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十八)

乙二、出家期

既得出宫,便入山至一佛塔。摩罗来访,龙树迎之曰:“深山孤寂,大德至尊,何枉神足?”摩罗曰:“我非至尊,来访贤者耳。”

   既而得以出宫,于是按照自己的誓言进入深山来到一个佛塔之处。佛塔,梵语窣睹婆,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方坟、塔庙, 原意是指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物。一般在四个地方起塔供养,1、佛生处,在迦毗罗城蓝毗尼花园;2、成正觉处,在摩伽陀国泥连河边菩提树下;3、转法轮处,在波罗奈城鹿野苑;4、入大涅槃处,在拘尸那城娑罗林内。然而到了后世,多和“支提”混同,支提一般只供养佛菩萨之像,住有僧众。在印度有塔必有庙,塔庙不分。所以《金刚经》说:“如佛塔庙。”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也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因此龙树菩萨出宫以后至一佛塔,实际上就是到了一个有塔的寺院。而后面的“欲从瞿昙门入”,那是他想进入到佛塔里面去了。

根据《僧祇律》,凡僧也可以起塔,所谓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但既非圣人,造塔时不能有露盘,而且必须位于屏处。如果违背,就会结罪。这是根据《十二因缘经》所说,经中云:为如来起塔,可造露盘八重以上。菩萨、缘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等渐次减少,到转轮圣王则仅为一盘。如果见了轮王之塔,也不能作礼,因为并不是圣塔的原故。对照这些经文,就可以知道现在的人为自己师父造塔,广起露盘,“非惟现人得罪,亦乃累彼先亡。”这是十分可怜可悲的事情。

龙树菩萨一到寺院,摩罗尊者就来探访他了。摩罗,全称迦毗摩罗,是付法藏中第十二祖,摩揭陀国华氏城人。一开始是外道,有三千弟子,后来被马鸣菩萨所屈服,于是出家修道。证果以后,受马鸣菩萨的付嘱,大兴教化,作“无我论”一百偈,以摧伏外道。有一次他游化到西印度,当时有一个太子叫云自在,想请他到宫中供养。摩罗尊者就说:“佛制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等权势之家,所以不敢从命。”于是太子就把城北山上一个清净的石窟供养给摩罗尊者,让他可以坐禅弘化。摩罗尊者刚到山前,就看到一条大蟒蛇,足足有一里多长,一开始摩罗尊者只管自己走路,没去看它。那条蟒蛇见没人理它,就游过来盘绕在尊者的身上,摩罗毫无惧色,并为它受三归依,蟒蛇听完以后游行而去。摩罗走到石窟前时,看到有一个穿白衣服的老人从洞中走出来,并向摩罗合掌问讯,说我以前也是一个比丘,喜欢独处寂静,对于初学来问问题感到很不厌烦,经常生起嗔心。因为这样的缘故,命终以后堕为蟒蛇之身,住在这个石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刚才幸好碰到了您,并为我传授归依,使我能够脱离蟒身,所以特意来向您道谢。说完那个老人就不见了。摩罗尊者后来付法给龙树菩萨,而尽其化缘。

摩罗尊者亲自来访,这是师父访徒弟的最好例子。以前印度的戒贤论师,他是护法的弟子,三十岁时就很有成就,曾代表护法外出破斥外道。护法退休后,戒贤论师即主持那烂陀寺的讲座。他在晚年时受疾病的困扰,非常痛苦,生不如死,几次都想自杀。后来文殊菩萨托梦给他,告诉他现在所受的疾病是重报轻受,让他耐心等待,不久之后会有大唐菩萨前来求学受教。果然没过多少时间玄奘大师就来到了那烂陀寺,戒贤论师当时已经106岁了,那种激动可想而知!当别人描述戒贤论师所受的痛苦时,连描述的人都不禁大哭,可见戒贤论师是忍受着多么大的痛苦而在等待自己的徒弟。而智者大师23岁上大苏山时,慧思大师一见就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这又是多么地欣慰啊!可见从来都是师资相摄,一不可缺。

龙树菩萨一看有人来了,就迎出去说:“深山孤寂,大德至尊,何枉神足。”深山孤寂,是说在深山里面孤独寂寞,很少有人来。大德,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在律中往往作为对比丘的尊称,比如我们在羯摩时常说“大德一心念”等。至尊,至为尊贵的圣人。原义是对佛陀的尊称,这里表示对来访之人的一种敬称。枉,屈就、屈驾,是称人来访时的敬辞。神足,神圣的足迹,犹言尊驾之意,这里可不是指五通当中的神足通。

整句话连起来是说:在深山当中平日里十分孤单寂寞,象您这样的大德圣人,怎么敢劳驾您亲自前来。这里有“大驾光临,蓬荜生辉”之类的谦辞含义。于是摩罗回答说:我不是至尊的圣人,我是特意来拜访你的。贤者,是对对方的一种敬称。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