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三、光州教化期
在这一时期,慧思大师虽然也曾往南到过南定州,但主要还是在光州附近弘化,尤其是栖住于大苏山。智者大师就是在这段时间来亲近慧思大师的,因此称其为光州教化期。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40岁】
五年,至光州开岳寺。巴子立五百家,共刺史请讲摩诃衍般若经。
讲 光州,在郢州的东面,两者几乎平行,相距约75公里左右,即现在的河南省光山县。
巴子立,这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佛祖统纪》卷二十四“三祖南岳大禅师”的弟子栏下有“光州巴子立”的条目。
五百家,家,量词。《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汉书·张安世传》:“上追思贺恩,欲封其冢为恩德侯,置守冢二百家。”唐韩愈《出门》诗:“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此处意为在这五百家中,以巴子立为一聚之首。
这几句是说:在554年的时候,慧思大师来到了光州的开岳寺。以巴子立为首的众多朋党和当时的刺史一起共同奉请慧思大师讲演大乘般若经。这里所谓的“摩诃衍般若经”即是指《大品般若经》,因为慧思大师是师从慧文大师的,而慧文大师是依解释《大品》的《大论》而开悟,因此慧思大师常讲《大品》,可谓师承有自。另外,在以后慧思大师造成金字经典时,明确说是“造成《大品般若》及《法华经》二部”,可见传记中所云的讲说般若经等,就是指《大品》而言。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41岁】
六年,于光州大苏山讲摩诃衍。
讲 在天保六年,慧思大师41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光州城南40里处的大苏山净居寺,于是就在山中讲解大乘经典。往下的小注是苏东坡解释净居寺的位置和慧思大师止住于此的原因。
(《东坡集》: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南、小苏山北,有寺名净居。
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尝游净居寺。如嘉靖《光山县志》卷一云:“苏文忠公被谪黄州,时好游光山之净居寺,非谓接壤于黄,第以福乡灵境……”。并赋诗题名,诗的最后云:“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现在寺后仍然有“苏东坡读书台”旧址。苏东坡自己曾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传世。
在《东坡集》里面讲到:在光山县往南40里的地方有一座寺院叫净居寺,净居寺的位置是在大苏山的南面,小苏山的北面。
(注:齐天保中,思禅师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问二山名。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
讲 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竟无有,突然之间就不见了。此段是说:在北齐天保年间,准确地说是在天保六年,慧思大师经过此地。看见一位老人家,就问他姓什么,那位老人家回答说:“姓苏。”慧思大师又问那两座山的名字,当他得知那两座山一座叫做大苏山,一座叫做小苏山时,不禁感慨地说:“我的师父曾经告诉我,如果遇到有叫三苏的,就可以住下来。”于是慧思大师就遵师命留下来结庵而居。再回头去看那位老人家时,却突然不见了,原来是山神所示现的。
在古代徒弟学成离师时,师父往往会指示他今后的法缘所在。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黄梅得法以后,五祖弘忍大师就告诉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后慧能大师回到广东曹溪后,就隐遁于四会、怀集二县之间,过了十余年,才到广州法性寺开宗弘法。又如位于灵隐寺后山巢枸坞的韬光寺,是由唐长庆年间(821~824)韬光禅师所建。在他辞师出游前,其师嘱咐他“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因此当他游至灵隐巢枸坞时,又恰值白乐天守杭,认为师命已成,于是就在此卓锡,结庵说法。
这种指示并非迷信,而是和你的宿缘有关。有成就的祖师对于这么一点小神通,当然不在话下。
(注:其后顗禅师来谒师,遂得法。)
讲 在教材上,少一个“谒师”的“师”字。顗禅师,即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560年在他二十三岁时上大苏山来亲觐慧思大师的,当时慧思大师是四十六岁。智者大师在山上总共呆了七年,于567年离开大苏山前往金陵弘法,慧思大师于次年离山远赴南岳。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42岁】
七年,于城西观邑寺,讲摩诃衍,有众恶论师,竞欲加害。师誓造金字般若经,现无量身,于十方国,讲说是经。令一切诸恶论师,咸得信心,住不退转。
讲 这是慧思大师第三次遇害。
在556年慧思大师四十二岁时,大师于光州城西的观邑寺讲说大乘妙法。这时又有诸多的恶论师竞相打算予以加害。如《立誓愿文》云:“至年四十二……在光州城西观邑寺上,又讲摩诃衍义一遍。是时多有众恶论师,竞来恼乱,生嫉妒心,咸欲杀害,毁坏般若波罗蜜义。”
在这种情况下,慧思大师第一次发愿要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即用金泥来写经文。最常见的是把金粉溶成粘合剂,书写于蓝染的绀纸之上,称为绀纸金泥。在这里只提到“誓造金字般若经”,而在《立誓愿文》则云“誓造金字摩诃般若及诸大乘”,事实上两年以后所造成的也是“《大品般若》及《法华经》二部”。
慧思大师不仅发誓要造金字《大品经》,还发愿要证得普现色身三昧,在十方国土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让那些加害于慧思大师的恶论师都能得到清净的信心,住于不退转之位。
愿力是不可思议的,提醒诸位:千万不要发恶愿!这些恶论师听到般若空理,乖其本心。因为在小乘而言,总是有所得的,现在他听说生死空、烦恼空,乃至涅槃也空,最后连空亦复空!他们听到这样的道理是如箭入心。因此那些恶论师由疑法、谤法,进而谋害讲经的法师,可见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般若经,所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象慧思大师这样的大修行人发愿,龙天护法必定是乖乖照办的。
有关愿力的作用,可以举台湾会性法师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会性法师生了重病病倒在床,连话语都不能讲,连绵数月。后来道源老法师去探望他,老法师摸着会性法师的额头轻声地说:“会好的,会好的。你要发愿,发愿以后多讲《法华经》,弘扬《法华经》。”会性法师听了后很感动,在心里默默发愿以后一定要弘扬《法华经》。自此以后,会性法师的病就慢慢好了起来,而且病好之后就马上有人来请他去讲《法华经》!在这之前会性法师虽然也曾讲过很多经典,但却从来没有人请他讲过《法华经》,可见愿力的不思议。
不退转,即所修的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再退失转变。一般有三不退:1、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2、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3、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位不退 | 行不退 | 念不退 | |
藏 | 阿罗汉 | ||
通 | 已办地 | ||
别 | 初住~七住,断见思 | 八住~十回向,破尘沙 | 初地以上,破无明 |
圆 | 初信~七信 | 八信~十信 | 初住以上 |
(注:这是大分而立,如果以别教初住断见惑为位不退,那么藏教就是初果须陀洹,通教就是八人地和见地。现在以断见思为位不退,所以藏、通分别为四果罗汉和已办地。)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