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从而照心,遂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而此道之作用验矣。
讲 慧思大师按照慧文大师所传授的方法去觉观心源,很快就妄尽还源,彻见本有佛性。当知性以不改为义,一味平等。犹如摩尼宝珠,处垢处净,其体不变。所以无机子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但复性是果,照心才是因。如何照心?以止观觉照于心体也。所谓依于心体本寂而修妙止,依于心体本照而修妙观。其下手功夫就是从第六意识入手,如《大乘止观法门》云:“以意识依止此心修行止观。”因为只有第六意识既明且利,无境不能缘,无事不能作。其力极强,其用极广。因此意识若转成妙观察智,末那亦随之而转为平等性智。此二转故,前五识及藏识亦转,于是四智现前,当体荐取。正因为意识若转,诸识随转,所以修行止观,必从意识下手。
获,即获得。六根清净,是指在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的功能,诸根能够自在互用。《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如经广明。又如《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要知道依于第六意识而定境修观,随起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必能立地成佛。故《辅行》卷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大家既然闻此殊胜妙法,应该速速厉行起修,若闻而不行,则与不闻等。
如果按照天台六即判位,六根清净相当于相似即内凡十信位,断见修二惑,与藏通二教的佛果相齐,而又大胜。这是因为藏通二教的佛果只断通惑,是果头佛,有教无人。而十信位之人能断尘沙惑,伏界外无明。这无明的名字前二教连名字都未听说过,更不用说伏断了。所以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
如上所说,六根清净位是属于内凡位,而初住以上的分证位才是圣位,较其相差一级,故曰“位邻乎圣”。也正因为经过了慧文大师、慧思大师等的实修实证,依此道修行证果的作用才得以应验、证明。当知,道以能通为意,依一心三观修行,必能通至实相之境,所以说“此道之作用验矣”。
乃授之天台智者,智者依而行之,遂得亲见灵山未散,由此斯道大行矣。
讲 智者大师在23岁时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大师,慧思大师一见智者大师就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于是就教授给智者大师普贤道场和安乐行法,即修习法华三昧的有相安乐行和无相安乐行。智者大师依之精进修行,经过二七日的时间,诵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证得初旋陀罗尼。从此之后,辨才无碍,“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一直到30岁时智者大师才到金陵弘法,大开法化,从此得道者如林,将佛祖一点心脉彻底彰露,广利人天。这就是上面几句话的意思。
在此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慧文大师因读《中论》而悟一心三观之旨,并传于慧思大师,而真正集大成者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可说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这和华严宗、禅宗的情况有点相似,前面几位祖师往往只起到奠基的作用,真正的创宗立派是后面的祖师;
2、天台宗的教观一方面可以说是远承龙树菩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直接从佛陀那里亲承下来的。因为智者大师很早以前就和慧思大师一起在灵山听法了,而且经过亲证,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可见智者大师是佛陀亲自为他说法讲解的,是真正的如来使,行如来事,智者大师所宣泄的三大部、五小部绝对是大畅如来度生本怀的,大家应如是知之;
3、目前社会上的学者喜欢称天台宗为“第一个中国式的宗派”,意味着佛教“本土化”的最终完成等,这些称呼在理解上总觉得有所偏差。似乎在潜意识中认为经过中国人的理解阐释以后,佛教就有了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之分了,就不是原汁原味了,这是一个绝对的错误!因此,对于“中国式的宗派”这个称呼应该予以重新阐释。正如第二点所指出的,透过中国祖师的思维、理解和修证,悟佛所悟,直证心源,这就是“契理”,最为重要。然后祖师们对传来的各类佛法,进行扒疏与判摄,用中国人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这就是“契机”。只有具备了契理、契机这二者,在理解上才不会偏差。因此,天台宗的教观体系,虽然对于佛法的表述与向来印度或西域的思想系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但不因此而影响到他的可信度和正确性,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要知道天台宗在教理上具有融合性,在修行上具有实证性,是可以一代代重复验证的,这在上面的几句话中表露无疑;
4、智者大师在定中为何能够见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灵山法会是否真的还没有散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现在不作解释,等以后讲到传记的时候再说。(甲二台宗源流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