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五十二)

(注:即与执事者十四人,备斧攫开石龛,见灵骨如黄金色。有石屏刻欧阳正则等名,转报为今主首、知事行仆,比今名不少差,众大惊骇。)

  执事,又名知事,指负责处理寺院内外事务的僧职。杰止庵计划好后就和十四个执事一起,带着斧头和锄头挖开了石龛。龛,即塔下室,用以贮存僧人的遗体。看见慧思大师的全身舍利金灿灿的,一点都没有损坏。灵骨,即舍利,一般都是火化后所得,但也有全身舍利者,如《玄应音义》卷六云:“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不管是全身舍利还是碎身舍利,都是修戒定慧功德所成,故《金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在这里可知慧思大师是全身入塔,几百年以后仍旧色如黄金,这就是全身舍利。之后的智者大师也是全身入塔,在入寂五年后“开视舍利,见灵体不动,如在定中”。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天台山国清寺在僧人圆寂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有坐龛的传统,而不是象通常一样地火化。据说在文革的时候,红卫兵小将为了破除四旧,挖了很多国清寺僧人的墓,其中就有很多肉身不腐、色如黄金的全身舍利,结果都被他们拿去“挫骨扬灰”了!可见,对于天台宗人来说,成就肉身,并不算什么稀奇之事。要知道,天台宗人都是修密行的,平时你看他很不起眼,而实际上功夫深的很,因此不可以牛羊眼看众生。

杰止庵等十四人不仅看到慧思大师的全身舍利色如黄金,而且还看到石壁上刻着欧阳正则等人的名字,以及他们后世转报为现在的主持、执事和行者时的名字,和现在的名字相比一点也没有差别,亦即全部吻合。主首,即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主持或当家。《禅苑清规》卷十云:“主首,分司列局,主执山门大小事务。”行仆,又名行者,是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的人。

那些人看到这些事情之后,“众大惊骇”,也就是都非常惊讶害怕。

 

(注:是夕岳庙一爇而尽,州县闻之逮捕甚急。杰辈皆逃散,寺众复掩藏其骨。)

  爇,点燃,放火燃烧,如《周礼》云:“凡卜,以明火爇燋。”当天晚上,供奉岳神的南岳大庙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州府县衙等听到消息后紧急下令捉拿肇事之人。

讲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岳神乞戒以后,慧思大师曾经对他说的话,慧思大师说:“它日吾有难,檀越亦当有难。”现在果然应验了,慧思大师遭人发掘遗体,而岳神庙则被火烧毁,可谓同时有难。

于是杰止庵等人都逃亡流散而去,寺院的其它僧人重新把慧思大师的遗骨掩藏好。

 

(注:杰后住它山,每升座必对众自悔责,求免后报。)

  杰止庵后来住在其它的山中,每次升座讲法的时候必定对着大众自我悔过责备,希望能够免除以后要受的恶报。

 

(述曰:南岳至此六百年矣,而杰师果应私誓,师与岳神果符先记,异哉!然杰师虽因恶誓,终能归释,由毁为缘,适足以彰南岳摄物之功也。)

  这一段是志磐大师对于上面这些事情的总结和评价。那些道士发恶愿和慧思大师预记的时候是公元569年,而杰止庵的事情是发生在乾道年间,亦即1165~1173之间,两者相差大约六百年,所以志磐大师云“南岳至此六百年矣”。道士在发愿时说“后五百年,当生汝法中,坏灭汝教”,而慧思大师只说“异日着我袈裟,入我伽蓝,坏遗体矣”,两相比较,感觉还是慧思大师的预记更现实一点。

在六百年以后,杰止庵等人果然应验了他们自己在私底下所发的恶愿,慧思大师和岳神同时遇难,也果然和原先的预记完全相符,“异哉”,真是太神异了!

然而杰止庵虽然因为发了恶愿,做了恶行,但最后还是能够至诚忏悔,也算是洗心革面重新回归到了好僧人的行列。所以佛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不造罪,二者作已能悔。就象衣服脏了,用肥皂等洗了以后,也算是干净的。

杰止庵之所以在最后能够忏悔做第二健儿,就是由于他最初做坏事这个因缘而引起的,这些恰好足以彰显慧思大师摄受物情的功德了。试想:如果当时慧思大师任凭陈宣帝去杀了欧阳正则等人,那么又哪来后来杰止庵等忏悔业障,重新归投佛教呢?因此,慧思大师虽然知道欧阳正则等人以后会对自己不利,但还是营救摄受了他们,这不就反映了慧思大师伟大的功德吗?

 

【陈太建九年(577年),63岁】

师将顺世,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

  顺世,又名顺化,随顺世法而示现灭化之义,亦即圆寂。在慧思大师63岁的时候,将要入于寂灭,于是大集门徒学生,一天接着一天地讲经说法,苦口婆心、悲心切切地呵斥指责那些懒于学法之人,听到的人都感到寒毛直竖,内心为之凄凉。从这里也反映了慧思大师的门风非常孤峻,如果不是咬钉截铁之人,一般是很难接受他的淬炼的,怕都怕死了。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门风也比较孤峻,和人接谈时淳淳劝人要“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要多念佛,得佛法中实益,从来不假以颜色。你看他的照片,眼睛瞪得大大的,看了都使人害怕。而虚云老和尚则垂睑低眉,总在定中,一般的老禅和子对虚云老和尚是非常非常地尊重的。但据说在虚云老和尚打坐的时候,一些小沙弥就敢到他跟前玩,有时甚至还去捋一下他的胡子,而老和尚则微微一笑,岿然不动。这如果是发生在印光大师身上,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一折一摄,无非佛法,关键就在于学人能否当体荐取而已。在这里,慧思大师所用的就是“折”的方法多一点。

