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五十九)

【梁大同四年(538),1岁】

四祖天台智者智顗,字德安。

  “顗”字,有些人读yǐ,也有些人读kǎi,一般以读yǐ为正。智顗和德安都是智者大师刚出家时其师父法绪大师所立的,智顗是智者大师的法名,德安是智者大师的表字。按照古代的礼法,法名是只有自己的师父、长辈或受戒时坛上十师才能称呼的,既使是同辈之间也很少或不能用法名来相称的。所以法名在受戒之后就很少使用了,同辈之间一般只能以字相称。作为晚辈的我们,“智顗”两个字一般还是少叫为好,或加上下,或直接称之为智者大师即可。

“智”即是慧,能照一实相之理;“顗”,《尔雅·释诂》云:“顗,静也。”静即是定,能寂昏散,可见在智者大师的法名当中具有定慧等持之义。而定慧是由修止观所得,智者大师定慧圆明,说《摩诃止观》,判五时八教,为万世师!所谓“以佛道智德,遍安众生”。以是立名,可见法绪大师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也表达了对智者大师的殷殷希望之情。

 

姓陈氏世为颍川人,晋朝避乱,止于荆州之华容(注:今江陵府公安县)。

  教材上把“颍川”写成了“颖州”,应予以改正。

姓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然而在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单言姓,或单言氏,或兼言姓氏,“皆所以别婚姻”。顾炎武《日知录》:“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从上面可以知道,一开始姓、氏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各有含义,从太史公司马迁开始才合而为一,不再作严格分别。姓陈氏,简单讲就是智者大师的俗家姓陈。

一般我们说“释不问姓,道不问年”,因为道士是追求长生的,你问他多大年龄了,他会说“无量寿”。而出家人出家以后,都是佛的弟子,如果有人问我们姓什么(实际上这个人这样问,已经代表他不懂佛教的基本礼仪了),我们都会回答说“姓释”!所以说“释不问姓,道不问年”。但在写佛教传记时却不一样,一般都要尽量地标明传主的俗家姓氏,以表示不忘父母的恩德。如慧思大师俗姓李,章安大师俗姓吴,湛然大师俗姓戚等,都是这个意思。

世为颍川人,这是说智者大师的祖籍世代为颍川人。颍川,即颍川郡,最早的时候是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所置,治所相当于现在河南许昌市、长葛市一带,距离西晋首都洛阳的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而颍州最早是北魏孝昌四年528年才置的)。

晋朝避乱,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分裂较长的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五代时期(907~960)和南宋时期(1127~1279)。尤其是第一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最长,达三个半世纪。我们在讲智者大师的生平和其思想的时候,不可能无视这么漫长的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背景。因为历史的进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而智者大师也恰恰是把当时异说纷纭的各种学派如摄论、地论等予以整合,使其各有相应的位次,最后会归一实相之天台宗。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应当略略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在东汉末年,由宦官掌握了皇室的实权,再加上天灾饥馑不断,社会陷入了极大的混乱。这时发生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汉室受到决定性的打击和损害。以后就进入了群雄割据、战乱连绵的时代,不久形成了三股势力。

华北的魏由曹操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即帝位,接着是蜀的刘备于221年在四川称帝,吴的孙权于229年在江南即帝位,这就是三国时代。263年,宰相司马昭当权的曹魏帝国首先灭了蜀汉,蜀汉帝国建立了只有四十三年。其次灭亡的是曹魏帝国,司马家族的长期执政,使得皇帝象竖立在玻璃球上的鸡蛋一样,任何一个小的震动,都会跌个稀巴烂。在265年,司马昭逝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立即下令给最后一任皇帝曹奂,叫他禅让,曹魏帝国建立只有四十六年。司马炎称他的帝国为晋帝国,亦即西晋,首都设于洛阳。三国中最后灭亡的是东吴,280年,西晋灭了东吴,东吴建国五十九年,在三个国家中寿命最长。自此,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然而这种统一只是短暂的领土上的统一,实际上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西晋的第一位皇帝是司马炎,第二任皇帝是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听见青蛙叫声,他问:“它们为什么叫?为公?为私?”听见有人饿死,他大惊说:“为什么不吃肉?”由这样的皇帝掌舵,这个帝国的前途,用不着跟谁打赌,就可以确定它的结局了。

