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从瞿昙门入,门神告曰:“今汝智慧,何异荧火齐于日月,以须弥山等亭历子。我观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从此门而入?”龙树情屈。
讲 有一次龙树菩萨想进入到佛塔里面去,这时门神就警告他了。瞿昙,这是旧称,新称乔答摩,是释尊俗家时的本姓。一般古来佛姓有五种,即瞿昙、甘蔗、日种、释迦和舍夷。瞿昙是其中之一,华言纯淑,又云地最胜,谓于人类中,此族最胜。有关瞿昙姓氏之由来,据《十二游经》载:劫初有王,名大茆草王,禅位于臣,往师瞿昙仙人修道。遂受其姓,名小瞿昙。后裔相承为姓,故云瞿昙。此处龙树想从瞿昙门入,亦即想从佛门即佛塔之门而入,《付法藏因缘传》作“便欲往从瞿昙门入”。门神,一般指四天王中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法华义疏》云:“此天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多闻天。”
门神对他说:现在你的智慧就象荧火和亭历子一样,而佛的智慧象日月和须弥山一样,两者怎么能够相比呢!因此这里的第二句似乎应改为“以亭历子等须弥山”,这样在语句上比较通顺一点。荧火,萤火虫所发之光。若以四教分别,藏教析空观拙度如荧光,通教体空观巧度如灯炬(灯如二乘,炬如菩萨),别教次第三观如星月(地前如星,登地如月),圆教一心三观如日光。故《摩诃止观》卷六云:“荧日悬殊,山毫相绝。自言道真,慢瞿昙者,宁不破耶。”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此山高有八万四千由旬,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亭历子,一般作葶苈子,即葶苈的种子。葶苈是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种子很小,能够入药,性大寒,味辛苦。功能泻肺平喘,行水消肿。这里以荧火之弱比喻龙树菩萨现在的智慧乃是荧光析智,不能远照。以亭历子之小比喻其智慧浅薄,不能彻见实相源底。因此不能和日月之明,普照天下,须弥之高,出于九界的佛智相比。所以下面接着说:“我观仁者,非一切智。”
也正因为龙树菩萨起了贡高我慢之心,所以门神阻止他进入佛塔之门,并且予以警告提醒,希望他能迷途知反。龙树菩萨于是“情屈”,情屈,就是自知理亏的意思。
心自念言:“世界佛经虽妙,句义未尽。我当更敷演之,开悟后学。”
讲 虽然经过门神的警告,他也自知理亏,但心里还是不服气,也就是所谓的“鸭子死了嘴巴硬”。世界,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如《楞严经》卷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句义未尽,指佛经句子的含义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敷演,陈述而加以申说之意。《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龙树菩萨自己心里想,在阎浮提内我所看过的佛经虽然也十分微妙精审,但佛经句子没有完全表达出佛法应有的义理内涵。因此我应该予以更广泛地陈述申说,使后辈学生能够开智明理。
复欲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少不同,欲除众情。选择良日,便欲成造。独处静室,水精房中。
讲 立师,设置教授师。《尚书》云:“立师以教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云:“音王以前,无师自悟,是大解脱人。威音以后,因师打发,不免立师立资。”教戒,教导戒律,亦即代佛教导戒律。更造衣服,改变袈裟的制法式样。欲除众情,打算除去大众的迷惑之情。由于龙树菩萨自称是一切智人,那就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但现在却又称为佛经的句义有不完整的地方,那不是自相矛盾吗?龙树为了除去别人的这些疑惑,所以才要敷演教义,更改戒法。因为律唯佛制,现在龙树菩萨从更改戒法入手,以表示他和佛是无二无别了。所以《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云:“树学广通,天下无敌。欲谤佛经,而自作法,表我无师。”
选择良日,便欲成造,是说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便想按照他原本所计划的去成办改造。当知,前面的敷演教义,这是从理论上而言的。后面的立师教戒、更改袈裟,这些主要是从事相上而言。若事若理,龙树菩萨都想大大地改造一番。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计划,他就“独坐静室,水精房中”冥思苦想。水精,据《三藏法数》云:“梵语颇胝迦,华言水精,即玻璃也。”在古代玻璃是十分稀有难得之物,所以位例七宝、四宝之一。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