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二十五)

乙四、涅槃期

有小乘法师,见师高明,常怀忿嫉。师所作已办,问小乘言:“汝今乐我久住世否?”答言:“仁者,实不愿也。”

  这一段是说涅槃之由。据《大般涅槃经》记载,世尊临入灭前对阿难说:“诸有修四神足,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如是再三,阿难为魔所蔽,不悟佛意。于是魔请佛言:“愿入涅槃!”乃至三请,佛知道机缘已尽,于是默然受请,不久就于拘尸那城而入灭度。可见决定佛陀住世与否,那是要看众生的机缘的,所谓佛陀如火,机缘如薪,薪尽则火灭。在这里龙树菩萨的灭度也是一样,自觉机缘已尽,于是受小乘师之请而入灭。

忿嫉,忿恨嫉妒。所作已办,就是机缘已尽,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这里不是指声闻的四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是单从事相上来讲的。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有一位学小乘的法师,看到龙树菩萨弘化事业非常高妙精明,于是心里常怀忿恨嫉妒。龙树菩萨知道机缘已尽,问那位小乘法师说:“你现在乐不乐意我长住在世间啊?”那位小乘法师就回答说:“仁者,我实在不愿你久住世间。”仁者,是对人的尊称。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大师记载了龙树菩萨涅槃的另一种原因:龙树晚年合成了一种长寿药,过百年还不见衰老,国王也得到了长寿。年过半百的太子急了,对母亲说:“这样下去我要到哪一年才能接位啊?”那位母亲就说:“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可舍,连生命也可施舍。如今人们尊称龙树为菩萨,你就去求他施舍吧。”太子就来到龙树跟前,跪下求道:“龙树菩萨,我不幸得了一种疾病,非活人脑不能医治。但如今是升平时代,到哪去求人脑啊,因此只有求菩萨施舍了。”龙树一听就知道王子的来意,于是说道:“我可以满足你的要求,只是你父王也不能长久了,你要负不孝之罪啊!”王子一声不吭,只是磕头。龙树菩萨就随手取了一根干茅草自刎其颈,就好象利剑割过一样,身首异处而死。不久之后,国王因为没人合药,也哀痛而死。

然不管何种死因,都说明龙树菩萨是因为弘法而遭到各方妒恨,自知缘尽而入涅槃。

 

忽一日入月轮三昧,唯闻法音,不见形相。唯弟子提婆识之,曰:“师示佛性非声色也。”龙树乃付法提婆。

  这一段是讲入灭前法付提婆。月轮三昧,即月轮观,和密宗金刚界的修法有点相似,观众生的肉团心为月轮,认为此月轮象征一切有情众生内在的佛性、菩提心,作此观时能够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之光遍于虚空,而无所分别。这里龙树菩萨入此三昧,表示已经亲证本有的常住菩提心。三昧,华译为正定、正受,即定心一处而得正常的享受。世人的心常受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忽然有一天龙树菩萨入了月轮三昧,只听见他讲法的声音,而看不见他的身形相貌。这种境界只有上首弟子提婆认识,他说:“这是大师在示现佛性非声非色。”于是龙树菩萨就付法给提婆。当知佛性无形无相,廓然虚明,岂可用声色来形容,但声色也不出佛性之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声一色皆是佛性,但不可以说佛性即是声色。譬如可以说妈妈是女人,但在世俗谛上不能说女人就是妈妈。只听见法音是示其非空,不见形相是示其非有,非空非有,而空而有,故名佛性。如颂云:“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又如宝志公有偈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 

提婆,龙树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译作天,后来以一只眼睛施予庙神,故曰迦那提婆,即独眼提婆。提婆深解空理,屡次摧破外道邪说,著有《百论》、《百字论》等。提婆有一次和一个外道辩论,很有意思。

外道说:“你是谁?”

提婆答:“我是天。”

“天是谁?”

“天是我。”

“我是谁?”

“你是狗。”

“狗是谁?”

“狗是你。”

“你是谁?”

“我是天。”

反正无论外道怎么说,他就是狗,而提婆就是天!后来到波咤梨城传道,因为遭到外道的忌恨,被外道用刀刺死。死前还劝那个外道快点逃跑,免得被他弟子追上,并说没有杀者,也没有被杀者,可见其对人生空理的认识。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