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二十七)

《入楞伽经》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这是引经明其本迹。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谓近成之垂迹。谓诸佛菩萨于久远劫前即已成道,但为了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处处应化垂迹。然此本迹有高有下,应以四句分别:如佛示现菩萨之身,称为本高迹下;菩萨示现佛身,则称本下迹高。又如佛示现佛身,则称为本迹俱高;初地之菩萨示现初地之相,称为本迹俱下,但一般以本高迹下为通途。《维摩经序》曰:“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观音玄义》上曰:“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而龙树菩萨的本地是过去妙云相佛,又曰妙云自在王如来,如道宣律师《三宝感应录》卷下曰:“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三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现在只不过是他的垂迹之身,在初欢喜地之位,这个授记就见于《入楞伽经》。现在分别予以讲解:

《入楞伽经》,现存共有三个版本,1、四卷楞伽: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所译,经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2、十卷楞伽:北魏菩提流支于513年所译,名《入楞伽经》;3、七卷楞伽:唐实叉难陀于700年~704年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最早的时候菩提达摩曾以“四卷楞伽”授予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门徒持于此经,实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被称为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我们现在所见的这段授记文见于“七卷楞伽”的卷六。在“十卷楞伽”的卷九也有类似的授记,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文曰:“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而在“四卷楞伽”则未见类似授记。

大慧汝应知,大慧,即大慧菩萨,是楞伽会上的上首,亦即对扬主。所谓对扬,是指在佛说法的法会上对佛发起问答,以显扬佛意而成办利益者。如《佛地论》一曰:“问答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这是佛在提醒大慧菩萨,说你应该知道,我涅槃以后,在未来七百年的时代会有一个人,他能够奉持我的大乘佛法。善逝,即佛的十号之一,往往和“如来”相对而用。如来者,乘如实之道而善来娑婆世界;善逝,又名好去,即乘如实之道而回到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以此二名显来往自在之德。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大名德,即高名厚德,是对有名气和有德行的比丘的尊称。比丘,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众称“比丘”,具有三义,即乞士、破恶、怖魔。厥号为龙树,也就是他的名字叫龙树。能破有无宗,有无宗即有无见。有见是指常见,即固执身心为实有的邪见;无见是指断见,即固执身心为断灭的邪见。一切的邪见都纳于此二见之中,从这二见出生一切邪见。如《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盖有、无二者,本为一法的两个方面,即诸法由因缘而生,则确实存在,是为假有;而以诸法由因缘所生,故无自性,是为真空。如果执着于其中任何一义,都会落于偏狭不正的见解之中。所以龙树菩萨主张行于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以破除有、无二边之见解,如此方能体悟诸法之真实义。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这两句话要连起来理解,也就是说:在世间当中能够显扬我无上的大乘佛法。经文因为是偈子的形式,所以在中间用逗号隔开了,但在理解时要连起来读。在“十卷楞伽”中,此句作“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

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这是正明龙树菩萨应迹时所示现的果位。初欢喜地,十地当中的第一地是欢喜地,故云初欢喜地。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圆教十地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能荷负法界众生,同入三世佛地。然而地位有浅深,故权分为十,即: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初地之所以称为欢喜地,这是因为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于证得之法而生喜乐之故。如《楞严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安乐国,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如《无量寿经》上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乙四涅槃期竟、甲一正传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