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十三)

高祖无畏论主龙树尊者一相大禅师传

2006-7-7

 高祖,在这里有二个含义:1、功德无上;2、初祖、始祖。

无畏论主,亦有二意:1、龙树菩萨曾作《大无畏论》十万偈,此论没有汉译的全本,只译出了其中的一品,即《中观论》五百颂。其全文有藏译本以及转译的日文本、德文本。因为此论“明第一义”,非常重要,故以论称之,称为无畏论主;2、龙树菩萨所处的时代位于部派佛教晚期,小乘有部的力量仍旧非常强盛,龙树菩萨为了确立大乘中观正见,在说法时心中无所怖畏,故曰无畏论主。如《大乘义章》卷十一云:“化心不怯,名为无畏。”

龙树尊者,这是本传的传主。

一相,唯一真实之相。指龙树菩萨已经通达了诸法实相,了知一真法界之相,从本以来,离虚妄相,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一切诸法之相,故名一相。此义在讲传记时还会再提到。

大禅师,大是美其德,因其能知实相,而实相之理自体宽广,周遍包含,不可思议,故以“大”称之。这是绝待之大,当体得名,非是待小之大。禅师,修禅定之师。在《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云:“天子问:‘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由此可见,这个禅师之名也并不是人人都可称之的!

在中国,第一个称“大和尚”的是佛图澄,那是后赵石勒所敕封的。第一个称“大禅师”的是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大师,那是陈宣帝所赐之号。哪象现在,只要是当家、方丈,或者稍稍有点名气,都可称为是大和尚、大禅师了。更有甚者,心犹未足,竞称大师、导师,躐等贤圣,莫此为甚。佛法不兴,宜也。

有关龙树菩萨的传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但主要的有元魏吉迦夜等译的《付法藏因缘传》、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龙树菩萨传》,另外在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有所记载,在讲本文时都会适当予以引用。

为方便解释经论,古德往往将经文分成数段,每一段再用精简扼要的文字标示各部分的内容,这称为科文,又作科判、分科等。这种讲经方式最早始于东晋的道安大师,他将经文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与流通分,然后再根据实际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实际上在分文列科的时候,其本身就是在解经。跟据科判,对全书就会有一个鸟瞰似的了解,就可以获知该书的简明内容和义旨脉络。

我们现在讲《九祖传》,也采用分科的办法,但这里只用大科,没有小科。这是因为一方面我自己能力有限,做不来小的科判。另一方面,如果科判太细,则有“细科烟扬,杂砺尘飞”(智者大师《法华文句》中引昙鸾大师语)之弊,初学之人往往注重于小的细节方面,全经的血脉反而不容易贯通。因此现在只用大的科判,让大家了解有那么一回事,以后如果有机缘,在下面的几位祖师当中我们不妨选择一、二篇传记来做一下细科。先列大科如下:

甲一、正传(分四)

乙一、在家期(从开头至“当诣沙门受出家法”)

乙二、出家期(从“既得出宫”至小注的“一夏但诵七佛经目”)

乙三、弘化期(从“南天竺国王”至“优波提舍论十万偈”)

乙四、涅槃期(从“有小乘法师”至正传末的“往生安乐国”)

甲二、赞文

 

现在入文。

乙一、在家期

高祖龙树尊者,南天竺国梵志之裔。

讲  尊者,最初仅限于对佛弟子、阿罗汉等人的敬称,如《无量寿经》卷上云:“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阿难。”后来尊者一词的使用,渐渐不再限于佛弟子,对于祖师或先德,凡德、智、行皆胜,可为人师表者,皆有以“尊者”称呼的。故《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云:“不以年岁而为尊长,法律所载智慧为尊,神智圣达乃为可尊,博闻才辩乃曰为尊,诸根明彻乃曰为尊。”

南天竺,天竺是印度的古称,又作天笃、贤逗、身毒等。“印度”翻译过来是月亮的意思,如《大唐西域记》卷二云:“印度者,唐言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括地志》载:“天竺国有东、西、南、北、中央五国,即今五印度也。”龙树尊者出生于南印度,故曰南天竺。

梵志,梵是天竺语,此翻为清净;志是华语,即志向、意愿。因此梵志就是指在家的婆罗门,因为婆罗门都是有志于净行,愿生梵天的,故有此称。梵志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泛指一切外道的出家人,如《大智度论》卷五十六云:“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这个含义非今所用。

裔,后代。

这句话连起来是说:天台宗的初祖龙树尊者,他是南印度国婆罗门种姓的后代。

在此顺便介绍印度的四种姓。早在公元前1200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逐渐与当时的土著居民混合同化。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也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以《吠陀》为天书,视之为神圣不可更改的经典。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它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认为社会四大阶级的存在是合理而必须的:1、梵从口出生婆罗门,这是四姓当中的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之间的媒介;2、从肩上出生刹帝利,这是王族及士族阶级,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 3、从脐处生出吠舍,这是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4、从脚下生出首陀罗,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又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的权力,死后也能够再投生于世,乃至灵魂生于梵天,称为再生族。而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这就是说,首陀罗不仅在社会生活方面没有出路,在宗教方面也是毫无出路的。

按规定,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交往,甚至不能共坐并食。后来在四种姓之外又出现了“不可接触者”,亦即旃陀罗。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的混血种。这种人是最下级的种族,位于四种姓之外,以屠杀为业。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其人若行则摇铃自标,或拄破头之竹,若不然,王即与其罪也。”这一制度延续至今,印度独立后虽予废止,但实际上仍有很大影响。

婆罗门教筑基于四姓制度之上而大振其势,释尊则不重视四姓之别,提倡平等,尊重人间主体性的实践。认为只要归依佛教,则如同属于同一种族,并无四姓之别。《杂阿含》卷二十云:“当知大王,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增一阿含》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至于沙门、释子四句分别,具如《天台四教仪集注》。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