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五十七)

(注:杂出《南岳愿文》、《铁券记》、南山《续高僧传》。)

   正传到实际上这里已经结束了,在大正藏中,“《传灯》云”以下的文字也都是以小注的形式出现的,并非正文。

杂出,指不是出自一部书,而是综合了其它的传记写成的。这里志磐法师列举了三部主要的参考书,第一本就是《南岳愿文》,是慧思大师在44岁时亲笔所写,真实可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第二本是《铁券记》,在志磐法师的时代,这篇记文还存在,而现在却已看不到了,很是可惜;第三本是南山道宣律祖《续高僧传》中的《释慧思传》,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也是经常用于对比发明的。

实际上有关慧思大师的传记还有很多,比如在讲课当中我们还引用过《神僧传》、士衡法师的《天台九祖传》、《弘赞法华传》、《大唐内典录》、《景德传灯录》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慧思大师的形相更为丰满,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原文。

 

《传灯》云:“志公令人谓思师曰:何不下山教化众生?师报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却,有何众生可化?!”

  《传灯》,是指《景德传灯录》(以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具表上进,并奉敕入藏,故以“景德”名之),而不是指明代的幽溪传灯大师。此则公案见于该书卷二十七,原文云:“有老宿令人传语思大禅师:何不下山教化众生,目视云汉作么?思大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有甚众生可教化。”在这里并没有说是宝志公传语给思大,只说“有老宿令人传语思大禅师”,但在《五灯会元》(1252年成书)卷二,以及后出的其他禅宗语录中也有说就是宝志公传语的,有关这个问题,在接下去的一段文中,志磐法师会加以料简说明。

正因为慧思大师说了“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却,有何众生可化”这样的豪言壮语,所以慧思大师又被称为“思大口”。慧思大师的这几句话非常有名,在后世禅宗公案中屡见不鲜,试举几例:

1、《续传灯录》卷二十九(T51)云:“吉州大中祥符清海禅师,初见佛鉴。鉴问:‘三世诸佛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教化,此理如何?’师拟进语,鉴喝之,师忽领旨。述偈曰:‘实际从来不受尘,个中无旧亦无新;青山况是吾家物,不用寻家别问津。’”

2、《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一(T47)云:“问:‘一口吞尽时如何?’师云:‘我在汝肚里。’进云:‘和尚为什么在学人肚里?’师云:‘还我话头来。’”

3、《虚堂和尚语录》卷五(T47)有偈云:“一口吞尽三世佛,牙如剑树眼如铃,断弦不必鸾胶续,只要知音侧耳听。”

4、《宏智禅师广录》卷四(T48)有偈云:“无事题取一首,我侬不落他人后;略略绰绰思大口,醇醇酽酽白家酒。醉中犹道未沾唇,被人问着还打手;不打手,三年一闰,冬后数九。”

 

今考《南岳愿文》,自序诞生之年,当梁武天监十四年,至陈光大二年,始至南岳,时年五十四。志公已入灭于梁武之世久矣,不当有此遣问。今恐别有一师,后人误传为志公耳。

  志公,即宝志公(418~514),金城人(陜西省南郑县),俗姓朱。少即出家,居处不定,常有各种神迹异相。当时南齐齐武帝萧赜认为他是显异惑众,于是把他关到了监狱当中,想不到第二天有人看到他正在大街上闲逛呢!再到监狱去看时,却又好好地被关在里面,结果只好把他给放了。等梁武帝即位以后,对他非常崇礼,于天监十三年(514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九十七。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慧思大师出生的前一年,宝志公就已经圆寂了,怎么可能派人来劝请慧思大师出山度化众生呢?所以志磐法师最后说:可能是另外有一个人来劝请慧思大师的,但把他误传为宝志公了。(乙五却述行宜竟)

 

甲二、赞文

赞曰:南岳以所承北齐一心三观之道,传之天台,其为功业盛大,无以尚矣。

讲  慧思大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在慧文大师和智者大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他的丰功伟业十分盛大,“无以尚矣”。尚,超过。《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

 

故章安有曰:“思禅师名高嵩岭,行深伊洛(注:喻名行之高深)。十年常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圆证(注:见《天台别传》)。”

