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五十六)

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无去无来无障碍;

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

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中,第一句话作“天不能盖地不载”,其它都一样。前面四句(一偈)是说自性广博,能够包天包地,而天地却不能够覆盖和承载它,故云“天不能盖地不载”。又自性能够智入三世而无往来,竖彻诸法源底,横遍十方边崖,自由自在,无障无碍,又哪里能够用长短方圆之形状,青黄赤白之颜色,乃至内外中间之分济来形容和局限呢!所以广钦老和尚有一句口头禅说:“没来没去没障碍。”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老和尚是真正地通体放下了,所以得到大自在。

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太虚玄就是太虚空。因为自性不与万法为侣,故超群;它不随万物颠倒而颠倒,一直灵光独耀,光晃晃地存在,故出众。自性若说其高,则超出九霄之外;若说其低,则就在每个人的方寸之间。指物,即指示。我指示这个传佛心印的无上法门,可是凡夫却不能彻底领会承担。奈何奈何!可惜可惜!

慧思大师的这几首偈子非常地妙,在后世,不仅天台宗经常引用,连禅宗也是经常引用的,因此要求大家背下来,并且要理解里面的含义。既使一时半会不能完全领会,那也没有关系,背几句顺口溜总是有用的,说不定哪一天背得熟了,还能籍此开悟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著述多口授,门人笔成章句,出《四十二字门》、《无诤行门》、《大乘止观》各二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各一卷。

  门人,弟子。《论语·先进》:“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章句,章节与句子,简单讲就是文章。《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慧思大师的著作大多是以口传授,然后由弟子写成文章。

由于慧思大师是结合实修从内自证中称心流出,所以对于所习诸经论,都有他自己独自悟入的地方,自具体系,故《大唐内典录》卷五云:“皆口授成章,不加润色,而理玄旨奥,盖千载之徽猷焉。”(徽猷,美好的大道。)

在这里志磐法师总共列举了八部慧思大师的著作,但其中有四部已经佚失了,这四部是:

1、《四十二字门》:又作《四十二字门义》,二卷,今已不存,只能从各种僧传和经录之中,了解其名称、卷数和内容大要而已。其内容主要解说《大品般若经·四念处品》所说的四十二字门,并将四十二字门分别配于大乘菩萨修行的四十二阶位,即住、行、向、地、等、妙觉。以阿字为始,荼字为终,和《华严》四十二字母全同。《国清百录·陈吏部尚书毛喜书第二十》中有云:“《四十二字门》令附,虽留多时,读竟不解,无因谘访,为恨转积。”可见本书在当时就已经广泛流传了,但内容可能比较深,连毛喜都读不懂。

2、《释论玄》:《大唐内典录》作《释论玄门》

3、《次第禅要》

4、《三智观门》

现存的慧思大师著作共有六部,在此,志磐法师并没有列全,现分别略介如下:

1、《法华经安乐行义》:又称《安乐行义》、《法华安乐行》,一卷,收于T46。《法华经》中有四要品,《方便品》开佛知见,教一也;《安乐行品》示佛知见,行一也;《寿量品》悟佛知见,人一也;《普门品》入佛知见,理一也。故《法华文句记》云:“《方便》、《安乐》、《寿量》、《普门》,并是本迹之根源,斯经之枢楗。”又因为《安乐行品》是依一乘教法而修一心三观的行法所在,所以慧思大师予以特别地重视。

本书是真正突显《法华》真义的第一部书,其大意可分三段:1略说《法华经》玄义和《安乐行》玄义,以持戒忍辱精进三行,导成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2摄颂,以五言偈颂的形式摄略说义;3广解,慧思大师认为修行法华三昧有二种方法,一、有相行,即以至诚恭敬心读诵《法华经》,当行法成就时,就能心眼顿开,感得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为之摩顶,这在慧思大师还没有出家之前就已经有此胜相了;二、无相行,于甚深禅定中观诸法实相,体一切诸法“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慧思大师于结夏安居当中“一念顿证”,就是行无相行的功德。

