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四、正述序由
兹有比丘某,将示生生之佛种,咸成上上之胜缘。寿梓其文,公诸好者。乃自扬来宁,乞弁言于简端。
讲 兹,现在。比丘某,是说有一位比丘,这里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只用“某”来代指,是第三人称。
将示生生之佛种:生生,又作世世生生,谓众生生而死,死而生,流转轮回不已之相。故《楞严经》卷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佛种,《法华经·方便品》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当知中道无性,即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因此欲起佛种,必须一乘教。所以学天台者,就是在生生世世之中下一乘圆顿的金刚佛种。
咸成上上之胜缘 :咸,都、全。因为大家都学天台,同下圆种,所以彼此能够成就无上殊胜的因缘。如湛然大师在《金刚錍》中云:“愿未来世,诸佛会中,与子相遇。”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寿梓其文,公诸好者:寿梓,就是出版的意思。公,公布、流通。此句是说,出版这部合订本予以广泛流通,使那些同样喜欢天台宗的人共沾法喜。
乃自扬来宁,乞弁言于简端:于是从扬州来到宁波,祈请我写一篇序言放在文章的前面。弁言,序言。以其冠于篇卷之首,故名。简端,指文章的前面。因为战国至魏晋时代是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因此简端就是指文章的最前面。
从此往下,是谛闲大师的自谦之辞和希望之语。
予窃思之,自顾钻仰之未及,愧称赞之不文。
讲 这几句话是谛闲大师的自谦之辞。予,是谛闲大师自称。窃思,私下考虑。之,代词,指让我写序这件事而言。
顾,回看。自顾,犹言自我感觉的意思。钻仰,钻研仰望,语本《论语·子罕》:“(颜渊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后来常用于表示深入研求。未及,没有达到,引申为不够。
称赞,称扬赞叹。文,指文采。不文,指没有华丽的文采辞章。如《礼记》云:“朴而不文。”又如《历代诗话考索》云:“陈后山谓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而不文。以不文目陶,亦大奇事。”《全宋诗》“释达观”卷有云:“良玉不雕,美言不文。”
这三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说,我私下里考虑让我写序这件事情,自己觉得我对于天台宗的研求还不够深入,而且我的文笔也不好,不能完全表达出我对于天台宗的称扬赞叹之情,因此觉得非常惭愧。这当然是谛闲大师的谦虚之辞,往下是对大家的劝勉。
但愿一切信心,见者肯学,学者能修,修者能悟,悟者能入。一受不退,永守不忘。
讲 信心,这里是指具有信仰之心的人。眼看曰见,耳听曰闻,这里举见摄闻。要想学习必涉思维,因此“见者肯学,学者能修”这二句话是具足了闻思修三慧。《楞严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因此后面二句的悟和入,那就是证果了。
当知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果通俗地讲,开就像刚刚打开宝藏的窗户;示就像发现藏内之宝;悟者如一一记得藏内宝物;入者如进入宝藏取宝物。在《法华文句》中,将其次第配于大乘四十阶位:(1)以“开”配当十住位。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2)以“示”配当十行位。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3)以“悟”配当十回向位。悟,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则事理融通而有所悟;(4)以“入”配当十地位。入,证入之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娑婆若海。在平时我们往往把这四个字省略地进行称呼,如只称“开示”、“开悟”、“悟入”等,举一摄诸,意义差不多。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智知于理,彻见谛法。谛法是无为法,则无分别。现在将开示悟入分别用四十位来配当,那是行人证入有浅深,并非实际谛理有高低不同,所谓“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点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一受不退,受,接受、接触。狭义讲是指接触本书,广义讲指接触天台圆顿妙法。不退,指功德善根,愈来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一般讲有三种不退, 1、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谓别教菩萨从初住位中断见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惑,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2、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谓别教菩萨从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断尘沙之惑,则永不退失菩萨之行,故名行不退;3、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谓别教菩萨从初地已去,破无明惑,则永不退失中道正念,故名念不退。﹝出《观经妙宗钞》﹞永守不忘:永远记住而不遗忘。
这一段翻译过来就是:但是我非常地希望所有的信心檀越,看到本书以后都能够认真地去探究学习,学了以后都能够依之而修行,通过修行就能够悟佛知见,乃至更进一步入佛知见。一接触本书之后都能够圆证三不退,永远记住而不遗忘。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