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四十)

所居庵宇,为野人所焚,即婴疠疾。来求悔过,其疾即愈。乃再作草舍,诵经如初。

  慧思大师的一生有很多灵验,这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慧思大师所住的茅舍屋宇被野人烧毁了,那些野人立即都患上了疠疾。野人,乡野之人,是指一些不信佛的愚蛮农夫。婴,原义是缠绕,这里引申为患病。疠疾,原义是指瘟疫、恶疮、麻风之类的疾病,这里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患了重病。

那些野人患了重病以后,也知道烧毁修道人居所的行为是不对的,于是就来求哀悔过。向慧思大师忏悔之后,他们的疾病马上就好了。受此感化,那些野人就重新给慧思大师造了一所茅草屋舍,慧思大师就在那里和平常一样地诵经修道。

从“诵经如初”可以看出,慧思大师既没有因为茅舍被人烧毁而痛恨苦恼,也没有因为别人向他忏悔、重造屋宇而高兴,他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身心地安住于“道”上。

 

又梦僧曰:“汝先受戒,作法非胜,安能开发正道!”即见四十二僧,为加羯磨,圆满戒法。

  又在梦中梦到有僧人对他说:“你十五岁就受戒了,那么这样的羯磨作法就不是特别殊胜,如此又怎么能够启发趣向涅槃的正直大道呢?”

注意:这里只说他“作法非胜”,而没有说他不得戒!所谓作法,梵语为羯磨,又名作业,是指在受戒、忏悔等有关戒律行事的场合,依据律文而行种种的仪式仪轨,以成就生善灭恶的所作之业。羯磨的内容包含:1、法,正要举行的作法;2、事,或受戒之事,或忏悔之事等;3、人,就所行的羯磨而定人数;4、界,行羯磨的界场。

根据声闻律法,受戒必须资缘具足,如结界成就、十师证明、三衣钵具、年岁满足等,然后通过作法而获得无作戒体。这种正见是不能破的!所以《事抄》卷一云:“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以灭正法。”

然而声闻人不知道“自性是佛”的道理,所以他执着于程序,必须用外界的环境来加持,让你心境相应,他们甚至不知道作观想,这是方便之法。大乘则不同,虽然他也尊重戒法,不坏清净幢相,也希望戒法常存。但他在登坛时,是依菩提心而摄受的,而且必须作种种观想,所以直接能够和诸佛的本源相契相合。这种人能够用心顿时体会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和诸佛无二无别。所以大乘密行之人的受具,象慧思大师一样,是梦中受具,是见光、见华、见圣人受具,是直接从佛菩萨那里得的。

慧思大师是久修之人,他的菩提心肯定没有断过,但在他应世的这一生,要想完成比丘身份,那么在作法上就不是特别殊胜。没有说他不得戒,其原因就在这里。这是大乘的密义,需要去融会贯通,而不能大小乘互相乖离抵牾。

大乘这种受戒的理论不能随便遇人就讲,因为心不可见!如果你是真正的圣人,那么你就可以照此去行。否则口里说我是大乘,我能领悟佛的密义,那是自欺欺人,到头来还是罪孽归身,请慎之再慎。

梦中的僧人给他说了这些话之后,就看见四十二阶位的圣人重新为慧思大师作羯磨,以圆满戒法。这样他本有的菩提心戒体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在他以后的“依体起护”中就能发挥强大的作用。


下面的小注是解释“四十二僧”的含义的。

 (注:四十二僧,即四十二位,自初住讫妙觉也。此表南岳当获六根清净,入圆十信。以故四十二位大士及妙觉真僧,为其加法以证之也。)

  四十二僧,不是指仅有四十二个僧人,而是指四十二阶位的无量无边的法身大士,亦即指在菩萨行位中,已入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十地)及二圣(等觉、妙觉)阶位的菩萨。有这么多的法身大士来给慧思大师圆满戒法,这表示以后当获得六根清净之位,即圆教十信铁轮位。

 

既寤,益厉常业。

  寤,睡醒。益,更加。厉,即厉行,严格地实行。此句是说:等他醒来以后,更加精进地实行他平常所修的种种事业。这是依戒体而修,依菩提心而修,是自悲悲他的表现。

 

