顗师问:“所证是十地耶?”曰:“吾一生望入铜轮(注:圆十住),以领徒太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
讲 在讲解这段文之前,先把六轮对位略略介绍一下。轮有运转、摧破二义,表佛菩萨转动法轮,能够摧碾众生的惑业。六轮对位出自《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在此品中示三贤十圣之果报,用铜轮、银轮、金轮、琉璃轮、摩尼轮和水精轮分别配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现在取其经意而立六轮,以配于因位之六位,故增立铁轮十信位,而删除水晶轮之妙觉位。具体对位如下:
1、铁轮位——十信位 …………相似即
2、铜轮位——十住位……………分证即
3、银轮位——十行位……………分证即
4、金轮位——十回向位 …………分证即
5、琉璃轮位——十地位…………分证即
6、摩尼轮位——等觉位…………分证即
智者大师问慧思大师:“你所证得的是十地吗?”慧思大师回答说:“我一直希望在这一生就能证得铜轮位,亦即圆教十住位,但因为带领徒众的时间太早了,损己利人,只是位居铁轮位,亦即内凡十信位而已。”
在圆教虽是一位一切位,如通者腾空,当下即具足虚空的一切功德,但也不妨有高低上下的区别,所谓“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般登住以后,能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从此进修,是属于真修,而在住前则是属于缘修。不假作意,与理体相应任运而修,称真修;依真如理而起有心有作之修,称缘修。缘修可视为真修之方便,如《法华玄义》卷一云:“先藉缘修,生后真修。”
有关真缘二修的判位有种种的差别,比如以真妄条分,需翻破九界方显佛界为缘修;而以圆融真妄,绝破显之意为真修。又空假二智为缘修,中道之观智为真修。又就四教而言,通别二教为缘修,圆教为真修。又别地圆住之前为缘修;别地圆住以上为真修。所以初住以前的“相似即”为缘修,初住以上的“分证即”为真修,如《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二云:“分证即,即心观佛,托境显性。虽得相似,尚属缘修;今则亲证,属于真修。”
当然,慧思大师说他只证得铁轮位,那是古人的谦德。因为初祖龙树菩萨示现的是证得初地,二祖慧文大师是证得初住,既然师父证得的是初住,那么我当徒弟的就比师父低一级,权说是内凡十信铁轮位好了。在这以后的智者大师也是一样,只说自己证得的是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也比他师父低一级。再往后的藕益大师,更说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又比智者大师低了一级。大家千万不要执着于这些谦德,迷以为真。要知道,祖师们的本地不可思议,连迹门示现同样也是不可思议的,“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祖师们之所以这样说,那是为了警发我们的懈怠,防止众生起增上慢。其言外之意是说:我如此努力精进苦修,尚且只证得了十信位或五品位,你们如果懒懒散散的,又想成就个什么?因此,这些示生示位,是祖师们全体悲心的流露,希望后来的众生能够精进不懈,免除增上慢,大家应如是深体祖恩。
另外一个需要指出的是,连慧思大师这样的大修行人,也因为领徒太早而影响了自己的修行证果,因此希望大家能够扪心自问:我能不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能够把持得定?当然,佛教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在因缘聚会的前提下,也需要应接酬对的、造庙收徒的、讲经弘法的,甚至也需要赶经忏的,这样佛教才显得热闹,可以从多方面给不同的众生一个见到三宝的机会,下下缘种。但如果你自认为不是这方面的人才,那么你还不如做一个“绝学无为闲道人”为好。
现在的出家人很忙,如果是与菩提心相应,为三宝之事而忙碌,那么尚有情可原。如果是为名为利,那么所作的一切,无论是讲经说法,还是造庙收徒,都与魔业相应,只能加速灭法而已。在钮璓的《觚剩》中有一则故事云:当时吴留村总制两粤,他的好朋友吴园次就到广州去看他,住在长寿寺。寺僧大汕,有点名气,归依弟子很多,但是道力未真。他知道吴园次是两粤总制吴留村以后,就每天早晚去求见请安,并且经常皱着眉头说:“又要打发官员,又要应付居士,整天一点空都没有。”于是吴园次就说:“汝于此间受诸苦恼,何不出了家?”结果弄得大汕很尴尬。不知大家听了有何感想?
