃而言。

授,即给予、授予,而“受”是接受、领受,二者意义相反。饮光,即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因其身有金光,能够映蔽余光使之不现,故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这是因为迦叶头陀第一,能为四众作依止,可以匡持法藏的缘故。

当知,佛传迦叶,有通有别。通则法华,别则涅槃。通则法华者,世尊在法华会上三周说法,法说一周时舍利弗领解,世尊即授其记,号曰华光。因中下未悟,佛更说三车一车之譬喻,虽以三车诱引,而最后等赐高广大白牛车。这时大迦叶等四大声闻于此领解,自述穷子之喻,谓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于是世尊说药草喻述成其解而告之曰,汝于未来当作佛,名曰光明。因此在法华会上,大迦叶实际上已经受佛正印了,这是通。别则涅槃者,如经云:“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由此可知,迦叶真正得悟的传,已在法华。涅槃会上,不过为如来所化机缘将灭,迦叶之缘当兴,所以别付嘱之,令四众知道机缘在谁那边而已。要知道迦叶所悟的法华诸法实相,即是涅槃三德妙心,所以《释门正统》卷四云:“岂待涅槃会上,重新微笑而受法耶!”此句意为:由于世尊缘尽,故在娑罗双树间临入灭时,将此实相法印付嘱给摩诃迦叶。

 

厥后以照传照,至第十三龙树尊者,且寄言于《中观论》中。

  厥后,就是以后之意。以照传照,犹言以心传心。众生迷执,不能彻悟。虽然如此,但其本具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旦法应于心,则朗然大悟,如同用镜子照物,一目了然。当知这里并非仅仅指文字、文理的传承,而是实修实证之后了悟于心之间的传承。

寄言,就是用文字写出来的意思。龙树尊者,位于《付法藏传》中第十三位。在《付法藏传》中列了二十三代共二十四位祖师,这二十三代祖师是:1、大迦叶;2、阿难; 3、商那和修;4、优波毱多;5、提多迦;6、弥遮迦;7、佛陀难提;8、佛陀蜜多;9、胁比丘;10、富那奢;11、马鸣;12、迦毗摩罗;13、龙树;14、迦那提婆;15、罗睺罗;16、僧伽难提;17、僧伽耶舍;18、鸠摩罗驮;19、阇夜多;20、婆修槃陀;21、摩奴罗;22、鹤勒那;23、师子。而末田地和第三祖商那和修同时,若取之则成二十四祖,但世系仍为二十三代。龙树菩萨号称“千部论主”,其著作不仅多而且重要,以后我们在讲传记时会进一步予以介绍。他其中有一部论著就是《中观论》,简称《中论》:“定佛法之偏正,判得失之根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树菩萨以权且方便把所传之法用文字表述在《中论》之中。

 

论来华夏,北齐文祖悟之,传之南岳思大师。

  论,即上面所说的《中论》。华夏,简单地讲就是指中国。所谓有服装之美称为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连起来称“谓中国也”。此论乃龙树菩萨造,有青目菩萨的释,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在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于长安大寺译出。主张最彻底之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集中表现了龙树菩萨的主要思想。

北齐(550~577),因为当时正处南北朝时期,相对于南方的南齐来讲,故称其为北齐。又因其皇帝姓高,故又称高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文祖,即天台宗第二祖慧文大师,因为慧文大师的生卒年代不详,只知道他弘化的主要时间是在北齐,因此以时间立称,称之为北齐文祖。

悟之,是指慧文大师因读《中论》“三是偈”而彻悟中道实相,所谓“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从此悟得一心三观,证初住无生忍位。这个位次相当于圆教六即中的分证即,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可以分身百界,八相成道。这只是慧文大师的迹门示现,而其本地则“戴天履地,莫知高厚”。慧文大师彻悟之后,将此一心三观的法门传授给南岳慧思大师。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