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三十二)

庚二、引论释次而无次(分二)

辛一、问

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

  这是以果问因,问意是说:三智一心中得,然后以这三智顿时断除一切烦恼及习。那么现在为什么在经文中却说要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然后再用一切种智去断除烦恼及习呢?问意是很清楚的,这里的关键是一心三智。

所谓一心三智,简单讲就是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1、一切智,这是声闻缘觉的智慧,能够知道一切法的总相,总相也就是空相;2、道种智,这是菩萨的智慧,能够了知一切法的种种差别之相;3、一切种智,这是佛智,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而无挂碍。如果在别教,修空观,断见思惑,得一切智;修假观,断尘沙惑,得道种智;修中道观,断无明惑,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但是圆教则不是这样,因为能迷的三惑本是同体的,仅有粗、中、细的差别而权分为三种。所迷的三谛也是空假中圆融的,因此断一惑时,即三惑同断;证一谛时,即三谛同证;得一智时,即三智同得,而无前后并别,这就是三智一心中得。如《摩诃止观》卷三云:“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

在这里一心三智实际上是所证之果,果既然是顿得的,那么在修因时也应该是顿修的,否则哪有渐因得顿果的道理!于是顺着这样的思路,慧文大师才发见了一心三观的修法,这是从果推到因,在下面还会继续讲到。

在这里采用的是问答的方式,一般“问”有五种不同:1、不解故问,于事理不明了,应该要问法师同学;2、疑惑故问,这是见闻生疑、思维起惑,也应当请教法师同学;3、试验故问,这是带有考试法师或长者的发问;4、轻触故问,也就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发问。对于这两种情况可以置答,也就是不回答;5、利乐有情故问,这一类的发问是自己并无疑惑,只是怜悯一部分众生对于所说的道理还不十分明了,于是佛菩萨或者自问自答,或者借着菩萨的发问而让佛来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总之是为了利益大众才有此问答。现在本传当中的“论自问曰”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辛二、答(分二)

壬一、纵许无次

答曰:实一切一时得。

  回答得很干脆,毫不犹豫地答复说:你的怀疑是对的,从究竟意义上说,三智的确是同时顿得的,即三智一心中得。那么在经文中又为什么要讲次第修证呢?下面就是说明其原因。

 

壬二、别明有次(分二)

癸一、正明

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

这是正明在理上虽然一味平等,但在事相上不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所谓常同常别,常别常同。这里给了两个理由,第一个是为了能够令众生相信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所以需要有次第地差别而说。这是因为用智慧可以到彼岸,但渡河的方式却可以多种多样,有的骑马,有的骑象,有的游泳等等。游泳的浮在水面上,而骑象的则达边到底。智慧大海是一,可是众生的慧解有浅深,故不得不分别说三智。大证悟的人实在是一心中得,但钝根的人是先知空,再知假,后入中的。虽然有次第的差别,但这是证悟的深浅,而不是以空来否定假,以假来否定空,而是空即假,假即空,因此不妨于无次第中安立次第,两者不相妨碍。

第二个理由是为了能够令众生得到清净心的缘故,所以次第差别说。  所谓清净心,是指毫不怀疑的心、没有烦恼的心,亦即如来藏自性清净之心。《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无执着之心。因此在修证时,即不能执着于一定没有阶位差别,也不能执着于一定有阶位差别,两者都有失偏颇。当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中,天然地具有空不空二义,从空一边而言则一味平等,从不空一边而言则一切现成,何妨于无次第当中安立次第呢?两者并不矛盾。

最后一句是总结,虽然三智一心中得,但也不妨有初中后的差别。譬如通者腾空,从虚空一边而言,则近地之空和万仞之空无二无别,同样具备了虚空的一切功德。但从腾空的高低来说,则不妨有所差别。又如快刀切豆腐,一刀就能切到底,但也不妨从浅入深,只不过是不执着于这个过程罢了。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