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未来际,世世生生,当与诸祖俱生俱灭。为如来使,行如来事。予何敢以陋辞。
讲 尽未来际,尽未来世的意思,如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有际底,亦即永恒之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云:“一切信心善男子,出家修道亦如是,为济父母及众生……当证无上菩提果,尽未来际常不灭,能度众生作归依。”世世生生,是说经过多世多生,和前面的尽未来际意义相近。俱生俱灭,犹言一起出世,一起入灭。为如来使,行如来事,指佛灭后弘通经法的人是如来所派遣的,来做弘通佛法的事业。如《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要知道天台宗是依《法华经》为宗骨,而此经是如智(根本智)所说,说于如理(实相妙理)。现在行人秉承如教而宣如理,所以称为是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前面的修行证果是约自利而言,这一段尽未来世和诸位祖师同一鼻孔出气,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约利他而言。正因为具足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谛闲大师最后说“予何敢以陋辞”,何敢,犹言岂敢。以,因为。陋,见识浅薄。辞,推辞、推脱。我岂敢因为自己的见识浅陋而推辞呢。言外之意是说,因为本书对众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写下这篇序文。(甲四竟)
序的正文讲完,下面讲作序的时间和人。
时在民国戊午春正月,天台沙门谛闲述于四明南湖观宗讲寺
讲 民国戊午春正月,即1918年1月,当时谛闲大师61岁。天台沙门,是谛闲大师的自称,因为谛闲大师是天台嫡裔,又曾经在天台山万年寺当过住持,所以自称天台沙门。沙门, 是梵语音译,翻译过来叫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谛闲(1858~1932),清末民初天台宗高僧,浙江黄岩人,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很小的时候看见出家人就非常欢喜,年轻时曾经学过医,因此十七岁至十九岁就独自开设药铺,并为病人切脉开方。收费极为公平合理,若遇贫穷之人,则施医施药,不取分文。如果病人病好了之后前来酬谢,他都转施给贫苦之人。然而不久之后,老母病故,谛闲大师深感事相无常,人命危脆,于是在二十岁的时候悄悄遁入台州临海的白云山景星禅院依成道法师出家。但是没过几天,他的兄长就找来了,强逼他回家还了俗,谛闲大师为此终日闷闷不乐。过了两年,他的兄长又不幸逝世了,谛闲大师才得以重回景星禅院出家修道,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二十四岁时,于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先后曾先后亲近过敏曦大师、晓柔法师等当时著名的大德法师研习法华、楞严等经。二十八岁时在杭州六通寺开大座讲《法华经》,有一天在讲到《授记品》时,寂然入定,默无一言。等出定以后,在舌头上生出一朵莲花来!自此以后,深得语言三昧,一生说法,辩才无碍。这种修持功夫,和专门学习记诵者,绝不相同。
二十九岁时,受上海龙华寺迹瑞融祖之法,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历任永嘉头陀寺、绍兴戒珠寺、上海龙华寺、鄞县观宗寺等住持,其间应各地僧俗之请,讲经四十余年。五十三岁时曾在南京设立佛教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民国元年,即1912年,大师五十五岁,受宁波四众弟子之请,出任宁波观宗讲寺主持,并于1919年于观宗寺开创观宗学舍,“以三观为宗,以说法为用”,培育僧才。其僧俗弟子中有名的有仁山、显荫、倓虚、静权、宝静、妙真、蒋维乔、黄少希等,对于近代天台宗的弘扬复兴,贡献非常大。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入寂于观宗寺,世寿七十五。著有《楞严经指味疏》、《圆觉经讲义》、《教观纲宗讲记》《大乘止观述记》等书,后人合辑为“谛闲大师遗集”行世。
四明,即宁波的代称。南湖,又称日湖,原在延庆寺的前面,和月湖相对,是唐宋时期明州的两大胜地。北宋初年,台宗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曾长期在此讲经说法,弘扬台教,使经历了唐末五代之乱渐趋衰落的台宗得以复兴。其门下登堂入室者有一千余人,史称“南湖弟子”。但是,由于岁月沧桑,明清以后,南湖的湖面逐渐缩小,加上长期围湖造田,南湖终于消失,其湖址大致在今天的解放路和灵桥路之间。
观宗讲寺,原来是延庆寺的观堂旧址,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四明知礼大师的第五世孙介然大师所创,初名“十六观堂”。此堂建于延庆寺东北隅,原隶属于该寺。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重修以后,才开始独立门庭,别设方丈。民国元年(1912),谛闲大师出任住持,改名为“观宗讲寺”。此寺在谛闲大师赴任之前,殿宇已经荒芜。后经谛闲大师重修,所有殿宇焕然一新。又在寺内设立观宗研究社、观宗学舍,且开办戒场(民国五年,1916),乃使此寺在近代成为天台宗名刹。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