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三十四)

己二、别明三观功胜

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

  三观圆修,三智圆证,因果相应,这是当然之理。这种一心三观的方法在生活当中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修的,比如我们听到高跟鞋的声音,就想扭过头去看,为何不反观一下能看之心?对任何事无动于衷,那是木头。对任何事知道,并且知道我知道,那才是觉悟者。用心生活,抓住自己的感觉,时时触发自己,就能发现生命的真谛。

就在介尔一念心生起时,对它作空假中三观:作空观时,一切如幻。生起无由,灭去也无由。灭去不可得,生起之前也不可得,正生起时念念变易,都是缘起如幻,是空。但虽然是修空,如幻地看到一切法森然罗列,有道可修。空是依有而存,有是当体即空,如此才能证入一种不可思、不可议、不可得的中道,这中道是由观现前的一念阴心而直接趣入的。观入之后,无能观之心,无所观之境,能观之心即是所观之境,所观之境即是自心!这一念心充满法界,虽然充满法界而又了无一法可得;虽无一法可得,却又在一念心中了然现起。这就是双亡双照的功夫,任运出入,能所双泯,能够证入无生忍位。

无生法忍的定义在讲龙树菩萨传记时已经介绍过了,简单讲就是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圆教的位次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那么这里为何还有住行向地等的差别呢?《天台八教大意》以问答的方式来说明:“问:《华严经》云,初发心住,便成正觉,何须更因余之位耶?答:正觉分成,名成正觉。非即发心,成究竟正觉。”又用暗室为譬喻,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但光的亮度有大小,暗的退出有前后。点亮一支蜡烛是破暗,点亮四十二支蜡烛也是破暗,但其亮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便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圆教的初住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暗譬无明,光譬法身,只有等四十二支蜡烛全部点亮,整个暗室才算是完全亮堂了。以这种方式来譬喻圆教的分位,一位一切位,使人很容易了解。(以上丁一竟)

 

丁二、悟一境三谛(分二)

戊一、明所据之文

先明此科来势:前面是从证果推到修因,这里是从能观推到所观。因为三

观是能观之智,能观必有所观,所观即是三谛之境,所谓定境修观,故有此科。如《维摩经玄疏》卷三明一心三观有三意:一明不思议之观境,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二明能观,谓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圆照三谛之理,不断痴爱起诸明脱;三明证成,若修一心三观,即证三智五眼。

师又因读《中论》(注:《大无畏论》中一品),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教材上的小注有错误,应据此修改。《中论》共二十七品,此偈见于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末颂,原文作“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又称为三是偈、三谛偈。简单讲就是从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

三谛即空、假、中三谛,1空谛,亦称真谛,谓一切法皆依缘起而成立,空无自性;2假谛,亦称俗谛,谓诸法虽无自性,依缘而起,事相宛然。然而此有非实有,而是假缘之有、假名之有,故名假谛;3中谛,亦称中道第一义谛,谓说空是为破执假为实,说假为破执空为无,实相非空非假、亦空亦假,是为中道。以上是依别教义次第而说,若圆三谛者,谓诸法彼此圆融无别为空谛,具足万法为假谛,圆融空假为中谛,所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此为法尔本具之理,不待言思安立,举一即三,而一而三,谓之圆融三谛。《法华玄义》卷二云:“圆三谛者,非但中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荆溪大师《始终心要》曰:“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可见圆融三谛是众生之所本具,境既圆融,故得三观一心,而证三智三德。如果其中有一个不是圆融的,又哪来的圆修圆证!

天台宗理论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几个“三”是一一互具互融的,透得此关,则于台宗圆义思过半矣,大众深思之。

 

戊二、明悟入之境

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

慧文大师恍然大悟,其所悟就是三谛圆融。下面的几句话是慧文大师对“三谛偈”的所悟境界,在上一科时实际上已经有所解释,现在再撮略介绍如下:因缘所生之法即是世出世间森罗万法,这些依因待缘而成之法,有不定有,因为当下一切如如,毕竟空寂。可在毕竟空中彼此之间有名字的作用、相互的关系,譬如说到“释迦六年苦行”,在内心当中就会起观动念,联想到种种事情,可见空中有如幻如化的作用,故谓之空不定空。然而说空不可得,空中具一切法;说有不可得,当下空寂。双遮双照,不二一体,名为中道,此中道非言语可表,唯证相应。

天台宗的三观证圣,根本不是通过断烦恼而来,而是直接见到佛性,佛性一显,烦恼不沾身。因为此中道实相不可破坏,常住不异,哪里可以修成呢?所以古德云:“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顿契佛家。”学台宗者不可不知。(上来丙一竟)

 

丙二、明所承有自

师既一依《释论》,是知远承龙树也。

  一依,一直依据之意。慧文大师读《释论》,即《大智度论》悟一心三观,读《中论》悟一境三谛,而这两部都是龙树菩萨所造,可见慧文大师完全是依据龙树菩萨的思想而现证的,中间脉络清楚,不足怀疑。故唐朝梁肃曰:“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遂用权略,制诸外道。乃括十二部经,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北齐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

这里只举了《释论》,实际上也包含《中论》在内,只是文略而已。(上来乙二竟)

 

乙三、结明弘化(分三)

丙一、明所化普故无人可比

师在高齐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

  高齐,即北齐,也作齐高。如《佛祖历代通载》卷九就云:“沙门慧文禅师,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淮。”聚徒千百,是说他自利利他,法缘很殊胜。并不是象平常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慧文大师只是自己修行而已,而是有很多人跟他学修的。专业大乘,是指专门从事于大乘佛法的自修和教学。独步,指超群出众,独一无二。河淮,指黄河、淮河一带。时无竞化,由于跟慧文大师学的人很多,法缘非常殊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比谁教化得多。在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而慧文大师却能“独步河淮,时无竞化”,这是很不容易的。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