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婆罗门,善知咒术,白王求捔力。婆罗门化大池莲花,自坐其上。龙树化白象入池,鼻绞莲花,高举掷地。婆罗门伤背,白师悔过,因求出家。
讲 现结合《付法藏传》、《龙树菩萨传》来讲解这段话,使其意义更加完整。有一个婆罗门,熟悉各种咒术,禀告国王说要和龙树菩萨比赛神力。当时国王就告诉他说:龙树的神力很大,不可思议,你这是“欲以藕丝悬须弥山,牛迹之水等量大海”。但婆罗门不听,国王只好同意他们进行比赛。婆罗门用咒术在大殿前化作一个大池子,池中有一朵莲花,那婆罗门高坐其上,傲慢地说:“龙树,你站在地上象畜生一样。而我坐在莲花上面,智慧清净,你怎么还敢和我辩论呢!”于是龙树菩萨也用咒术化作一头大白象,坐在白象上面进入池中,用象鼻绞起莲花,把那婆罗门高高举起,摔于地上。那个婆罗门摔伤了背,一副可怜之相。他自知不是龙树菩萨的对手,于是白师忏悔过错,因此请求出家修道。
上面所说是龙树菩萨以语言和身教来弘法利生,下面是以著书来进行弘化,所谓“化当世莫若讲说,垂将来莫若著书”。
龙树造《大悲方便论》五千偈,《大庄严论》五千偈,《大无畏论》十万偈。(注:《辅行》云:“《大悲论》,明天文地理,作宝作药;《大庄严论》,明修一切功德法门;《大无畏论》,明第一义,《中观论》者,是其一品。”)《优波提舍论》十万偈。(注:即《大智度论》也。)
讲 龙树菩萨的著作很多,已经入藏的有十八部,在这里共列举了龙树菩萨的四本著作,我们在讲解时和小注结合起来一起讲。
1、《大悲方便论》五千偈:在《付法藏传》、《龙树菩萨传》中作《大慈方便论》,本论没有译本,已经失传。据《辅行》所说是明天文地理,可见是一本阐明世间知识类的俗书。作宝作药:宝能济贫,这是与乐,即是大慈;药能愈病,这是拔苦,即是大悲。可见无论是称《大悲方便论》,还是称《大慈方便论》,两者含义是一致的。
2、《大庄严论》五千偈:在《付法藏传》、《龙树菩萨传》中作《庄严佛道论》,本论也未见翻译,但有人认为此论即是《菩提资粮论》。《菩提资粮论》,六卷,龙树菩萨造本颂,自在比丘作长行释,隋·达磨笈多译,收在T32。本书主要是说明菩萨欲得大菩提之果,必须以十波罗密、四无量心为主体,勿于他菩萨起嗔心,勿谤所未解甚深经典,修种种三十二相业等种种菩萨行。《辅行》称其是“明修一切功德法门”,这是说积集六度万行等一切善法资粮,以此来庄严法身。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需要指出的是,同样称为《大庄严论》的还有两本书,一本是马鸣菩萨所造,后秦·鸠摩罗什译,收在T4,主要是讲佛陀的本生故事。另一本是无著菩萨所造,波罗颇蜜多罗译,收在T31,是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之一。这两本书虽然也同称为《大庄严论》,但和龙树菩萨无关。
3、《大无畏论》十万偈:本论没有全本的汉译本,但有藏文本以及转译的日文本、德文本。根据《辅行》所说,《大无畏论》是明第一义的,而《中论》是其其中的一品。所谓第一义,是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
下面介绍《中论》:全名《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姚秦鸠摩罗什以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于长安大寺译出,为古来三论之一,极为尊重。之所以称为《中论》,如僧睿法师在其序中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也。”一般我们常说“中论五百偈”,但汉文本实际上只有四百四十六偈。其内容是主张最彻底的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原始要终地讲,就是“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前者是关于认识“境”的理论,后者主要讲“行”与“果”的实践方面,佛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追求涅槃,《中论》一书集中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
4、《优波提舍论》十万偈:小注上说即是《大智度论》,简称《大论》、《智论》、《释论》,后秦鸠摩罗什弘始四年(402)译,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简称《大品般若经》、《大品》,如《止观义例》云:“(天台宗)以《法华》为宗骨……以《大品》为观法。”这里的《大品》就是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而不是后来玄奘大师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这一点要引起特别注意。
《大智度论》如果按照十万偈的梵文原本来翻译,有将近一千卷之多,所以罗什大师将其缩译成一百卷。其中最初的三十四卷为全译本,是解释《大品般若经》中第一品的注释,后面的各卷是略译。本书是龙树菩萨晚年的著作,在般若思想的弘扬上,一般地,《中论》主要是站在“般若皆空”的否定立场而言的,而本书则更多地是立足于“诸法实相”的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实践,因此也可以说本书是一切大乘思想之母,这也是龙树菩萨被誉为“八宗之祖”的理由。
龙树菩萨的著作很多,下面再介绍其它的几本重要著作:
5、《十二门论》:一卷,鸠摩罗什于弘始十一年(409)译出,本书立观因缘门等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书,为三论之一。(三论:《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其中前二部为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是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所造。)
6、《十住毘婆沙论》:十七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十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在汉译本中,罗什将十地称为十住。然而龙树菩萨并非完整地注释《十地经》,只注释了十地中的初地(欢喜地)和第二地(离垢地)的一半,这也许是因为梵文原典不完备,或者是翻译未完成所致。本书当中的“易行品”是净土门的重要典籍。
以上将龙树菩萨的重要著作基本介绍完了,现在来讲讲二种论。1、释经论,简称释论,是直接解释经文的,如《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等;2、
宗经论,简称宗论,是以大小乘经教为所依而造之论,如《中论》、《十二门论》等。(乙三弘化期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