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三十七)

三祖圆证法华南岳尊者止观大禅师传

2006-8-16

   圆证法华,即圆满彻证法华三昧。和慧文大师相比,慧思大师除了仍旧重视般若类经典《大品般若经》外,他还十分重视《法华经》,并证得了法华三昧。慧思大师重视《大品般若经》与慧文大师以《大智度论》为依,两者理路一致,都是以般若为指归,以空观为原则。因此,两位祖师都非常强调由禅定而引发般若智慧,然后由慧而穷究实相。实际上,实相和性空是一个意思,如《肇论·宗本义》云:“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但是,般若性空之学虽然也说“性空幻有”,但还是比较偏向于强调万物本质的空性。《法华经》的实相说虽源于般若,却并不停留在般若的性空上,而是注意到“世间相常”的一面,最后归结于诸法实相。慧思大师视《大品般若经》为次第义,而视《法华经》为圆顿义,对这两部经典作了高下品第的安排,其目的也就在于通过《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以种种善巧方便达到对诸法实相的体悟。而这种对《法华经》的特殊重视,在以后智者大师创立以该经为中心的天台止观法门中起过决定性影响。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于15岁出家受具以后,一直在各地参方游学,其中就包括向慧文大师“咨受口诀”。从北齐天保五年(554)到陈光大二年六月(568),亦即大师40~54岁之间共十四年,主要止于光州大苏山。从陈光大二年(568)到太建九年(577),即大师54~63岁之间共十年,往南止于南岳衡山,直至圆寂。这里不敢直接称呼大师的名号,而以他最后的所居处所来尊称之,这也是“为尊者讳”的古训。在平时,我们见到长辈等,也要有基本的礼仪,不能没大没小的。既使是在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尊重,不能乱开玩笑。很多的不愉快,就是从不注意小节开始的,这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止观大禅师,综观慧思大师的一生,他非常注重苦行,严守戒律,定慧双开,如《立誓愿文》云:“我从初发心,乃至得菩提,于其两中间,为道学苦行。舍名闻利养,舍一切眷属,悉常在深山,忏悔障道罪。”道宣律祖《续高僧传·慧思传》中也云:“性乐苦节,营僧为业。冬夏供养,不惮劳苦。昼谈义理,夜便思择。”所谓止观,止是梵语奢摩他的意译,观是梵语毗钵舍那的意译。在《摩诃止观》卷三将止观各立三义。

止之三义,即:(1)止息义,谓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2)停止义,谓缘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3)对不止止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故对无明之不止而明法性为止,这是就相待而论。

观之三义,即:(1)贯穿义,谓利用智慧以穿灭烦恼;(2)观达义,谓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3)对不观观义,谓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观,称法性为观,故对无明之不观而称法性为观,这也是相待而论。

在上述相待止观中:(1)止息义与贯穿义乃就实践门上之断德(断烦恼德)而言;(2)停止义及观达义乃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而言;(3)对不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乃就性德(性中本具不二的智、断之德)而言。可见,如果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这就是观。

然而止观不仅具有相待之义,尚具绝待之义。绝待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一大事止观。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既然同是法性,有何止、观之分?如《止观辅行》卷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是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可得,为言亡虑绝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之因缘,则可有种种之说法。在《小止观》中,智者大师一开头就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在这里对于“止观”二字的解释虽然大多引用了智者大师的说法,但“挹流寻源,闻香讨根”,慧思大师一生重视止观实践,其发轫导源之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这里以“止观大禅师”而称之。

由于传文较长,因此采取大科和编年相结合的方式,先列大科如下:

甲一、正传(分五)

乙一、在家苦学期(从开头至“顶上隐起肉髻”)

乙二、出家学修期(从“年十五出家受具”至“毒即消散”)

乙三、光州教化期(从“五年至光州开岳寺”至小注的“始终十四年”)

乙四、南岳隐栖期(从“光州当陈齐边境”至“夏四十九”)

乙五、却述行宜(从“初在大苏以法付顗师”至正传末尾)

甲二、赞文

 

下面正式入文。

乙一、在家苦学期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1岁】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

  慧思大师(515~577),俗姓李。元魏,即是北魏,这在以前已经介绍过了。豫州,在汉武帝时就已设州,辖境最大时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的长江以西,安徽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治所在悬瓠城(今河南省汝南县)。慧思大师出身于淮河以南,故称南豫州。武津,是南豫州下属的一个县,位于豫州的北面,即现在河南上蔡县。它们的关系犹言“台州市天台县”一样。

 

(注:《南岳愿文》自叙云:“岁在乙未十一月十一日,于魏国南豫州武津县生。”此当魏宣武延昌四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乙未岁也。)

讲  《南岳愿文》,全称《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又称《发愿文》、《立誓愿文》、《愿文》等。是慧思大师于陈·永定二年(558)四十四岁时在光州齐光寺造成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时所发的愿文,收于T46。本文内容初述今生以来,处处弘宣般若所逢留难,因发大悲,造此金经。次述二十七愿,其中前十愿,愿于弥勒下生时,在十方世界,以此经及自身种种方便,护持般若,利济众生;其次十六愿,愿当成佛果;末一愿,愿今生因行。最后以颂的形式重宣誓愿之意趣。全篇文字雄劲,护法之念深厚,足令惰夫起振。

自叙,即自我叙说。慧思大师在《立誓愿文》中曾经说,他是在乙未岁十一月十一日出生的,亦即公元515年出生。这个时间相当于北魏宣武帝的延昌四年和南朝梁武帝的天监十四年。

这是一个不安分的年代。502年,梁武帝萧衍命萧宝融下诏禅让,南齐帝国只二十四年就告结束。梁武帝即位后,就雄心勃勃打算统一中国。于505年,命他的弟弟萧宏统军北伐,结果大败而归。九年后的514年,他决心夺取寿阳(安徽寿县),寿阳是北魏帝国突入淮河南岸的一个军事重镇。萧衍命在寿阳下游130公里处的浮山(安徽五河)附近,建立横断水坝。计划水坝筑成后,淮河上游水位提高,寿阳即被淹没。这个方法很好,但问题在于那个水坝,它必须能够承受水库的压力。管理工程的官员提出警告说,淮河的河床都是泥沙,飘忽不定,水坝的基础不可能稳固。但萧衍坚持己见,于是动员二十余万人,从淮河南北两岸分别兴筑,向中间合拢。514年11月开工,515年4月完成。想不到刚刚完成,水库的水才积蓄了一点点,水坝即行崩溃。幸亏春雪还没有溶解,损失不大。

可是萧衍不接受这个教训,下令重建。从515年4月,到516年4月,第二次完成,长约四公里半。这是一个惊人的长度,既使是在今天,也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长的水坝之一。

最初,北魏对这个水坝十分恐慌,准备出兵攻击修筑水坝的工人。但宰相李平了解水性,认为水坝绝承受不住水库的压力,不必出兵,它会自然解决。所以北魏连寿阳的居民都没有疏散,倒是萧衍却忙碌起来,在寿阳附近山头安排灾民收容所,准备寿阳陆沉时收容逃出来的灾民。水坝完工后五个月,九月份来临,淮河水位暴涨,水库盈满。于是天崩地裂般一声巨响,远在150公里以外都能听见,水坝第二次崩溃。建在坝上的军营和沿淮河下游两岸的村落,总共十余万人,为了萧衍一个人的一意孤行,全被洪水卷走,葬身东海。梁武帝萧衍自从北进政策屡次失败之后,不敢再谈统一,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国内。

可见,从慧思大师一出生开始,就是处于动乱的战争状态,这也预示着大师的一生注定是要充满坎坷的。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