 

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如无此人,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屏众敛念。

  在这里先解释几个名词名相:1、修法华三昧,又叫法华忏法、法华忏,即依据《法华经》和《普贤观经》而修的行法,以三七日为一期,行道诵经,或行或坐,思惟谛观实相中道之理。其方法有三,1身开遮,开用行、坐二仪而遮止住、卧二仪;2口说默,除念诵《法华经》之外,其它时间都是深观实相,不间杂其它事缘;3意止观,又分为有相行、无相行二种,有相行是指依据《劝发品》,不入禅定,一心念诵《法华》文字,并于日夜六时忏悔眼、耳等六根之罪障。无相行则是依据《安乐行品》,入于甚深禅定,观照六根,以了达实相三谛之正空。天台宗的祖师有相行和无相行是兼修的,不过从祖师的示现来看,也有一定的侧重,慧思大师主要是从无相行的禅定而证入,而智者大师则是通过有相行的诵经而证入。祖师们真是慈悲之极,恐怕后人对于行法有所怀疑,于是各示一端,让人明白:依之而修,决定证理!

2、方等忏悔,这是依《大方等陀罗尼经》而制定的一种三昧行法,和法华三昧一样,同属于四种三昧中的半行半坐三昧,所以把它提上来先讲。其方法是:以七日为期,在闲静之处庄严道场,迎请二十四尊像,每天三时洗浴,受二十四戒和陀罗尼咒,以赤诚心陈悔罪咎之后,一边旋绕一边念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旋咒完毕,却坐思惟,观于实相中道正空。观毕,又起而旋咒。如此周而复始,以期灭罪证理。

3、念佛三昧,在这里是属于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期。所谓“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然而这里的念佛并非只是单纯的持名念佛,而是结合了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的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的。所以在《摩诃止观》中先用空假中三观念佛之三十二相,“次念实佛”。《观无量寿经》云:“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智度论》卷七云:“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由此可见,念佛的本意在于忆念、追想佛的法身和佛的种种功德,然后由内在的思忆表现于外者才是持名念佛。因此,这里的念佛三昧还是属于禅定的范围为多,这也和慧思大师重视禅修相符。

常坐,即常坐三昧,这是依《文殊说般若经》、《文殊问般若经》所修的三昧,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摒除恶觉,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法法融摄,故曰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后。若坐疲极,或睡盖所覆,不能遣却的时候,就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加护。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时刻相续,因为仅修常坐一行,故又称一行三昧。在一期当中,如果能够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障业,显发实相之理。

苦行,这两个字是对前面修法华三昧、念佛三昧等的总结。要知道,修习这些三昧就表面现象来看,在身体上是很苦的。但如果得到法的利益,“禅悦为食”,那么苦也就不以为苦了,就看你如何发心起行了。

在四种三昧中,似乎少了非行非坐三昧,但实际上非行非坐三昧也不出于上面的三种行法,只是在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念起即觉,所以慧思大师称其为随自意三昧。你看:慧思大师圆寂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劝人要修行四种三昧,而智者大师在入寂前也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师徒之间是何等的相似啊!

慧思大师的一生都非常地重视禅定的修习,在《法华安乐行义》中开宗明义地说:“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亦云:“但使发心欲坐禅者,虽未得禅定,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

我们知道,在慧思大师之前,中国禅法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安世高为主的南传系声闻禅法,以数息为主;另一个是鸠摩罗什大师所传入的大乘禅法。但他们都是按照传统阿毗昙的系统一路走过来的,既使是罗什大师的禅法,也只是在观境上有所不同,而次第性未变。他们都没有办法从根本的禅理当中理直气壮地说:“我有一个禅法和声闻禅不一样。”没有!只有慧思大师有!慧思大师无师自悟以后说:《法华》的安乐行和这一切的禅法都不一样!前面我们也曾提到过,慧思大师对于阿毗昙等也是非常有研究的,在《无诤三昧》中就到处引毗昙为证,然而最终却又能超越之,自悟到完全有别于声闻禅法的天台实相禅。这些如果不是亲证之人,是根本办不到的,这也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慧思大师既然自己是从修禅定当中而得大利益的,他当然也希望别人能够依之而行,所以在圆寂之前说:“如果有十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抱着必死的决心,经常修行法华三昧、念佛三昧和方等忏悔等种种行法,并且能够常期禅坐,修习苦行的,那么随便他有任何的需要,我都可以满足他,让他四事无缺,也就是即有法又有食。当然,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就到远方去了,他方世界还等着我去弘化呢!”

大家也不妨自己掂量掂量,如果慧思大师是对你说这番话,你会不会答应?你可要考虑好了,慧思大师的门风可是非常孤峻的哟。结果竟然没有一个人答应!当知佛祖出现于世,是以众生的机缘为依据的。就象火焰一样,有木柴才能烧得旺,否则就要熄灭了。现在既然众生没有机缘,于是慧思大师就“屏众敛念”,准备入寂了。屏众,遣除众人。敛念,收敛心念。

现在大家不妨闭起眼睛来想一想:慧思大师在当时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