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五十一)

(注:皇宋太宗时,有大臣出镇湖南,经临此山,历览遗迹。谓主僧曰:“异日道士得志,必有报复。当埋碑石、易庄名,俾无踪迹可寻。”因改名天竺庄,而以碑券埋于三生藏院。)

从此往下的一大段小注都是志磐大师来说明慧思大师预记的准确性。

皇宋太宗时,即北宋宋太宗赵光义在位的时候,其在位时间共22年,即公元976年至997年,他是北宋的第二任皇帝,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

出镇,镇,宋以前一般指军事据点,宋以后主要指县城以下乡村以上设有税收等机构的居住区。镇具有凭借威势以慑服的意思。用于军事方面,则始于汉魏之际,以后逐渐将出任都督者一概称之为“镇”或“出镇”,主要管理军事事务,有时也兼任刺使,兼管民事。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有鉴于藩镇之弊(唐朝安史之乱就是由于藩镇割据而引起的),于是去掉军镇,剥夺其兵权。因此在北宋以后,镇已基本上不具备军事据点的意义,而主要是从事货物贸易的商业居民区。

湖南,路名,以现在的汨罗江、洞庭湖和雪峰山为界,南边的称为湖南路,辖境约现在湖南省的三分之二左右,治所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北边的称为湖北路,治所在江临府(今湖北荆州区)。

这位大臣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既然出任湖南镇将,而其治所长沙市距离南岳所在地衡阳的直线距离不过150公里左右,因此他经过并登临此山,依次游览了历朝所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这位大臣通过阅读碑文或者通过和出家人之间的谈话,了解到了慧思大师遭道士陷害的因果本末,当然也知道了道士所发的恶愿和慧思大师的预记,于是他对主事的僧人说:“他日道士得行其志,亦即得到权力或势力,必定会来报仇的,因为他们实在是败的太难看了。因此最好把刻有《铁券记》的石碑埋藏起来,并且把‘留田庄’的庄名也更改一下,免得太过刺激他们。既使以后道士们不死心,来查证此事,也可以使他们没有踪迹可以寻觅。”

从这位大臣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他也是一位现宰官身的护法居士,而且眼光看的很远,因此主事的僧人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留田庄”改名为“天竺庄”,并且把石碑和铁券全都埋在了三生藏院。

让人即可气又可笑的是,牛鼻子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来找佛教的麻烦,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失败以后又不愿承认,想尽各种办法来弥补这种难堪。在《影尘回忆录》中,倓虚法师讲到这样一件事情,他说龙藏本来有七百二十四函,乾隆年间撤去了六函,现在只剩下了七百十八函。又说:“清德宗时,西太后娘家之父亲故去,请北京某观老道诵经百天,太后赏巨额银两;老道坚拒不收,极请太后下旨,将龙藏中有关僧道斗法老道现丑的事,经版悉数销毁。太后以事关国家先皇帝事,初不允。老道陈词力请,不然历代相传,丑辱永无遗忘。太后乃商之各部大臣,异论纷纷,后诸臣知太后已心许之,不敢违逆,遂将该经版抽出销毁(若干数目尚待查)。所以在龙藏中有关老道丢脸的事,再不多见了。”以后大家如果有时间和兴趣,也去考证考证?

 

(注:大观间,道士林灵素,荧惑天听,果移文物色此事,以无迹可考遂止。)

  大观,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从大观元年至大观四年,即公元1107~1110年。在北宋一代,虽然佛、道、儒并存,但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或多或少地信奉道教,犹其是这个赵佶,更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根据卿希泰等所写的《道教史》介绍,他的崇道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2、大兴宫观土木;3、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4、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设立道阶、道职;5、对道士给予优崇,提高道士地位。如在大观元年(1107)二月,下诏道士序位在僧上,女冠序位在尼上;6、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7、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编修《道藏》。在皇帝崇信道教的背景之下,道士的地位很高,下面要提到的林灵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林灵素(1075~1119),本名林灵蘁(蘁,音“务”,违逆之义),字通叟,浙江温州人。据《宋史·方技·林灵素传》载:“少从浮屠学,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善妖幻,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

