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四十六)

(注:齐后为周所灭,周武废释道二教。)

  慧思大师是568年离开北齐大苏山的,时隔九年后的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了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早在574年宇文邕就已经下诏在北周境内并废佛、道二教,令沙门、道士还俗,财物散给大臣,寺院道观分与王公贵族,当时僧道还俗的有两百余万人。577年灭了北齐之后,又在北齐境内实行灭佛,僧徒将近三百万人,全令还俗。焚毁经像,财物由官厅没收,佛教受到重创。不过到了第二年,即578年,宇文邕就生恶疮病死了,真是恶有恶报。其继任者宣帝接受了还俗僧任道林等的请求,开始恢复佛教,佛教才得以重新复苏。慧思大师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预料到北齐要灭亡,而且更是预料到北方又要重新遭遇法难,真是非常的了不起。

这次北周武帝的灭佛是属于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第二次法难,这三武一宗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又称三武一宗法难。现略介如下:

第一次为魏武法难,发生在太平真君七年(446),下诏彻底灭佛,时间长达6年之久。堂塔伽蓝、佛像经卷全被破坏烧毁,僧尼被迫还俗,编入庶民之中。幸好有太子拓跋晃极力护持佛教,才使部分僧尼、佛像经卷幸免于难。待文成帝即位,听任好佛法者出家,重振佛教地位。此次灭佛的主因是佛道二教之争、国家财政问题,以及教团本身的腐败堕落。促成灭佛的直接动机,则是因长安的大寺院内藏有兵器、酿酒道具及妇女。

第二次就是上面所讲的北周武帝灭佛,这次灭佛事件的主要人物为道士张宾及还俗僧卫元嵩,发生的主因仍为佛道二教的争论、国家财政上的问题,以及佛教团体本身的堕落。但是第二次的灭佛,并非只灭佛教,道教也遭受被灭的命运。这次法难与其它三次不同,一开始是让文武百官及儒佛道信徒共论三教的优劣,但无法达到期望中的目的。于是命道士张宾与智炫禅师对论,皇帝本身亦与智炫对论,但都无法使之屈服,于是下诏排斥佛道二教。

第三次为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发生在会昌五年(845)。灭佛后,被废弃的寺院有四千六百座,小寺院(招提兰若)四万多所,还俗僧尼凡二十六万五百人,寺田被没收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佛像佛具则被制作成钱或农具。此次法难也是因为佛教集团的腐败堕落,国家财政上的问题而产生的,而武宗信仰道教、信任道士赵归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到会昌六年(846),武宗驾崩,宣宗即位,佛法才得以再兴。这次法难时间虽短,但影响至深。因为其余的法难都是在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发生的,影响范围到底有限。比如在北方发生法难时,在南方至少还是安全的。而会昌法难则不同,这是在全国统一的时候发生的,几乎全中国的佛法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会性法师在讲经的时候称天台宗典籍的散佚,乃至以后必须得从高丽国迎请回来,其罪魁祸首就是会昌法难,这是不无道理的。

第四次为后周世宗的灭佛,发生在显德二年(955),时达五年之久。被废的寺院有3336所,佛像佛具被改铸为货币,僧尼的剃度也受到严格限制。这次法难与前三次不同,并非由于佛道二教之争,完全是由于国家财政的困窘,以及僧团的堕落而引起的。这是一次单纯的灭佛事件,与前三次不能同一而论。其后,宋太祖统一天下,佛教始告复苏。

在2004年出版的《五台山研究》第三期中,有一篇理净法师所写的文章,题目是《“三武一宗”法难引起的反思》,文中他总结了引起法难的原因为:1、由于当时的皇帝都信奉道教,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喜道而厌佛,故排佛;2、由于当时的道士从中挑拨离间,贬低佛教,使皇帝相信道士之言而排佛;3、由于当时僧团戒规不严,管理混乱,使得不少僧人饮酒作乐、荒淫无度。有的寺院甚至私藏兵器,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4、由于当时寺院搜刮民财,使得寺院经济膨胀,庙产过大,引起朝廷对寺院财产的贪图而没收庙产和经济收入;5、由于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扩充军费而没收寺院经济和财产作为战争经费。有空时大家不妨去翻出来看看。