司马衷上台后的第二年(291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从291年第一个亲王司马亮被杀,到311年第八个亲王司马越忧愁而死,历时二十一年,结束了西晋王朝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局面,把中国重新带入了苦难的战乱分裂时代。西晋王朝因为八王之乱而内部纷乱不已,一片惨象。于是北方的匈奴、羯、鲜卑等所谓的五胡异民族相继兴起,西晋的第三任皇帝司马炽就是被当时北方的汉赵帝国所俘。汉赵皇帝刘聪问他:“你们司马家骨肉之间,为什么自相残杀得这么厉害?”司马炽说:“你们汉赵帝国受天命而兴,司马家的人不敢劳你们动手,所以自己先替你们铲除了。”这段话相当沉痛!不过司马炽最后还是被刘聪所杀。

司马炽被杀后,他的侄儿司马邺,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被一批人带着从首都洛阳逃到了长安。但长安和洛阳一样,也早已成为一个孤岛。关中连年大饥馑,人们互相刺杀,吞吃对方的尸体。长安这个数百年来一直十分繁荣的区域,只剩下九十余户穷苦人家和四辆牛车。窘困到这种程度,根本无法生存,因此小朝廷勉强维持了四年,到316年,汉赵帝国兵临城下,司马邺只好投降。刘聪去打猎时,教司马邺手持兵器,在前开路。去厕所时,又叫司马邺搧扇子,然而最后还是杀了他。——每次讲述历史,我的心里都显得十分沉重和压抑,往往感叹良多!

长安陷落以后,西晋自此灭亡。317年,司马邺的堂叔司马睿在建康宣布即位,是为东晋。于是,过去曾经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华北黄河流域,进入了由异民族统治的、兴亡频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同时,被五胡追逐的一部分汉民族,不得不背井离乡,向东向南寻求安全的地方避难,其中大部分都向长江流域移动,并大举移居江南。

这里所说的“晋朝避乱”,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的。

至于以后东晋为南朝的宋齐梁陈依次取代,北方被北魏所统一等,这段历史以前曾经讲到过,这里不再重复。

止于荆州之华容,在西晋、东晋交接之际,智者大师的祖辈从北方的颍川迁移到了荆州的华容县。小注上说荆州华容为“今江陵府公安县”。当时荆州地区的首府是在江陵,华容位于江陵的西边,是西汉时所置,在长江的北岸,距离洞庭湖直线距离约70公里。

需要指出的是,在湖南省岳阳市的西北,现在就有一个华容县,位于长江的南岸,临近洞庭湖。但这个“华容县”在以前称为安南县,直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的时候才改置的,当时属于岳州,因此并不是我们此处所讲的“荆州华容”。指出这一点,那是因为池田大作的《我的天台观》、曾其海的《天台佛学》、乃至《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都把现在的湖南华容县当作了古代的荆州华容,那是错误的。

 

父起祖,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

  到智者大师的时代,其祖辈移居荆州华容已经有二百多年了。智者大师父亲的名讳是陈起祖,曾经在梁元帝的时候当过大官。

梁元帝(508~554),要讲清楚梁元帝萧绎(552~554在位)这个人物,必须得讲到梁武帝和侯景。以前我们在讲慧文大师传记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在547年的时候,高欢逝世,他的长子高澄继任父亲东魏宰相的职位。549年高澄死后,他的弟弟高洋接任宰相。550年,高洋建立北齐。

就在高欢逝世,高澄刚刚接任宰相的时候,原先和高澄就有矛盾的东魏大将侯景,担心对他不利,于是就宣布脱离东魏政府,连同他管辖下的黄河以南十三个州,一并归降了南梁。梁武帝接受了这个烫手山芋,宣布把十三个州并入版图。

东魏帝国立即对侯景发动攻击,梁武帝只好派遣他的侄儿萧渊明领军前去支援,结果大败,萧渊明也被捉去,而侯景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了寿阳,把代理州长(监州事)韦黯驱逐。梁武帝对侯景驱逐地方政府首长,不但没有责备、惩罚,反而即行任命侯景当州长(州牧),侯景大喜过望。不过他对梁武帝萧衍的昏庸,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萧渊明被俘后,高澄写信给梁武帝,建议两国和解,梁武帝复信答应了。这时有大臣警告说:“高澄并没有战败,为什么要求和呢?这明明是反间之计,希望刺激侯景。侯景如果起疑,定生变化,我们不可跳进这个圈套。”但梁武帝没有听从建议,两国使节于是开始往来。侯景果然恐惧,他上章说:“两国如果和解,恐怕我不免高澄毒手。”梁武帝萧衍保证说:“我是天下之主,岂会对人失信?你要深知我心。”侯景假冒高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萧衍,提议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这时露出了他的真意图,复信说:“你早上送还萧渊明,我晚上就送还侯景。”侯景的悲愤是可以想象的,他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反骨的人,六镇起义时投降尔朱荣,后来高欢诛灭尔朱氏,他又投靠高欢。现在在反叛东魏之后,接着又反叛南梁,于是集结兵力,从寿阳南下,直指首都建康。