从这一段记载里透露了以下几点信息:1、林灵素是还俗后又去当道士的,其还俗的原因是由于不能忍受师父的打骂,从这里就很值得我们深思了!对于徒弟,希望他将来能够有所成就,因此管得严一点是应该的,但也要因人而异,看他是否能够理解师父的那份苦心,是否能够承受得了这种严厉的教育,否则是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的。在此,林灵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我在杭州上天竺挂单时,曾听一位同参谈起扬州高旻寺前任方丈德林老和尚的一些逸事,他说,老和尚对于他认为能够有所造就的人从来都是不假眼色,该打时打,该骂时骂,也不管你职位的高低,或者已经老常住了几十年。但他对于不可造就之人、庸才,却反而对你客客气气的,连重话都不来说你。唉!现在这样的辨别人根,应机施教的老和尚是越来越少了,德林老和尚真有古大德之风!2、从中也可以看出林灵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无赖,其人品也是相当有问题的。他已经还俗当了道士,却还经常到寺院里蹭饭吃,弄得僧寺苦不堪言。上面所引的是世间正史所记,总不会夹杂宗教感情来怨枉他吧。

又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大观二年(1108)四月,曾经有人向宋徽宗举荐过他,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并没有上京。一直到政和六年(1116)十月,他才通过另一位道士许知常的推荐见到皇帝宋徽宗,而在这之前一直都是落魄困窘的。由此可以知道,志磐大师称这件事发生在“大观间”,应该是不确切的,应为政和六年以后。

他见到皇帝以后就开始“荧惑天听”,亦即迷惑皇帝的听闻。林灵素称宋徽宗本来是天帝的长子,是天上神霄宫中的玉清王,特意下降人间来治理国家。而他自己则是神霄宫中的仙卿,是下降来辅佐皇帝的。宋徽宗对此深信不疑,令改名为灵素,专门建通真宫让他居住。在当时,林灵素可谓权倾一时,连大臣们都不敢得罪他,道教也因此获得很高地位。因为他早年和僧人结了怨,想把佛教全部废除掉,怂恿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下诏,改佛号为大觉金仙,改僧为德士,寺为宫,可谓坏事做尽,也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就在那一年,京城发大水,宋徽宗让他到城门作法,却没有效果,于是老百姓争相拿木棒追打他,宋徽宗这才知道老百姓对他是多么的怨恨。后来又和皇太子争道,骄横跋扈,因此最终触怒了宋徽宗,被贬为太虚大夫,斥回原籍,不久就死了。一般小人得志的下场往往如此。

这里说他“移文物色此事”,应该就在他得志的1116~1119年之间的事,亦即政和六年至宣和元年。移文,以公文的形式发往各地机关。物色此事,就是调查这件事情。然而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把碑文和铁券都收藏起来了,所以并无踪迹可考,林灵素这才作罢。

 

(注:乾道初,有杰止庵来主此山,谓众曰:“二生塔堕荒榛,瞻礼非便,当迁合于三生塔。”盖杰拟私其地,为己塔也。)

  乾道,南宋宋孝宗赵眘(眘,“慎”的古体字)的年号,从乾道元年至乾道九年,即公元1165~1173年。杰止庵,这是那个为首的僧人的名字,“杰”是取他法名中的最后一个字,而止庵则是他的号,故称杰止庵。比如洪英邵武禅师可以简称为英邵武禅师,见《禅林宝训》卷一。又如从义神智大师可简称为义神智,见本书《智者大师传》后面的赞文。

在南宋乾道初年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杰止庵的僧人来主持南岳衡山,有一天他对众人说:“二生塔现在沦落为荒凉僻静的杂草树木丛生之地,如果想去瞻仰顶礼的话非常不方便,因此应该把它迁移合葬到三生塔处。”盖,因为。这是因为杰止庵打算私吞二生塔那个地方,把它迁走以后,他自己就可以在那里建塔了。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