 

忽闻空声曰:“若欲修定,当往武当、南岳。”

讲  慧思大师正在考虑要往哪里去避难,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说:“如果你想修习禅定的话,可以到武当山或者南岳衡山去。”

武当山,古称太和山,在湖北省西北部。南岳衡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后来慧思大师选择了南岳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处,可能和地理位置有关,因为南岳更加靠近南方,离陈齐边境更远一点。

 

师裴回光州,时往邻郡,为众讲说,凡十四年。

   裴回,即徘徊,往返回旋。慧思大师以光州为中心,经常到邻近的郡县为大众讲说佛法,这样一直经过了十四年之久。

 

(注:天保五年至光州,陈光大二年入南岳,始终十四年。)

  这是解释停住光州十四年的起止时间。北齐天保五年即公元554年,南陈光大二年即公元568年,前后共十四年。(乙三光州教化期竟)

 

乙四、南岳隐栖期

【南陈光大二年(568年),54岁】

光州当陈齐边境,烽火数兴,众不遑处,乃以陈光大二年入居南岳。

  光州位于北齐的南端偏西,离北周和南陈的边境都很近,因此战火屡屡兴起,僧众没有一个安全的处所。遑,原义是指闲暇,这里是指安全。不遑就是不安全。于是在陈光大二年(568年)的时候往南进入陈朝境内居住于南岳衡山。而在前一年,亦即567年的时候,智者大师已经离开南岳,前往陈朝的首都金陵去弘法的。

 

谓其徒曰:“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以后,必事远游。”

  慧思大师到了南岳以后,就对跟随他的徒众说:“我寄居在这里,大约正好十年时间,过了十年以后,必定要从事于远游。”远游,本义是到远处游历,对于出家人来说就是到处参学。那些徒众听了以后,都没有明白慧思大师的意思,以为大师十年以后又要迁移到别处去。直至十年以后慧思大师圆寂,大众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真义。

 

(注:师入南岳,至大建九年,果十年而终。)

  《续高僧传·慧思传》云:“又将四十余僧,径趣南岳,即陈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也。”而慧思大师圆寂的日子是“即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亦即568年~577年,正好十年。所以道宣律祖感叹地说:“取验十年,宛同符矣。”

大建,应读为太建,这是陈宣帝陈顼的年号。

 

先是有梁朝高僧海禅师居之,一见如旧识。即以是山,俾师行道。

  一开始有梁朝的高僧慧海禅师居住在南岳的衡岳寺,慧思大师带着四十余位徒众到了衡山以后,就暂住在衡岳寺。那位慧海禅师和慧思大师很有缘,两人一见如故,就好象以前认识一样。于是慧海禅师就把衡岳寺让给了慧思大师居住,使慧思大师能够安心修行办道。

“即以是山,俾师行道”,准确地讲是把寺院让给慧思大师以作弘道之用。如《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云:“先是梁僧惠海,居衡岳寺,及见师,欣然让之。”当然,在以前寺院附近的山林也大多属于庙产,因此在这里称以山让师,也未尝不可。

这种同参之间惺惺相惜的情形在所多有,比如法智知礼大师,一开始他是居住在乾符寺的西偏小院之中,“有寝无庙”。后来保恩院的院主显通法师看知礼大师确是一代高僧,于是舍保恩院为长讲天台教法的十方住持之地。知礼大师入住后,经过重新整理扩建,即成为后来的延庆寺。可见,如果真有修行的人,不用自己去找庙,别人会主动上门来请你去主持。不象现在一般的出家人,到处钻营奔竞,总想找到一个地方,自己当方丈做主人。可是,始终是南跑北颠,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地方住。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平时不检点自己,没有行持,没有道德所致。两者相比,何啻霄壤。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