  章安,即章安灌顶大师,为台宗五祖。正如小注中所指出的,章安大师的这段话是出自《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名高嵩岭,嵩岭即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开封。其他四岳为山东的东岳泰山、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因为嵩山居于中位,最尊最高,所以用来比喻慧思大师的名气声望如嵩山一样地崇高。

行深伊洛,伊洛即伊水和洛水。伊水,即伊河,是洛水的支流,源出于河南的熊耳山,然后向东北流至偃师县而入洛水。长268公里,流域面积6120平方公里,水利资源丰富,在上游建有陆浑水库。《山海经·中山经》:“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洛水,即现在河南的洛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长446.9公里,流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汇合伊水等支流后,于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尚书·禹贡》:“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因为伊水和洛水流长水深,故用来比喻慧思大师的修行功夫如伊洛一样地深,其利益众生如伊洛一样地广溥。小注里面只突出了慧思大师名行的高深,但实际上深必兼广,故如上释。

十年常诵,这里的十年、七载等,只是说明慧思大师修行的时间很长,并非是固定的确切数字。十年常诵是指他长时间地读诵《法华经》。

七载方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慧思大师不仅读诵、研习《法华经》,而且还研习诸大乘经典(方等即大乘经),甚至连小乘的《毗昙》、《俱舍》等都非常熟悉精通,是一位真正融贯大小乘的实证圣者。又,这里的“方等”也可以理解为方等忏悔,亦即慧思大师经常修习忏悔法门,故得障除智显。

九旬常坐,一时圆证,这是说他以前在慧文大师座下,通过九十天的结夏安居,于夏竟受岁之前,“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时的情景。以前曾经详细讲过,在此不必再予赘言。

 

师之自行,亦既勤矣。至于悟法华三昧,开拓义门,则又北齐之所未知。

  既,连词,又、且。慧思大师自我的修行实在是十分勤勉的,“克念翘专,无弃昏晓,坐诵相寻,用为恒业”,这些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正是慧思大师这种刻苦的精神,不惜生命地苦修,所以才得证法华三昧,从而依于内自证开辟、拓展了佛教的各种义理,就这一点来讲,慧文大师是比不上慧思大师的。

 

故荆溪亦云:“文禅师但列内观,视听而已。”(注:见《止观大意》)可不信哉!

  志磐法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引用了九祖荆溪湛然大师《止观大意》中的话语(教材上《止观大意》写成了《止观大义》,应改。)荆溪大师说:“慧文大师只是陈述了内心的一心三观,把它作为口耳相传而已。”言外之意是说:慧文大师读《中论》开悟以后,只是把一心三观的法门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教化,并没有写成著作,因此他所教化的面就不会很广,就这一点来说,慧思大师做的比他师父要强得多。可不信哉,这是反显,意为这是真实可信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甲二赞文竟)

 

最后依法藏法师的《天台宗入门》,撮略总结一下慧思大师的主要思想和对后世佛教的影响。其主要思想为:

1、特尊《法华经》为大乘终极法门;

2、继承龙树菩萨和慧文大师的思想,重视般若的理解与体证。如《立誓愿文》中示造金字般若经,“愿于当来弥勒世尊出兴于世,普为一切无量众生,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3、以般若毕竟空为本,更依《法华经》的思想,而提倡如来藏空而不空的真如实相观,以统一空有、性相二宗;

4、特重戒律及大乘禅定的修习以开发智慧;

5、末法思想的滥觞。

 

慧思大师对今后佛教的影响有:

1、由于付法智者大师的关系,直接促成了天台宗的成立;

2、以其教理与禅观并重的风格,形成了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质;

3、示现忍辱与苦行,为后世学者树立楷模;

4、由于法华三昧的亲证以及对《法华经》的提倡,使得后代对《法华经》的信仰和修持相续不绝,直至今日,此风仍盛;

5、将《法华经》的修持具体化、次第化(解其深义,建立有相行和无相行修法);

6、依《法华经》的理解与修证,为“顿悟成佛”的修道观建立了理论基础,使之成为了后世禅宗顿悟修持之本(道生大师只是提出了顿悟的见解,而没有建立依经修持的理论);

7、撰写了中国最早的《受菩萨戒仪》,提倡受持菩萨戒,影响后代深远。

 

慧思大师传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