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正明悟道(分二)
丙一、明悟道心迹(分二)
丁一、悟一心三观(分二)
戊一、引经论明在果则一心三智(分二)
己一、总明高胜
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
讲 师,即慧文大师。夙,素有的、旧有的。禀,禀受、秉承。圆乘,即圆满无缺的教法,又称佛乘。这是因为佛乘是上求无上菩提,下化一切众生,从而广修六度万行,达于究竟圆满的佛果境界,所以圆乘又称佛乘。天真独悟,亦即独悟天真,谓了悟不生不灭的本体,超越生死差别而朗然大觉。有时也作“天真独朗”,二者意义相近。《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云:“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证智圆明故云独朗。”《宝镜三昧歌》曰:“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这句话是说:慧文大师在多生多劫以前就已经秉承了圆满无缺的一佛乘教法,所以能够独自觉悟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这句话是总明慧文大师智慧的高明殊胜。
然而还需明白的一点是,当生论顿,必定过去生有修。因此一方面不要妄自菲薄,说不定我们过去世也都有很好的修行,今生重听台宗圆教,当生就能立地成佛。而另一方面也不要妄自尊高,还应踏踏实实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在八识田中先下圆顿种子,然后种子起现行,现行又反过来熏种子,总有独悟天真的一天。所谓“种熟脱三,番番不息”,以过去为因,现在为缘,方有成就。
己二、正引经论(分二)
庚一、引经明无次而次
如果从平等一如的谛理来看,虽然随缘时能够变现森罗万法,但其体性却
是常住不变的,没有任何次第可言。然而这个谛理虽然是自天而然,不迁不改的,但无始以来被从体而起的虚妄三惑所覆,而不能证得。因此必须修三观,破三惑,才能证三智,也就是修因证果。这就从无次第当中安立次第,如《金刚经》云:“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亦如《翻译名义集》卷二云:“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
因阅《大智度论》(注:第二十七卷)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
讲 首先改正教材上的两个错误,教材上把《大智度论》写成了《大师度论》,应该改过来。另外小注中的“第三十卷”应改为“第二十七卷”。
前面在讲龙树菩萨的传记时曾反复提到,《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经》的,所谓《大品》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共三十卷九十品。所引的经文见于《大品》卷一,而在《智论》中则为第二十七卷,和原文略有不同,但意义一样。
这一段经文主要是讲修因证果,前面的道智、道种智属于修因,后面的一切智、一切种智属于所证之果。关于这一点,在讲解经文之前是首先必须确立的!因为后面论中的问答之中,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全部属果,是用果地当中“三智一心中得”,来反问在因地修行中为什么会有渐次差别,两者是具有很大不同的。在经文中,道种智是在修因时就已经在用了,是属于“因”;而在《释论》自问当中,道种智是果上所证,是属于“果”,两者不可相混,否则很难理解这段经论。
先讲般若二字。般若,是梵语,属于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秘密不翻、此无不翻、多含不翻、顺古不翻)。通常强翻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如《法界次第初门》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也说:“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可见般若是无境不照,于法观达的,而世间普通意义上的智慧是没有这个含义的。将其翻成智慧,只是取其相近而已,所以东晋道安法师曾感叹地说:“译梵为秦,如嚼食与人,令人呕哕。”因此也有人将其译成“妙智慧”,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智慧。
有时我们也说般若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到彼岸,是说般若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去。菩萨为达彼岸,必须修行六波罗蜜,而其中的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是其它五种波罗蜜的根据。
所以《宗镜录》卷九十云:“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可见般若不明,万行虚设。《大智度论》卷十八云:“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经中欲得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皆悉成就者,从因到果一一当学般若。
这段经文可以用下面的流程来表示:道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
所谓道智,道即能通之义,谓知一道之智,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一切善法,尽名为道。此道中思惟分别而行,是名道智。道种智,道有无量之差别,如二道(善道、恶道;有漏道、无漏道等)、三道(三善道、三恶道、戒定慧三学道等)、四道(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等),乃至无量诸道。一一通达其道,“尽知、遍知”,名为道种智。此二属因。
一切智,直缘中道,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智。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为空有双照之智。此二属果,都是属于佛智。也有的地方说声闻得一切智,那是‘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画灯,但有灯名,而无灯用。其实只有佛才真正得到彻底的一切智,因此佛被称为一切智人,也可称为一切种智人。
在《摩诃止观》卷六中,智者大师对此四智作了种种分别,现简单介绍如下:
道智、道种智 | 一切智、一切种智 |
因中但有理体 | 果上事理皆满 |
因中权实(道智入空为实慧,道种智入假为权慧) | 果上权实(直缘中道名一切智是实,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是权) |
因中总别 | 果上总别 |
单明权实 | 复明权实 |
总之,前二属于修因,后二属于证果,至于具体的解释请参考《辅行》卷十三。
断烦恼及习,所谓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即昏烦之法能够恼乱众生的心神,使之流转生死而违背涅槃之道。一般以贪、嗔、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源。有关烦恼的异名和分类很多,比如二惑、三漏、四取、五盖、六垢、七流、八缠、九结、十使等,乃至百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而我们台宗则主要讲三惑,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所谓习,即习气,指烦恼的残余气分。和一般人们常说的“习惯性动作”类似,如陆游《抄书诗》云:“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譬如装酒的瓶子,既使把酒倒光了,里面还是残留有酒的气息。用以比喻虽然已经灭除了烦恼的正体(即正使),但其习惯气分仍然存在,故又称余使、余习。在三乘之中,声闻全不断习气,缘觉稍稍侵除之,唯有佛才能全部断除。佛典中所记载,舍利弗及摩诃迦叶之嗔习、毕陵伽婆蹉之慢习、憍梵钵提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之例,唯有佛才能永断正使和习气。
在《法华玄义》卷四、《四教义》卷九中,智者大师对这段经文也有解释,认为道智修是从假入空观,如果伏见思则是十信位,断见思则是十住位;道种智是修从空入假观,十行位;一切智是修中道正观,入十回向位;一切种智是证得中道观,入于十地;断烦恼习是等觉位;无明烦恼习尽,名之为佛,即妙觉位。
台湾的法藏法师在讲《天台宗入门·慧文大师传》时曾讲到过这段经文,现根据讲经录音带记录如下,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段经文的理解。他说:“就修观来讲,空在前。就因地上说,先观一切法,道种智就是因地上的智,因地上观察一切法才能够入空。具空观智以后,才能重新回头照假,那时才证得道种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此中的一切智是空有双运。具足一切种智,入中道,断烦恼及习。因为烦恼无自性,故众生皆能成佛,罗汉不能断习。”
从上面的流程和分段解释中,很明显地给人一种渐次修、渐次证的感觉。然而成佛,应该是一念心中具足一切的。譬如佛坐在菩提树下,也是以一念相应慧,顿断顿证的,这不是有矛盾吗?却不知经文中的渐次,那是讲时有次第,证时无前后的,这也是我把此科命名为“无次而次”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排除众生的疑惑,所以龙树菩萨在论中设立自问自答,以便进一步明确教义。庚一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