梁武帝萧衍听到侯景叛变,大笑说:“我折根树枝就打死他。”侯景于548年8月起兵,如入无人之境地渡过长江,于11月抵达建康,百道攻城。南梁帝国的各路救援军队多达二三十万,但各怀鬼胎,都想保存实力,以便争夺帝位,于是他们虽然云集城外,但却每天饮酒欢宴,不敢作战。梁武帝萧衍把皇帝诏书系在风筝上,命他们进攻解围,可是没有人听从他的命令。549年3月,建康陷落,侯景矫诏解散援军,三十万大军或走或降,一朝散尽。5月,八十六岁的梁武帝被活活饿死。死前他想讨要一杯蜜水,却没有人应答,在艰难地唤了两声“荷荷”之后,孤独地躺在床上逝世了。梁武帝的死距他接受侯景归降只有两年,距他说折根树枝只有九个月。梁武帝死了以后,侯景迎皇太子简文帝即位,但在551年就杀了简文帝,自立为帝,国号汉。

台城陷落后,萧衍子孙间争夺帝位的斗争迅速激化,当时的湘东王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子,为了能够登上皇位,第一件要做的是消灭那些可能和他争夺帝位的兄弟叔侄。镇守长沙的侄儿萧誉,是萧衍的嫡长孙,在宗法制度上,比小宗的萧绎更接近宝座。萧绎派遣大军攻陷长沙,杀掉萧誉。萧誉的弟弟萧詧,镇守湖北的襄阳,不能抗拒萧绎的压力,萧詧便连同土地归降了当时北方的西魏帝国。萧绎在终于杀光了他所能杀的假想敌之后,才命他的大将王僧辩东下进攻盘踞建康已经四年之久的侯景。侯景兵败,在逃窜途中被他的亲信用矛刺死。大乱平息,萧绎就在湖北的江陵继位,是为梁元帝,时为公元552年。

智者大师的父亲在萧绎还是湘东王时,就已经被“列为宾客”,萧绎即位后,就在朝中为官。据《别传》记载,其正式官名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现在就按照这个官名进行解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官僚制度从汉代开始就比较完备,但官名繁多,而且同一官名,其内容随时代而异,很难准确地了解其地位和职务内容,因此这里也只是简单地予以介绍,使大家能够了解一个大概而已,

使持节,这是统率军队时的一个称号,所谓“节”,是代表天子的标识,持节者是钦差,权力极大。共分三级,从下往上数是假节、持节、使持节,因此使持节在三节中位于最高的地位,秩二品。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吏(相当于郡的长官);持节次之,可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则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时得杀犯军令者。

散骑常侍,这个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官,其职掌侍从规谏,实际上是位望通显但并无具体的职事,常用来作为高级官吏的荣誉衔。

益阳县开国侯,益阳县位于洞庭湖的南面,治所相当于现在湖南省益阳市的东面。开国,古代始封之诸侯开建邦国,称开国。侯,在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侯爵位于第二等,其地位已经是相当高了。在东晋南北朝以前,每级封爵都有封疆里数和户邑数,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户为差,井然有序。在这之后,不再划定封疆里数,皆以郡或县立国,并在爵称前冠以“开国”字样。

考察魏晋南北朝时的封爵制度,有“分食制”和“虚封制”之别。“分食制”指诸侯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食邑户的租税以供自己支配。“虚封制”只是封爵,不食租税,但可以世袭。在这里智者大师的父亲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封爵,已不可考,但就其官衔来看,其地位是十分尊荣的。

要了解智者大师父亲的地位,看一看中国的正史《陈书》、《南史》上所记载的建立南陈的陈霸先以及王琳、徐陵、沈君理等人出仕梁元帝时的官职,也会很清楚。这些人当时的官位和智者大师父亲的官位相同或相近,可见这些人都曾经和智者大师父亲同朝为官,他们是同僚或朋友。因此,在以后智者大师曾经得到过王琳的帮助,也深受徐陵、沈君理等人的尊敬,也许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内。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