可见慧思大师有相行、无相行统统经历过,而且都获得亲证。正因为以自证为基础,所以慧思大师的文章底气十足,很有刚骨,能令惰夫起振。也正是从思大开始,《法华经》历行不衰,“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我们的院长、国清寺的方丈大和尚,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每天仍然坚持颂《法华经》!希望大家也能对《法华经》生起坚定的清净的信心,多多读诵,贵在坚持。

2、《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收于T46。上卷提倡菩萨的六度万行是以持戒、禅定、般若为根本,而特重禅定。下卷明身、受、心、法四念处,从声闻法拓展到大乘法,明其各各具足一切佛法。(无诤,空慧的别名。)

同样是四念处,看法不同,用心不一样,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譬如同样是一只碗,它的价值平常人就只是用来盛饭装汤而已。但如果考古学家看了,喔噻!这只碗是唐太宗李世民用过的!后来乾隆皇帝也用过它!那它的价值就不一样了。同样地,在声闻人看来,身受心法是实有的,然后通过四念处观证得一个空性而已。而在圆教菩萨看来,身受心法一一无非佛法,随以一念处为主,三十七道品悉在其中,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殊胜之处。

现在有很多人跑到斯里兰卡等地去学南传的数息观、不净观等,并说中国佛法中不强调这些,次第性不明确。神经!你去看看慧思大师的这部著作就会明白到底是否如他所说的,乃至后来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次第禅门》等,哪一部不强调数息观和四念处?哪一部没有次第性?只不过慧思大师等并没有到此止步而已,而是进一步超越次第达于无次第,然后又从无次第中开出次第,这一切又哪是声闻人所能望其项背的呢!因此说上面这些话的人,他肯定没有研究过天台,也不了解中国的佛教。他连自己家里老祖宗的东西都没有研究清楚,就敢随便批评,我不敢说他一定不会成功,但至少是挺困难的。

3、《大乘止观法门》:略称《大乘止观》,四卷,T46。以如来藏空而不空的法界心性来阐述终极大乘的圆顿止观,书中先略述止观法门之纲要,其次以“五番建立”来阐述大乘止观之要义,即:1止观依止:谓以意识依止于自性清净心以修止观,初破小乘人执,次破大乘人执;2止观境界:谓分别、依他、真实三性各论清净染浊;3止观体状:约染浊清净二种三性以修止观;4止观断得:谓三止三观之除障得益;5止观作用:谓证甚深法性之体,起法界无碍之用。其中止观依止是开止观之解,后四门是示止观之行。最后更示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和大小便利时止观,尤为初学入门之要途。

不过大小便利时止观并不是每个人立马可以修成的,因为它必须观想身是七宝身,而所弃便利即香乳酥蜜,然后把它持施给一切众生,甚至诸佛,没有一定的观行功力是办不到的。而在食时止观中,为了除掉凡夫的贪心,却又把种种美味佳肴观想成不净。可见在圆教行人的眼中,又哪有净与秽的差别?“平等真法界,无是亦无非”。

在思大之前,没有人能够把大乘的法门修成功之后再写成著作的,这在以前也曾经反复强调过,因此本书是绝无仅有的!是天台修观方法与性具思想的重要根据和滥觞,不可不看。现存注释有北宋了然法师《宗圆记》、明末智旭大师《释要》等。

4、《立誓愿文》:一卷,T46,本文的内容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要想了解思大的热情,就去看看此书。他发的愿和佛愿完全一样,这都是从果地当中现出的愿心,能令惰夫起振。

5、《随自意三昧》:一卷,卍55。这是慧思大师依《首楞严经》而命名的,相当于智者大师依《大品般若经》而命名的觉意三昧,或《摩诃止观》中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卷共有六品,说明在行、住、坐、卧、食、语六威仪中如何修习止观法门,使其一一具足六波罗蜜,这是南岳大师的自受用三昧。

6、《受菩萨戒仪》:又称《受菩萨戒法》、《受菩萨戒文》,一卷,卍59。内容叙述大乘戒法授受之次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乘受戒仪规。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