又尝梦阿弥陀、弥勒佛与之说法。

尝,曾经。根据法藏法师的讲法,慧思大师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目前为止,我未见其它的文献有此记载)。因此,梦到阿弥陀佛就是梦见他自己的本尊。而梦到弥勒菩萨,那是因为慧思大师发愿要在这个世界跟随弥勒菩萨来度化众生。如《立誓愿文》云:“我从末法初始,立大誓愿,修习苦行。如是过五十六亿万岁,必愿具足佛道功德,见弥勒佛。”又云:“愿得身心证,般若波罗蜜,未来贤劫初,得见弥勒佛。于授记人中,名号最第一,具足诸禅定,神通波罗蜜。”可见弥陀是他的老师,弥勒是他未来希求得见的目标,所以两尊佛直接为他说法,这种善根就不得了了,可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又随弥勒同诸胜友,俱会龙华。感叹非常,倍加精进。

  胜友,即殊胜的良师益友。《神僧传》卷四和《续高僧传》卷十七均作:“又梦随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可见圣人出世,必有相应的影响众来作护法。在慧思大师临入灭前,也曾说“众圣相迎”,可谓前后一贯。

龙华,将来弥勒菩萨,坐龙华树下成佛,因为花似龙头,所以称为龙华。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内院,于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从兜率天下生于人间,在龙华树下成道,为众生三度说法,度上中下三根众生,此说法之会座即称龙华会。《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弥勒下生经》云:“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弥勒佛要在释迦佛入灭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能从兜率下生人间,然后才有龙华三会,那么慧思大师现在又如何能够得预呢?当知这些都是凡夫知见,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不可能重演。认为未来的未到,不可能事先预演。执着于当下,却不能融会贯通。只如灵山一会,至今未散!如《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又云:“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所以智者大师在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知“无边刹海岂隔毫端,十世古今不愈当念”。若有机缘,法界大都,众生同入。所以智者大师能见灭而未灭的灵山一会,慧思大师能预未来而来的龙华三会,其道理就在于时间是无性的。若能了知一念之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就能智入三世,而无往来。诸佛于此刹那际三昧,遍能示现刹海古今成菩提事,为众生故,非生示生。众生若能与此相应,就能契合诸佛之果源,众生之理本,能够见佛闻法而无时间的限制,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能不能感得诸佛为你说法,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而不在于诸佛。若能和诸佛的理体相应相契,诸佛当下就和你同行,游诸国土,说胜妙法,这是非常值得希冀的。

感叹非常,即非常感慨赞叹。从此以后慧思大师就更加地精进用功了。

 

【东魏孝静天平元年(534年),20岁】

年二十(注:东魏孝静天平元年)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遍亲禅德,学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

  公元534年,已经是东魏了,这一年元修从洛阳出发,西奔长安,投靠了宇文泰。高欢见皇帝出走,就另立元善见当皇帝,是为东魏孝静帝。这样北魏也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帝国。

在慧思大师20岁的那一年,因为读到《妙胜定经》,看见经中赞叹称美禅定的种种殊胜功德,于是就广泛地去亲近各位禅修大德,学习大乘禅观法门。

《妙胜定经》,在卍150“中国撰述·史传部”里有一部经叫《最妙胜定经》,标明是敦煌出土,但只有目录,而没有经文,不知是否是同一本经。也有可能《妙胜定经》已经失传了。 摩诃衍,译作大乘,乘以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菩萨善戒经》认为所谓“大乘”,具有七大之义:1、法大,方等是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2、心大,谓求无上菩提;3、解大,谓解菩萨藏;4、净大,谓其心清净;5、庄严大,谓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6、时大,谓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7、具足大,谓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此即大乘法门的核心要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此之前,慧思大师主要涉猎的是当时北地流行的小乘禅法,所以在他证得法华三昧时,《续高僧传》云:“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阴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我们从慧思大师的著作当中可以看出,他对于《杂论》、《阿毗昙》等都非常地精通!然后一辈子修禅定,诵《大品》、《法华》等经,这和后来不立文字,不看经书,在那里瞎坐的禅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中国的佛教,在教理上有华严、天台、唯识等宗,但在禅定的解说上只有天台最为圆满,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宗派能够超越,耀古耀今!其原因就在于天台祖师都是有修有证,从内自证中而称性流出。这和文字之师,或者盲修瞎练、薄有所证之辈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次第禅门》,次第修,次第证。后来的《摩诃止观》更是独一无二,教观融一。慧思大师是从次第到无次第,而智者大师是从无次第当中开出次第,然后又把次第归于无次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其源头是慧思大师。

常居林野,是说他性乐闲静,经常居住在山林旷野之中。

经行修禅,是指时而经行,时而修习禅定,不事余业。所谓经行,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缓慢地往复回旋步行,通常是在食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是一种调剂身心之法。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所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摩得勒伽》卷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法华经·序品》曰:“未尝睡眠,经行林中。”《方便品》也说:“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在此经行是辅,修禅才是正,两者结合,身心调适,才能有所得。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