我们学习祖师传记,必要的考证是需要的,但绝不能仅仅以此为目的!否则,学一点“知识”,徒增口舌而已,没有实际意义。而是应该从祖师的一言一行当中去认真体会,以此来反观我们自己,以祖师为榜样,“见贤思齐”,这才是我们学习祖师传记的真正目的所在,希望大家牢记在心。
(注:师获六根清净,即圆十信、别三十心、华严十梵行、璎珞铁轮位也。)
讲 六根清净,序言中有云:“思从而照心,遂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而此道之作用验矣。”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现在再略略说明一下,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以能生为义,即当眼根与色境相对时,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此能生之义故称之为“根”。《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云,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并且六根互用自在,如天亲菩萨《法华经论》云:“六根清净者,于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诸根互用。”可见,六根清净位的功德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如《大智度论》卷十一云:“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诸善法悉皆得”,这和慧思大师自己所说的“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是完全相符相合的。
往下是对位。六根清净位相当于圆教的十信位,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以及《华严经》中的十梵行位和《菩萨璎珞本业经》中的铁轮位。当知天台位位即佛,初后不二,现在是假借别教来明,方便而已。
我们平常所说五十二个阶位,那是出自《璎珞经》,因其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所以自古以来广为诸家所采用。而在《华严经》中,实际上只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前无十信,后无等觉。然而经文中又说必须具备十种梵行,才能入于初住。所以一般地,都把十梵行当作是十信,如《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云:“彼经不列十信之名,唯于住前观十梵行,自古讲者判为十信,故今引之以为信位。”在《四教义》中亦云:“十种梵行与圆十信同。”所谓十种梵行,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云:“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
师身相挺特,耳有重轮,顶有肉髻,牛行象步,不倚不斜。平昔御寒,唯一艾纳,缯纩之属,一切不受。
讲 挺特,挺拔而特立出众。慧思大师的身形相貌挺拔出众,耳朵有双重轮廓,头顶上有肉髻,这是他一生读诵受持《法华经》所致。
牛行象步,不倚不斜,总体来说是比喻慧思大师走路很稳,不缓不急,威仪庄重。牛在走路的时候是一直向前走的,一般不会突然转弯,因为它要转弯时必须全身而转,十分困难。所以吴支谦所译的《佛说孛经抄》卷一云:“譬如牛行,其道直正。”至于象步,如《普曜经》云:“梵典所尊,象形第一。何以故?三兽渡水,兔马未知深浅,用譬二乘不达法本。象步尽底,以譬大乘解畅三界。”所以,牛行象步如果按表法来说,是指慧思大师深体中道,直去不回。
平昔,平日、平常。艾纳,艾,即艾草;纳,即纳受。艾纳是说比丘纳受世人所丢弃的破衣烂片而修补缝缀成衣,就象艾草一样遍地野生,毫不起眼,而且不浪费信施。这里不是指以艾草为衣,而是一种比喻。又,艾草老的时候,其颜色呈苍白色,表示比丘纳受的衣服洗了又洗,用了很长时间。又作纳衣、衲衣、粪扫衣、百衲衣等,粪扫衣是就衣的材料而名,如《大乘义章》云:“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衲衣就制法而说,作衲者,这是俗字,在下面的小注中会有所简别。
缯纩,缯是丝织物的总称;纩即丝棉,是用下脚茧等为原料制成的片状棉张。总之,缯纩都是用蚕茧制作而成的,需要杀害很多众生,所以出家人不宜使用。如《全唐文·楚金禅师碑》云:“缣纩皮革,多由损生,属徒衣布,寒加艾纳,慈至也。”
在慧思大师的时代,甚至一直到道宣律祖的时代,可能还是有出家人服用丝制品的。所以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慧思传》中讲到这里时,不禁感慨地说:“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讨问所被法衣,至今都无蚕服。纵加受法,不示得成。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准律结科,斩舍定矣。约情贪附,何由纵之。思所独断,高遵圣检。”由此也可以看出慧思大师持戒的精严。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