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默念:“此师得决定性否?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摩罗曰:“汝虽心语,我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龙树悔谢,即求出家。
讲 这一段对话在《付法藏因缘传》和罗什大师所译的《龙树菩萨传》中都没有,而是取材于《传法正宗记》、《景德传灯录》等书。
由于摩罗尊者是不请自来,所以龙树菩萨在心里就起了怀疑:自己送上门来的东西是否真的是好的?在此共有三个疑问,第一个,此师得决定性否?性以不改为义,这是怀疑他对于佛法是否具有确定不移的见解。第二个,明道眼否?犹言道眼是否明了。真妄显现,决择分明,曰道眼。这是怀疑他对一切的是非邪正是否能够分辨清楚。这两个疑问实际上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疑师”。所以在《传法正宗记》等书中都写作“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将两个问题合并为一个。第三个,是大圣继真乘否?大圣,是泛指对对方的敬称。真乘,真实的教法。意为他所弘传的教法是否真的从佛陀那儿继承下来的,是否是真实的?这就是“疑法”。
在《摩诃止观》卷四下说,疑有三种,即疑自、疑师和疑法。疑自是自认为自己根机很钝,不是道器。这一点龙树菩萨肯定是不会承认的,因此他只怀疑别人,怀疑师父以及师父所传的法,这样就为他以后起贡高我慢,“自谓一切智人”,埋下了伏笔。
摩罗尊者是付法藏第十二祖,那些他心通等对他来说是小case!因此摩罗尊者就说,你虽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但我却已经全部知道了。你只要办理出家就可以了,何必去考虑我是不是圣人呢。
不要说摩罗尊者已经是一个圣人,既使只是一个普通的凡师,学法之人都不能生一丝一毫的轻慢之心。如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云:“不以囊臭而弃其金。慢如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万川归集。我以法故,复应敬彼……常起恭敬,三世诸佛。师即未来诸佛,云何生疑耶?”因此龙树菩萨一听摩罗尊者的话,就马上忏悔谢罪,即刻剃除须发,而为沙门。
于九十日诵通三藏,阎浮所有,皆悉通达,辩才无碍,自谓一切智人。
讲 临文曰读,背文曰诵。三藏,这里是指小乘的经律论三藏。所以在《付法藏传》、《龙树菩萨传》中都记载说龙树菩萨诵完三藏以后,又到处去寻求摩诃衍经典。如果这里的三藏不是指小乘,又如何能够解释得通上面二书呢!从这里也可以反证智者大师于四教中立藏教为小乘,是完全合乎经论的。
当知三藏的名义有通有别,从通来说,大小乘都有三藏。从别来说,则唯指小乘。所以《大智度论》云:“迦旃衍子,自以聪明利根,于毗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法华经》亦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所以就别而言三藏之名是专指小乘的,其立意有三:1、小乘三藏部别故:即以四阿含等经为修多罗藏,五部律为毗尼藏,俱舍、婆沙等论为阿毗昙藏,界限分明,迢然不同;2、小乘三藏隔异故:即经诠定学,律明戒学,论表慧学,彼此隔别差异,不相混淆;3、小乘三藏破旧医故:旧医喻外道,佛未出时那些外道也各自以其本教的所谓经律论三藏教化众生,以盲引盲,相牵入坑。佛出世以后,用真实的经律论三藏教化众生,得脱如尘,喻为新医,故云破旧医。综上所说,可见龙树菩萨在九十天内所诵通的是小乘经典。
阎浮所有,皆悉通达:简单地说就是凡是我们这个世间所拥有的经典,他都已经贯通明达了。阎浮,即阎浮提,这是旧译,新译为赡部洲,是四大部洲之一。阎浮是树名,提译为洲,因为在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以树名洲,称为阎浮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又因为位于须弥山的南方,所以有时候就直接称之为南阎浮提。其它的三洲分别是:1、东胜身洲,旧称东弗婆提,以其身相殊胜,故称胜身;2、西牛货洲,旧称西瞿耶尼,以牛行贸易而得名;3、北俱卢洲,旧称北郁单越,俱卢,意谓胜处,因为其地胜于其它的三洲而得名。根据经典记载,四洲各有特殊的三事:(一)南洲,住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其土,此三事胜于其它三洲及诸天。(二)东洲,其土极广、极大、极妙。(三)西洲,多牛、多羊、多珠玉。(四)北洲,则无所系属、无有我所、寿命千岁而无中夭。北洲的果报虽然最胜,乐多苦少,但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八难,即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北郁单越难、长寿天难,这五处用生善处对治;第六聋盲喑哑难,用值善根治;第七世智辩聪难,用值善根治;第八佛前佛后难,用值善人对治佛后难。)
辩才无碍,自谓一切智人:辩才无碍原指佛菩萨具有广长舌相,能随众生根机而善巧说法,无有障碍。如《华严经》说:“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这里是指龙树菩萨能言善辩,毫无滞碍,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对法义的了解上,并没有实证。所以《付法藏传》说:“虽达实义,未获道证。辩才无尽,善能言论。外道异学,沙门义士,咸皆摧伏,请为师范。”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名闻利养已经很高了,龙树菩萨生起了大我慢,自认为是无所不知的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原来也是指对佛的尊称,因为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如《大智度论》卷二云:“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在这里龙树菩萨起了大我慢,自以为已经通达三藏,辨才无碍,就可以和佛等量齐观了。
这是我慢的表现,而不是大妄语,声闻人往往容易好犯这个毛病。如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闻四谛法而得道,于是他们就说:从此世间有六个阿罗汉了!这也是以少为足、贡高我慢的表现,并不是大妄语。妄语是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证果,却说已经证果。而增上慢人,原无虚诳之心,只是不知自己果位的高低,误认为已证圣果。所以《僧祇律》云:“他是如心而语,故不结妄语罪。”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